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浮生六记
一天,收工回来,徐源一边帮助莫休收拾货物,一边说:“小子哎,你入行了。”老莫道:“老徐,你就惯他吧。”
徐源也就嘿嘿笑,对莫休说:“阿霄,到收购站看看,可以捡漏的。知道追大筐吗?”
莫休摇头说:“不知道,啥意思?”
徐源说:“八十年代初,农村经济好转,一些人开始心眼活动了。附近的农民开始收集一些玩意,来换取几个钱。
这些人用洋车子驮上俩个大筐,装着收集来的老玩意,什么瓷器、铜器的,赶来城里。
半夜出发,到达城里的收购点送货。
乱世藏黄金,盛世藏珠宝,大概是这些人也嗅到了盛世耳朵味儿了。
无独有偶,一些城里人也打算了这个主意。
他们来的早,店门没开,门口就排起了长队。在这些队伍旁边,经常傍依着一些城里人,与农民搭讪、闲聊。
这些人就自诩是当代古玩界的“先行者”,也就是追大筐的人。
收购站收货很严格,出价很低。
略有残缺,就被拒收。门外的城里人就会盯上这些残缺品,伺机过来谈价钱,留下残次品。
这就是所谓的追大筐捡漏了,运气好,也是可以捡漏的。”
莫休最是听不得这些,便决定探究一个一二出来。
第二天大清早,夜还黑漆漆的,他就赶过来了,想见识一下追大筐是怎么回事。只是天色倘早,又是冷天,便也裹紧了大衣,蹲在路旁等候着。
一边抽烟,一边翘首以待。
这个时候,一个中年人骑着一辆洋车子过来,戴着口罩,穿着军大衣,歪歪斜斜地过来。
莫休奇怪,这人好像是有病了。
莫休站起身子,准备提醒一下,毕竟太危险了,黑隆隆的,万一有车过来撞到,不是好玩的。
突然的,后面来了一个冒失鬼,骑车子飞速过来,直接撞到了那个病人。
只是冒失鬼不停车,呼啸而去,径自跑啦。
莫休喊一句:“别跑!你撞到了人!”
由于距离远,莫休也没有追上,那人拐了几个弯儿进入到老胡同,随即不见了。
莫休只得回来,搀扶起那个中年人。
中年人道:“谢谢。”
莫休道:“你有病,又何必出来?”
那人苦笑一下说:“不得上班,老婆孩子吃什么?旷工,就没有奖金了。”
莫休说:“那倒也是。”
于是莫休拿出一个药瓶儿,倒出一个药丸说:“吃下去就会好了。回去多喝水。”那人也不客气接过来,一口吞下去,接过来莫休道水壶喝下水。
他自我嘲笑说:“谢谢,我竟然弱不禁风了。得唻,无以为报,我给你一件东西,算是报答了。”
就见他伸手掏出一个包儿,打开来。
莫休看到是一本书。泛黄的纸张,古色古香的,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古籍。
那人递给莫休说:“这是一本《浮生六记》,乾隆时期的。送给你啦。我留着已经没有用了。”
这不是夺人所爱吗?万万做不得这种事情。
莫休推辞道:“千万不可。这是一本难得的典籍,虽说破旧,也是不可多得了,属于老物件的了。
我不可以接受的。”
那人道:“我给你是有原因的。你听我说。
《浮生六记》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一个落魄文人沈复所作,写的是闺房之乐,闲情野趣的。
很是珍贵的。”
莫休道:“可不是。”
那人道:“知音呐,你一定知道这书的典故了。
其实这本书是沈复根据自己的生平所写,书中女子也就是他的表妹做蓝本的。
说他人的故事,传说的是自己的的思念。
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莫休说:“据我知道,光绪三年,《浮生六记》为上海申报刊载,而后出名。
正是五四运动时候,人们追求新思想,《浮生六记》也就为人追捧。”
那人笑啦,脸上都是兴奋。
《浮生六记》的故事,莫休是知道的,就因为知道,揣度此人定是为情所困。
莫休道:“老哥哥,您是有什么难言之痛吧!”
那人黯然神伤,叹口气说:“我和沈复同病也。我有一个表姐,心仪已久,限于礼教,没有能够在一起。
苦也!在七十年代初的时候,我下放农村,不成想她父母逼婚,便也悬梁自尽。说起来我和沈复算是‘天涯沦落人’。
有情人不能够成眷属,阴阳相隔才是悲哀。
后来我也是娶妻生子,辜负了这段感情,心中也是有愧。
自从得到《浮生六记》,我便爱不释手,心中也是抑郁。”
莫休道:“你是一个现代人,自然知道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是可贵的。
但是不可以沉迷其中,自己不能够自拔。
你有父母妻子,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是对你表姐的安慰。”
那人道:“所以我想把这本书送于一个有缘人,只要他心眼好,就可以托付了。你救我,我等又素不相识,定是一个善良之人。
不知道你愿意收藏否?”
莫休道:“可以,倘若哪一日你后悔了,可以来我处取去。”
那人道:“不必啦,书得其主,我心也就安宁了。”
那人说完,站起来,一拱手道:“拜托了!”
莫休心道:“今日里,算是开眼了。”
便也拱手道:“走好,我一定不辜负你的。”
那人凄然一笑,转身牵洋车子而去,头也不回。
莫休感叹,世间怪人何其多,又感叹人的感情里,最是男女之情难以割舍。
话说吧,《浮生六记》也就成了莫休的珍藏之一,虽说没有一些古籍多么名贵,却也是承载着自己的承诺,更是留有自己的记忆。
后来,闲来无事,莫休也就琢磨,久而久之,《浮生六记》也就成了他记忆里的一部分。
话说回来,太阳升起啦,莫休抖擞精神,加入到了“捡漏”的队伍里,他算是“捡漏”队伍里的一员了。
燕京最早的一批古玩商,大都源于 “追大筐”的队伍,他们应该算是燕京古玩市场的“先行者”。
莫休也就当仁不让地自诩自己是古玩界的前辈,标榜自己是“先行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