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四合院:我是何雨柱堂哥 > 第394章 押运

第394章 押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基地2公里外,机械厂

    沿着秘密仓库到后院的卡车之间,五步一哨,十步一岗。

    战士们手握钢枪,紧绷的身子,锐利的眼神犹如即将出膛的子弹,紧盯着每一位路过的搬运工人,一旦有任何异动,他们将毫不迟疑地冲上去,将人控制起来。

    何雨梁神情严肃,像一座石雕似的,矗立在卡车前,看着一箱箱经过严密包装的零件被小心翼翼地搬上卡车。

    蘑菇弹的押运,是基地目前的头等大事,基地领导层严阵以待。为此,抽调了一个汽车连以及两个警卫连来负责本次押运。

    作为政治部主任,何雨梁将作为本次押运的监管领导,协同基地警卫团共同负责本次押运任务。

    “何主任,所有东西已经上车清点完毕,请指示,警卫团长徐一鸣。”

    “那就出发吧!告诉战士们,不准问去哪里,也不准问干什么。”

    “是。”

    负责执勤的战士们在徐一鸣的指挥下,有序登上包裹严实的大卡车里,随后在何雨梁一声令下,十四辆大卡车排成一条长龙,缓缓驶出机械厂外。

    前三辆车装了荷枪实弹的一个连,前出,负责侦察警戒。

    后三辆车也有一个连的战士,负责保卫工作,中间运行6辆车,三辆装满了各种精密的零件,三辆车作为备用,里面装满了假箱子,一辆车负责运送干粮,一辆负责油料。

    十四辆大卡车被挡风布裹得严严实实,从外边看,压根儿看不出啥区别。

    车队开到20公里外后,何雨梁命令车队停车,将运送零件的三辆卡车与备用车顺序打乱。

    除了何雨梁和徐一鸣,没有人知道真实的东西究竟在哪辆车里,除了何雨梁,也没人知道里面这次紧急抽调究竟是完成什么任务。

    不是他们不相信战士们,实在是这事儿太大,出不得一丝疏漏。鬼知道从哪里会冒出一批不要命的炸弹人呢?

    真要有啥损伤,光把加工零件的材料凑齐,估计就得要半年,更别说重新加工制作。

    “这次任务,车辆不进城,不入兵站,全程露宿野外,就地扎营。

    任何人不得打听议论任务信息。如有人靠近,鸣枪示警,不听警告,可以开枪,不得让任何人靠近车辆30米以内。”等车辆交换了顺序,将油料车安排到车队队尾后,何雨梁命令道。

    “是,何主任。”徐一鸣接到命令,神色一凛,正色道。

    这样的命令在他当警卫团团长期间,不知道接到多少次,每一次都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儿发生,看来这一次也一样,不然基地不会让政治部主任亲自押运。

    对于警卫团的战士而言,这道命令很平常,但对于车队上下的干部战士们来说,这道命令让他们心里犹如紧绷了一根弦,让他们精神紧张,神情严肃。

    对于长期奔波在路上的他们来说,和地方群众打交道,是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何雨梁这道严厉的命令,包括了对靠近车队的群众示警开枪,这和以往构建军民鱼水情大相径庭。

    这让他们更加感受到这次任务的严肃性。

    车队一路向南,过张掖武威,最后到达兰州,此时,何雨梁接过了车队指挥权,拿着地图坐进了一号车里。

    “不进城,从城外向西进山。”后面的车队尽管疑惑,还是按照一号车的行驶路线,继续行驶,下午四点十分,一号车停在一块稍微视野宽阔的河谷边上。

    徐一鸣匆忙下车,小跑到何雨梁身边,问道:“首长,咱们现在宿营还早了点吧?”

    何雨梁看了看表上的时间,沉声说道:“今天就到这,今晚注意保障饮食,让战士们扎营,休息,警戒哨设置到10公里外。”

    越往前越难走,前面是海拔不断升高的河谷,以及一段急速爬升的盘山公路。同样是高原,基地所在的高原和明天要行走的高原压根儿不在一个层面。

    尽管有工程兵部队在这里开辟一条道路,但以目前的条件来说,用山高路陡来形容明天要走的路,还是太过轻松了一些。

    有很长一段路是在悬崖绝壁之上,加上路面坑洼不平,稍不注意,就是车毁人亡。还有天气回暖,山腰上的积雪融化,泥石流和道路垮塌也是不得不防备的事情。

    战士们经过两天多的高强度行驶,精神已经疲惫不堪,走这样的路,实在太过勉强。前面还有一段盘山公路,需要绕到山顶。

    别看现在山下阳光普照,山顶依旧还在大雪纷飞,这样的条件,想想都头疼。

    第二天一大早,经过稍微充分的休息,车队战士在连长赵大河的指挥下给汽车轮子绑上铁链,负责保卫的战士,则在诧异中领过司务长分发的棉衣,何雨梁下了封口令,他们也不敢议论,只能将疑惑埋在心底。

    早饭过后,车队又出发了,从兰州到西宁,果然一路状况不断,道路被冲毁,不时有石头从山顶落下,砸破车窗与挡风布,即使都带着钢盔,不少人还是被砸得头破血流。

    到了盘山公路段,战士们不得不下车,一边忍着寒风飘雪,一边推着打滑的汽车,艰难向上行走。

    就这样一段后时4小时的路,一行人整整走了一天半,一个个累得疲惫不堪。于此同时,还要高度戒备少数民族同胞。

    虽然他们一边唱着“东方出了个红太阳”,另外一边,他们的精神领袖之一,还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另一侧,还做着想分离的美梦。

    经过一路艰难险阻,他们终于到了湟水谷地,平坦的河谷地带,绿树成荫,芳草鲜美,牛羊成群。

    这让经过一路艰苦跋涉的战士们惊掉了下巴,没想到在这地方,还有如此富饶的土地。

    何雨梁倒是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河湟谷底,整个青海的精华所在。

    好一片富饶的土地,不愧是将北宋折腾得经济崩溃都不愿意放弃的地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