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理由
正在埋头批阅奏折的皇帝闻言,先是抬起头打量了一眼李如海,等看够了,他才慢慢的开口:“让他进来吧。”
李如海虽然十分不解皇帝的那个眼神,在面对皇帝那个眼神的时候,他也十分的心情忐忑,但是在接到皇帝的命令之后,他还是恭恭敬敬的回答:“老奴遵旨。”
不消片刻,礼部尚书就由李如海引着走进了御书房。
“臣,礼部尚书,郑金明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深呼吸一口气,随后就将手中的奏折放下,他一边揉着太阳穴一边对礼部尚书道:“免礼。”
“谢皇上。”礼部尚书得令之后缓缓起身。
皇帝又闭着眼睛对李如海等太监道:“你们都先退下吧,没有朕的许可,谁也不许擅自进来。”
刚刚起身的郑金明在听见了皇帝的这句话之后就知道自己这一次被皇帝叫来,皇帝要么就是有什么非常重要的事情要交代他,要么就是有什么暂时不能为人所知的事情要宣布。
“是。”众位公公异口同声应下,之后就一齐从侧门离开了御书房,站在御书房的门外守着。
皇帝在龙椅上调整了一下坐姿,他微微向后靠,等他觉得姿势甚是满意了之后,他才开口:“郑爱卿你可知道朕是为何召你?”
“臣愚昧,不敢揣测吾皇用意。”郑金明是个知书达理的文化人,而且他还是世家出身,良好的家庭底蕴让皇帝颇为满意,所以他才会被皇帝委派于礼部担任尚书一职。
“你不愚昧,”皇帝道:“朕最近有一件事情,想要让你去办。”
郑金明立刻跪倒在地,嘴中喊道:“臣愿为皇上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皇帝似乎是轻笑一声:“你是礼部的长官,又不是将军,怎么可能让你去赴汤蹈火呢?”
皇帝正色道:“朕近日有意给十七王爷赐婚,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吉日,想让礼部尚书为朕查看一番。”
皇帝的话说的轻松,可是礼部尚书知道,皇帝想要让自己做的事情远远不止那么简单,但是看破不说破,他只是回应道:“若是臣记得不错,明日便是吉日。”
皇帝笑着道:“自然不用如此着急,年前的吉日皆可。”
既然皇帝的话已经说到这一步了,礼部尚书便闭了闭眼睛,将自己早已经记得滚瓜烂熟的当年最后一个多月的日历全部在脑海翻看了一遍,最后他道:“大雪后一日,十一月初三日皆是吉日。”
皇帝赞许一般的点点头,然后道:“何日下召较为合适?”
郑金明又回复道:“就近的日子大概是大雪前两日以及大雪当日,这三日下召最为合适。”
皇帝点头道:“郑爱卿啊,你为朕分忧也有十余载了吧?”
一般天子在提到这些有关于在任时长的事情之后,要么就是提出让对方卸任,要么就是要给对方赏赐或者是委派对方去做一件皇帝很想要完成,但是他又有些难处不方便完成的事情的。
在这里,郑金明遇上的情况显然就是后者。
郑金明在处理这件事情上,也只能简简单单但是又不失恭敬的道一句:“是。”
皇帝紧接着就长叹一口气:“其实呢,朕这一次要给十七王爷赐婚的那个人,说起来和礼部尚书还有一点渊源。”
这一下,郑金明更是大气都不敢喘一口了,皇帝的语气摆明了是让他非做不可,果不其然,皇帝看着礼部尚书的样子,很快便公布了那人的身份。
“宁安侯的千金,吴娇灵,”皇帝挑眉:“前些日子,宁安侯的那些赃物还是爱卿你亲自审核的吧?”
郑金明回答:“是。”
“朕要她嫁给十七王爷,尚书大人觉得是否有不妥?”
这个问题就完全将皇帝这一次召唤郑金明的本意暴露了出来,郑金明犹豫再三还是回答:“依臣拙见,尚无不妥。”
“哦?”皇帝露出一个饶有兴趣的表情:“何以见得?”
皇帝知道郑金明没有那么快给自己答复,他便索性顺手给他一个台阶下:“爱卿你也上了年纪,跪着说话总是不太好,况且这里只有你我二人,便无谓这些虚礼了,平身吧。”
“谢主隆恩。”郑大人一边回答着一边从地上起来。
在他起身之后,他的答复就很快传入了皇帝的耳朵:“回陛下,嫁娶是谓门当户对,吴千金曾经也是皇族出身,身份自然与十七王爷相匹配,虽然前些日子宁安侯已被查处,然其家眷并未受其牵连,这也就间接表示,宁安侯的家眷是清白无辜的,所以皇上才会仁慈放过这对母女。”
皇帝点头称善:“还有呢?”
郑金明一愣,但是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吴家千金性格温顺,长相甜美,与十七王爷男才女貌,形态登对,自然是天造地设。”
皇帝之前还略显疲惫的脸上渐渐泛出一点点的笑意,他道:“不错,很不错,爱卿啊,你这两句话都说到了朕的心坎里,朕对你很满意,朕要赏你!”
郑金明闻言赶紧跪地:“臣受不得!臣不过只是将实情表达出来,并无受赏的行为,皇上,这万万不可!”
皇帝的笑容愈发灿烂,其实这一次的对话目的到这里也已经昭然若揭。
不过就是皇帝想不出来他将吴娇灵赐给宇文昊能用什么理由,所以就让礼部尚书这个朝廷上下最懂礼仪的人来找一个理由,这样既能找一个替罪羊,又能得到一个让此事变成合理的理由,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两个人对现在的局面都是心知肚明,而素来这些臣子就是这样为皇帝解忧的,郑金明作为礼部大臣,要在这样的时候帮助皇帝“消除烦恼”的机会远远比普通的大臣更多。
“既然郑爱卿都如此说了,那朕便遂了你的意思吧,你退下吧,此事暂时不要声张。”皇帝微笑着告诉郑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