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收复陇西(下)
“你就是王城那边来的信使。”义渠赞锐利的双眼,上下打量着杨知节三人。
杨知节听到义渠赞的声音,原本低垂的头猛然抬起,熟悉的面貌,猝不及防的撞入义渠赞的眼中。
猛然得见故人,义渠赞有点反应不过来。
直到一旁的副将出声提醒道:“将军?”
被副将一声提醒,义渠赞这才反应过来。
掩饰般地咳嗽了一声,对着旁边心腹将领使了个眼色,下令道:“迷蚩,你先把信使一行人带到本使府邸,等本使巡视完城防再作计较。”
吩咐完后,义渠赞便不再看杨知节等人,带着兵丁径直离去。
义渠赞心腹将领迷蚩,朝着旁边手臂一伸,“几位使者,请。”
杨知节等人跟着迷蚩走下城墙,来到义渠赞的府邸。
一路畅通无阻,几人被迷蚩领到府邸正厅。
“诸位使者在厅中稍待片刻,等我家防御使巡查完各处城墙。”迷蚩单手抱胸恭敬道,接着又招呼下人,上茶上点心。
大半个时辰后,义渠赞抱着头盔步履匆匆的走进正厅。
见义渠赞进来,杨知节起身正准备开口打招呼,却被义渠赞抬手打断,他冲着厅内的下人道:“你们几个先出去。”
“是。”
几个下人恭敬的低头垂首,缓步退出厅外。
等人全部出去后,义渠赞走过去亲自把正厅门关住。
随即转头,眼中露出欣喜的神色,“天义…………”
但天义两个字刚出口,义渠赞像是想起什么似的,连忙收起脸上欣喜的表情。
面色瞬间由晴转阴,沉声道:“两军正在交战,你我各为其主,你来干什么?”
杨知节知道自己这个同舍兄弟的性子,心思重多疑。
所以也没对他的态度放在心上,笑呵呵的道:“我再不来,你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义渠赞闻言挑了挑眉头,“哦?城中兵备充足,援军此时正在火速赶来,怎的我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杨知节摇了摇头,失笑道:“多少年了,你还是这个性子,嘴硬的毛病是一点都没改。”
“兵备足不足你心里清楚,单说援军便是绝无可能,拖阔,合剌二人都打的急眼了,他们哪还有功夫顾得上你。”
“你我多年兄弟,我不忍看你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为弟苦苦求情,再加上总镇仁慈,才让你有一个投降的机会。现在投降便是义渠兄的唯一出路,你可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切不可自误。”
义渠赞也是个聪明人,杨知节话都说成这样,他也不会再端着架子拿乔。
面上阴晴不定了一会儿后,当即俯身拱手道:“义渠赞愿率众归降。”
杨知节听到义渠赞愿降,面上顿时喜笑颜开,忙走过去双手扶起。
“兄能弃暗投明,实乃喜事一件,但不知何时可出降。”
&34;事不宜迟,明日兄便举众出降。&34;义渠赞也是个雷厉风行的性格,果断决定明日便降。
“如此便好。那为弟便先告辞,向总镇禀报此事。”
“好。”
随后义渠赞吩咐心腹,亲自把杨知节等人送出城。
当天晚上。
杨知节等人走后,义渠赞连夜召集城中所有将领,来到府衙议事。
大大小小的将领打着哈欠,心里骂骂咧咧的,朝府衙汇聚而来。
肃静的大堂之内挤满了人,十几只手臂粗的蜡烛,把大堂内照得灯火通明。
义渠赞轻咳一声,把帐中诸将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
“诸位城中粮草短缺,援军又迟迟不见。实话跟你们说吧,方才不是王城来的使者,而是城外梁军劝降的使者。”
“现在把你们召集过来,就是想问问你们的意思。”
在义渠赞讲话的同时,一队又一队身着轻甲的士兵,源源不断的从府衙外涌进来。
士兵们动作很轻的,几乎是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迅速的包围了整个大堂。
走进大堂,冲着上首的义渠赞点了点头。
义渠赞当即也不同将领们虚与委蛇,猛然一拍公案。
“都闭嘴,本将意已决,明日开城投降。”
一句话瞬间激起千层浪,反对声此起彼伏。
“不可,我等你死不降。”
“将军若是要降,便从我等尸体上跨过去吧。”
就在手下诸多将领群情激愤,拒不投降的时候,只见义渠赞一招手,一大群士兵哗啦啦从大堂外涌进来 。
“将军,这是何意?”顿时有将领面色大变小,向义渠赞质问道。
义渠赞没有答话,对迷蚩使了个眼色。
迷失作为手下心腹,马上明白了义渠赞的意思。
当即带着几个士兵持刀上前,把跳的最欢,反对声最大的三个将领从人群中拉了出来。
二话不说,迷蚩挥刀就砍,三人瞬间身首异处,大堂的地面被鲜血染的通红。
迷蚩杀完人后,用袖子抹了一把溅到脸上的血,凶狠的看着其他将领。
十几个将领被吓的噤若寒蝉,没人再敢提反对意见,纷纷跪地支持义渠赞投降。
第二日早晨,义渠赞率领手下兵马出城投降。
洪化四年十二月,陇西的最后重镇平洲克复,至此陇西全境收复。
马上接近年关,天气寒冷,秦安也不准备继续进攻,准备来年再对西羌展开的攻势。
于是大军就地在陇西扎营,粮草则继续源源不断的从陇东向陇西运来。
收获陇西的消息,很快便传到朝中,皇帝和朝中大臣对此事反应不一。
洪化帝既对收复失陷多年的陇西而感到欣喜,又对秦安目中无君,没有提前向朝廷上书而感到恼火。
因此心里矛盾重重,不知道对秦安是该赏还是该罚。
朝臣们则是对此反应平平。
因为朝中能干实事的能臣,大多都是左国贞党羽,都被皇帝剪除的差不多了。
现在朝中基本上,说好听点大部分都是庸臣,说不好听都是尸位素餐之辈。
他们的理念就是能混则混,安安心心当官享福就好,何必费那个心操劳国事。
再加上秦安从洪化二年开始,已经连续几年,给朝中重臣行贿,因此朝臣们更是因此事不会弹劾秦安。
因此除了洪化帝之外,没人对秦安任意妄为有太大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