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宋成祖 > 第231章 出卖儿子的赵桓

第231章 出卖儿子的赵桓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怀揣着赵桓的这篇文章,郑知常死的心都有了,他这一辈子还从来没有像这些日子如此危险过,说命悬一线,出生入死,简直差不多了。每次去金营,都是死亡如风,常伴吾身。

    又是送人参,又是送硬弓……如果说这几次宗望为了硬撑着,不愿意露怯,还能放他回来,现在宗望死了,他却拿着这篇不伦不类的祭文去了,绝对是十死无活啊!

    上国天子,官家爸爸,人家可是忠臣孝子,你怎么能这么对待人家?

    这货带着一肚子的哀怨,却又不敢不去……且不说郑知常去金营捅马蜂窝,再说赵桓这边,让胡寅和张浚润色之后,立刻就把这篇文章发了出去。

    他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了邸报的重要,现任首相就是靠着撰写邸报上去的。

    一篇好的邸报,不在于文采如何了得,而在于有多少人能看懂,并且愿意接受其中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来讲,邸报并不是越平白越好。

    假如人均985,年薪几千万,都是顶级成功人士,也要文采斐然,五味俱全,才能戳中痛点。

    不过以现在大宋百姓的状态,还是平直一些好,用简单的口语,写出本质的道理。

    比如赵桓开头接受了辽国对女真人的压榨,为了海东青,死了那么多无辜的人。

    金人起兵,是官逼民反。

    这就避免了一张口,就是“女真,禽兽也”的文人叙事,绝对客观公允。可接下来金人在灭辽之后,会师南下,席卷两河。

    还是报仇吗?

    显然宋金之间无冤无仇,甚至还是盟友。

    那为什么还要打?

    自然是两种生存方式,两种行事规则……这部分有些类似华夷之辩,可仔细读去,赵桓从生存着手,比之一般的华夷之辩要深刻不少。

    随后赵桓笔锋一转,痛批一些汉奸文人,又批评主张戒急用忍的懦夫,最后再发出大宋必胜的预言。

    抛开文采这一项,赵桓的这篇文章从立意到行文结构,再到种种判断,简直堪称佳作。

    不只是一篇祭文,也是一篇上好的檄文号角。

    李纲任内,所有议论,几乎都可以告一段落。

    统一思想,砥砺前行!

    一步一步往前走,走得稳健,顺畅,浑然天成……

    “我怎么开始有点崇拜咱们官家了。”胡寅压低声音道。

    张浚瞄了他一眼,“这不是大宋臣子该有的样子吗?”

    胡寅绷着脸道:“你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咱们官家单凭学问而言,也足以开辟一派了。”

    张浚深吸口气,突然笑嘻嘻道:“那你说官家跟龟山先生相比,谁更高明呢?”

    “龟山先生?”胡寅大惊,声音都颤抖起来,“他,他老人家也有文章大作了?”

    “没有。”张浚咧着嘴道:“不过……龟山先生,却是来到了滑州!”

    “什么?”

    胡寅惊得嘴巴老大,突然一扭头,就往外面跑,心还扑通扑通跳,仿佛是即将面前偶像的小姑娘。

    当然了,这个偶像不是漂漂亮亮的割割们,而是一个快要八十的糟老头子。

    杨时,杨龟山!

    就是程门立雪的那一位。

    在二程、张载、周敦颐这些人去世之后,当世之上,儒林之中,堪称半圣的,也就是这位龟山先生了。

    按理说杨时一个快八十的老头子了,颐养天年岂不是更好?

    他没事往两军阵前跑什么?

    可偏偏杨时就来了,同来的还有他的好友,大儒罗从彦,这位可是经学大师,着书《中庸说》,在士林的名气不比杨时小多少。

    此外还有李侗和张九成,两个人都是杨时门下,两代人,四位士林名人,联袂赶到滑州,堪称一件大事。

    原本他们是在开封的,后来到了胙城,说是瞻仰战场,随后宗望突然暴毙,前面战事危险骤降,所有就来到了君前。

    他们先求见了吴敏。

    “龟山先生,我已经看过了元镇(赵鼎)的书信,知道了你们的来意,先生耄耋之年,心忧百姓,着实让人钦佩!”

    杨时长叹道:“老朽本是华阴人,后来迁居福建,南北百姓的辛苦,也算是略有所知。又自负读了一些书,为官许多年,受百姓供养,居家不出,愧对良知。便凭着老命,北上京城,想要为民请命,只是这一路上,所见所闻,又另外有了一番感慨,说句实话,老朽也不知道是对是错了。”

    杨时长叹连声,神情之间,竟然颇为萧索。

    吴敏顿了顿,轻声道:“龟山先生,你可是为了福建的银矿而来吧?数日前官家还跟我和李太傅说过此事。”

    “哦!”

    杨时瞪大眼睛,颇为惊讶,“官家知道?”

    “嗯。”吴敏点头,“官家跟我们说,八闽之地,银坑铁场众多,使用的矿工也多。而矿工不同农人,一年到头,都没有歇着的时候,照顾自己尚且不足,更无暇顾及家人,故此福建多有溺婴行为。偏偏朝廷需要金银的地方有多,要让我们想出个确当的主意来。”

    “啊!”

    杨时心中大诧,老脸竟然涨得通红,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样,“官家,官家真的这么说?又或是吴相公把别人的话,算在了官家身上?”

    吴敏呵呵一笑,“龟山先生?你是怀疑在下的人品,还是质疑官家的睿智啊?”

    “不不不!”杨时连连摆手,解释道:“吴相公这是责怪老朽脑筋糊涂啊……可老朽真是想不到,很多人只说福建路,江南西路,荆湖路等地,有溺婴陋习,多责骂百姓残忍,不配为人父母。却没有人像官家一般,将银场矿工和此事放在一处。诚如官家之言,近年来越发严重了,尤其是去岁,朝廷几次降旨,要求银场加倍供应,矿工苦不堪言啊!”

    吴敏道:“此事我也知道,主要是为了招募兵源,不得不以金银充作军饷,鼓励士气吗!便是宫里的雕梁画栋,也都把金粉大漆给刮了。”

    杨时又是一阵长叹,“官家尚且如此,可见是上下和衷共济,君臣一体……老朽还想着为民请命,向朝廷谏言,现在看来,是老朽无知,几乎闹了笑话啊!”

    吴敏道:“龟山先生太过自谦了,官家一直在说,要抗金,要变法,便是一样事情做好了都十分困难,如今两件事放在一起,更为艰难。越是如此,就越需要齐心协力,相忍为国。断然离不开龟山先生这等鸿儒大家的帮衬。回头官家必定款待先生,聆听先生的教诲。”

    杨时连连摆手,口称不敢,甚至打算起身离去。

    可吴敏岂能放过他,亲自安排住处,很快诸如胡寅,张浚这些人,不断过来拜会,跟着谈论各种事务。

    胡寅还拿了一本草稿大纲前来拜见杨时。

    “龟山先生,吕相公主笔邸报之时,写下了《三国演义》,意在尊奉正朔,砥砺忠义,鼓舞人心。如今三国演义连载完结。到了晚生主笔,官家之意是继续连载一部,名叫《水浒传》,说的是官逼民反,啸聚梁山之事,用意吗……应该是反躬自省,指出太上皇的弊政,其中有四大奸臣,还,还有师师大家的事情……晚生着实不敢动笔,先生乃是士林鸿儒,硕德前辈,能否给晚生拿个主意,这种话本,怕是太大逆不道了吧?”

    杨时抓着胡须,思忖了再三,沉吟道:“唐太宗能容魏征,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官家能反躬自省,格局又在太宗之上,以老夫观之,此书非但不会动摇圣明,还会成就一番佳话。不过老夫斗胆以为,应该再加一段。”

    “哦?是什么意思?”

    “就是昔日的梁山后人,心灰意冷之后,金人南下,国破家亡,新君振奋士气,保家卫国,英雄好汉舍身赴死,保全社稷。官家刷新吏治,中兴社稷,又为昔日冤死豪杰平反,树碑立传,名留青史。”

    胡寅沉吟……说实话,加了这么一段,只能算是狗尾续貂,硬生生把一个好东西写烂了。

    可问题是皇帝陛下还姓赵啊,总不能真的肆无忌惮吧。

    要想改,也就只能这么写了。

    “多谢前辈指点……龟山先生,您能不能写一篇序,放在水浒传前面,晚生也好安排连载事宜。也好跟官家交代。”

    杨时颇为惊讶,“既然是官家授意,老夫一介文人,怎么敢越俎代庖!不妥,不妥的!”

    胡寅笑道:“龟山先生太客气了,晚生敢来请教,还不是有了官家旨意!本来我是不该多嘴的,泄露了天机,是要挨板子的。奈何晚生怕先生没有准备,也就不在乎了。”

    杨时见他说的严重,便好奇起来,“胡学士,莫非官家有什么安排不成?”

    “确实!”胡寅道:“官家其实想让殿下赵谌拜您为师,还请龟山先生能够应允。”

    赵谌,那可是官家的嫡长子,很大概率,就是储君。

    老先生可以淡泊名利,可以安贫乐道,可以不慕繁华……但教导太子,培养出一个明君圣主,这简直是无法拒绝的事情,杨时的脸上露出餍足的笑容。

    ……

    “父皇,我想跟岳太尉学本事,才不要什么糟老头子呢!”

    赵桓苦笑,“你不满意,父皇也没办法,谁让父皇现在穷困潦倒,迫切需要士林中有人站出来,协助摊丁入亩,土断清丈。父皇没什么可卖的,就只能把儿子卖了,你只管怪父皇就是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