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回到七零只想吃瓜躺平 > 第33章 老知青

第33章 老知青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个李觉晓是个标准的凤凰男,家里家境一般,兄弟好几个。

    自从下乡了之后,家里就基本上当作没有他这个人了,他从来没有收到过家里的包裹,也没有只言片语。

    可他又不是个能吃苦的,为了日子能好过一点,就开始暗暗勾搭村里条件还不错的姑娘。

    偏偏他相貌还算过得去,又会几首酸诗,装个多愁善感却无人理解的落魄读书人,装得有模有样。

    竟然被他在村里勾搭上了好几个单纯的女孩子,她们还都把自己当成那个拯救李觉晓的天使,唯一的那种,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都要给李觉晓送来。

    林夏都不得不感叹一句:“真时间管理大师也!”

    然后这哥就翻车了,有一个女孩子被哄着和他发生了关系,还怀了孕。但偏偏是在秋收的时候,干活太累以致在大庭广众之下流产了。

    村里的长舌妇没事都要给你编个故事,更何况当时的情景,有经验的妇人都能看出是小产了。

    流言越传越难听,女孩和家里人在村里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无奈她只能去找李觉晓要个说法,只要结婚了,就好歹有一层遮羞布。

    虽然还是会有人议论,但是也不会说得那么难听了,过一段时间这事也就过去了。

    可她没想到李觉晓却是个心比天高的,他虽然和农村姑娘暧昧,但是只是单纯为了要好处,他从来没有想过娶一个村姑,以后一辈子留在农村。

    于是他得知那个姑娘流产之后,猜想到她可能会来找他,就开始故意躲着她。

    他以为这样就是默认结束,可惜那个姑娘是个执拗的,他不肯见她,她就围追堵截。终于还被那个姑娘堵了个正着。

    这下李觉晓有些恼怒了,再加上姑娘一开口就是要他娶她,他就更加生气了,连一贯谦和有礼的形象都不顾了。

    直接破口大骂,骂姑娘不知廉耻,跑来开口就要男人娶她,骂她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姑娘被劈头盖脸一顿骂,懵了,她想象中的那个男神一下子就坍塌了。

    她只要一想到她就是为了这么一个,没有担当的软蛋,毁了自己的一生,还连累得家人都在村里抬不起头来。她就觉得悔恨不已,痛不欲生。

    她选择了自尽,就在知青院李觉晓的门口,晚上李觉晓被门发出的咚咚声吵醒。

    一打开门就看到一张舌头伸长、死不瞑目的青白面庞,直接就给吓尿了。

    这下子全村人都知道罪魁祸首是谁了,直接就把李觉晓拉去游行批斗去了。因为闹出了人命,调查发现他还同时招惹好几个村里的姑娘,影响太恶劣了。

    最后一颗花生米,送他去底下和那姑娘两母子赎罪去了。

    这是第一世李觉晓的命运,没想到第二世李觉晓看上了沈南烟。

    因为沈南烟没有和前世一样追着裴文景跑,让他觉得自己有希望,频频对沈南烟出招。

    沈南烟不堪其扰,就和男主一起设计,把他脚踩多条船的事情提前爆了出来。倒是救了那个傻姑娘一条命,事发后李觉晓被人人唾弃,每天都被大队长安排干最重的活,苦不堪言。

    他把一切归咎于沈南烟,趁着没有想对沈南烟用强,没想到被早就有所警觉的男主给抓了个正着。最后李觉晓被男主揍了个半死,接着判了十年,从此消失。

    【原来李觉晓现在就盯上沈南烟了!】看着李觉晓看沈南烟的眼神,林夏心想。

    沈南烟想到前世李觉晓做过的事情,再看到他投过来的打量眼神,仿佛她是什么待价而沽的商品,心中更添厌恶。

    “各位好,我叫钟成玉,成功的成、玉石的玉。今年21岁了。”说话的是个娃娃脸的男生,如果没有听到他的话,光看他的脸,绝对想不到这是一张21岁的脸。

    因为他看起来才16、7岁的样子,甚至还有股少年人的稚气。

    接着是女知青,一个面容瘦削的吊梢眼女人率先开口“我叫赵青青,23岁,两年前下乡的。”

    看面相就不是个好相处的人,事实上也确实不是。

    “各位同志们好,我叫钱来儿,和赵知青姐姐一样也是两年前下乡的。”一个故作娇柔的声音响起。

    沈南烟听到这个声音厌烦地蹙了蹙眉。

    最后是一个怯生生的女孩,低着头腼腆地说:“我……我叫孙小花,来四年了。”

    声音小得要不是林夏就坐她旁边,差点都没有听清。

    老知青这边介绍完,新知青就接力上了。

    自我介绍一圈下来,明显沈南烟很受男知青的青睐,钱来儿和赵青青似乎对裴文景起了心思,和他搭话时总是一脸娇羞的样子。

    如果不是凌菲菲今天确实被折腾得不轻,体力透支,估计她要炸毛,哪怕是现在也不停冲着这两人翻白眼。

    介绍完一圈下来,大家起码混了个脸熟。林夏他们也差不多喝完粥了,王知青就开始给他们介绍这知青院的情况。

    这条村原来叫荔枝根,后来改名为红旗大队,现在的大队长是当时村长的儿子。

    知青院这座两层小楼原来是村里一个地主资助建的小学,附近几个村的孩子都来这里上学,不过到底是穷乡僻壤,只有两个老师愿意来授课。

    后来动乱开始,一位老师被家里牵连下放了,另一个老师则是村里的老秀才,没过多久也去世了。

    村民们看着一批批的知青下乡来,和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农活。回城遥遥无期,就觉得读书似乎也没什么用,在家能省点学费还能帮忙干活,也就不愿意把孩子送去读书了。

    学校没有了老师,也没有了学生,就这样荒废了下来。

    恰好在这个时候,知青住在村民家里闹出了不少事情,想重新盖个房子安置知青,村里肯定是不愿意的,索性就把这个废弃的学校改成了知青院。

    林夏一边听着王知青的话,一边抬头打量着这座小楼。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