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 章 开发九洲禹之功
鲧虽然无德无才不被世人看好,但他却有一个好儿子禹。禹从小到大都勤奋好学,聪明灵利且能吃苦耐劳。与人交往,和蔼可亲,从不恶语伤人。与人相约,不轻易许诺,一旦约定,便一言九鼎,从不更改。对待工作,勤勤恳恳,恭敬庄重,是同僚的榜样,也是人民的楷模。
禹接受了舜的任命后,又请益与后稷做自己的助手,一起上任,开始了治水的准备工作。治水需要大批民工,人员从哪里来,禹找到了皋陶,请求把全国范围内罪人,罚服劳役,让这些罪人去九州开发土地。这可是好大的一群人,足有好几万人。禹以千人为单位,划分几十个劳工队,每队任命一个队长,每个队又以百人为单位,划分十个小组,队长任命十个组长。这样便于管理,也方便分工。
几万人的施工队伍,吃喝拉撒睡的后勤工作是个大问题。那个时代的生产效率低下,物资特别匮乏,粮食根本就不够吃,为了使这么多人员不饿肚子,还要有一部分人,去狩猎,捕鱼,挖野菜,采野果,尽可能的满足施工人员的日常生活。有了施工人员,有了简单的后勤保障,禹带领这支治水队伍出发了。
由于禹的父亲鲧治水没有效果,受到了流放的处罚,并死在了流放地,禹的内心世界受到了创伤,久久不能释怀。他难过,屈辱,悲伤,又无处发泄,这些都变成了禹的决心和动力,不完成治水,禹就不准备回去了。在这次声势浩大的治水工程中,禹身先士卒,手里拿着简单的测量工具,把应该疏通的地段用木棍做标记,施工人员按标记做活,就不能出错,增加了工作效率。
为了有效的治理水患,禹把有限的治水经费,都用在治理洪水上。他居住的地方很简陋,省吃俭用,与施工人员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对参加治水的那些带罪之身,也不轻视,对他们也很关心,从不狠言狠语的训斥他们。禹的表现赢得了施工人员的敬重,人民深深的爱戴他们的治水领袖。因为禹的亲和力,才能万众一心,共同治理水患。由于改变了治水方式,由鲧时的堵,到禹时的疏。已疏通的河道马上就有了效果,两岸的人,再也没有了洪涝灾害。
禹根据河流走向,和山势来去,把中原划分为九个洲。开发土地要先治水,只有洪水不泛滥了,才能保持水土不流失。禹集中优势施工人员,先把中原九条比较大的河流,进行了疏通与污泥的清理,使洪水不再泛滥,九洲土地得以开发。禹每天都要亲临施工现场,掌握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每日都要舟船劳顿,车马颠簸。有时还要坐顺泥拖的橇,穿着带铁齿的鞋去登山路。像个技术人员一样,手里不离准和绳,规和矩,有时还要带上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
一想到父亲鲧的遭遇,禹的悲愤之情无以言表,一种屈辱感由然而生,这种屈辱感是禹的动力,他一定要把洪水治服,让死去的父亲含笑九泉。禹夜以继日的为治水的事业操劳,在野外生活整整十三年,用十三年时间终于把洪水治服。在这十三年中禹带领人民疏通九条大的河流,开垦了九洲土地。不敢因私废公,几次经过家门,都没有回家看一看。而人民有了土地就可以安居乐业,没了洪涝灾害,人民就不会流离失所。这些都是禹的功劳。
禹完成了治水,开垦了大面积的土地,安排了大量的因洪涝灾害导致的无家可归的流民。让耕者有其田,再创家业。禹叫他们就地取材,盖一些简易房子,先有个安身之所,形成村落也好便于管理。禹派稷教这些新定居下来居民,怎样种植水稻,并发放给他们稻种子,人民把种子埋到土地里,心中就有了希望。就会守候他,等待收获。
这些新居民,因洪涝灾害导致的居无定所,是流动人口,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苦日子,个个都面容枯槁骨瘦如柴。为了能使他们活下去,禹派益把本来就不多的粮食,分给这些新居民一些,有了这些粮食,他们可以与野菜,野果混合食用,熬到了秋天,收获了新粮,他们就有救了。禹用十三年时间,开拓了九洲土地,为中原的和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原人口增加,成为强国,禹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