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明刑事录 > 第 17 章

第 17 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个惨剧发生后的几个月,罗汉塔迎来了“大客流”。 </p>

    寻宝者相信,他们正是因为探寻到了财宝的真正下落,才会遭遇这种奇异变故。 </p>

    然后,官府迎来了噩梦一样的时光。 </p>

    一群又一群的人满怀希望的进山,最终都变成一具具横陈在山谷里的,表情狰狞的尸体。 </p>

    第三次惨案发生后,官府就设了告示牌,禁止百姓进入那个谷地。 </p>

    不过这种事,越是禁止去的人越多。 </p>

    山谷用一次次的屠杀回敬寻宝者的满满信心。 </p>

    传说越来越多,最受认可的是这样的说法:真罗汉死在塔中,临死前化身为魔,并继续守护着他的财宝。 </p>

    任何觊觎者都将失去生命,而积累999条人命,真罗汉将以魔王之身重返人间。 </p>

    这种外人听着很不靠谱的故事,临安百姓反而深信不疑。 </p>

    最相信的就是兰簧村等几个邻近罗汉寺的村子,为了防止“魔王积累出999条人命”,他们自发组织青壮年搜山护林,不允许任何人再靠近那个山谷。 </p>

    时间漫漫过去,财宝的故事和恶魔的传说一并淡去。 </p>

    只有临安乡野还有一些流传,兰簧村的村民依然禁止村人进入罗汉谷。 </p>

    在往后,罗汉谷只会吸引一些想要采摘珍品兰花的山民,虽然也发生过惨剧,多半都是从悬崖上掉下来之类的众人可以理解的情况。 </p>

    直到一年半以前。 </p>

    说到这里的时候,杨夫人露出一点恐惧的表情。 </p>

    “我娘家距离兰簧村很近。魔塔、妖魔的故事从小就听,可也只有小孩子会当真。老爷陪我回娘家的时候听说此时,还带着我去那山谷看过。” </p>

    杨和点点头,当时他不到二十岁,好奇心重,带着妻子去山里“探险”过。 </p>

    “从残存的文字来看,这座塔当建于两宋交替之时。以南宋初年更为可能,因为塔基上隐隐有‘绍兴’二字,只是后面的时间已经看不清楚。 </p>

    “当时看,这就是一座陈旧古塔。按照塔的大小,里面应该可以上人,但是没有找到塔门,不知道是建塔之时就这么设计,还是后来‘妖魔’之说兴起后,被人封死了。 </p>

    “除此之外并没有特别奇异的地方。” </p>

    杨夫人说当时她还有一点小失望,毕竟是从小听传奇故事的地方,没想到只是一片夏日青草繁花中的斑驳古塔,完全没找到神秘的感觉。 </p>

    她后来和娘家人多次提起,大家都感叹乡野传说这玩意的确不靠谱。 </p>

    一年半前,杭州书院里的一群读书人偶然听说这个故事,怀着好奇心前去“探险”。 </p>

    他们取道兰簧村进山,在村中购买了不少食品,还打听了罗汉塔的传说。 </p>

    村人自然极力阻拦,毫无疑问没产生作用。 </p>

    村民们目送着这群年轻书生说说笑笑进山。 </p>

    三天后,百年前的一幕重现了。 </p>

    一个书生癫狂嘶喊着冲入兰簧村。 </p>

    “妖魔……妖魔吃人……” </p>

    凄厉的喊声震动了整个村庄,也复苏了尘封百年的记忆。 </p>

    入山的书生一共六人,一个疯癫,五人失踪。 </p>

    临安县接到报案全员出动,在当地百姓的带领下,他们找到了罗汉塔。 </p>

    出现在面前的依然是百年前震惊过当地官府的那一幕。 </p>

    以塔为中心,五具尸体呈放射状分布。 </p>

    双目圆睁,惊恐至极。 </p>

    而那个逃出来的书生,也在几日后吐血而亡。 </p>

    九百九十九人,魔王出世,妖塔摄魂。 </p>

    恐怖的传说再一次席卷临安。 </p>

    一口气死了六个书院读书人,这是天大的事,临安县自觉吃不下,立刻上报了杭州府。 </p>

    这群读书人全部出自殷实家庭,有两人更是官宦子弟。 </p>

    杭州府第一时间就出了三百两银子的赏格,将花红挂进了浙江司。 </p>

    “在那六个书生之后,这一年多来可还有乡民出过事?” </p>

    “乡民出事的倒是不多。一来,我们那边的人都知道那地方邪乎,很少去。孩子们从小就听妖魔吃人的故事。从来只有一些胆大的花农会去那边冒险采摘兰花。摔死的,发疯的,都有。” </p>

    楚亭月皱了下眉:“若是这样,夫人提起时不该有惊惧之色啊——” </p>

    杨夫人略微有些不好意思:“虽说这一年多还行,可之前四五年陆陆续续就有人失踪。这天目山在我们这里,也算得上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在山里出点事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体,并不奇怪。 </p>

    “可是……从那六个书生出事后,这些失踪的人陆陆续续的出现了。到上个月我回娘家,听说的已经有十九人。只有一个被发现的时候活着,其他都是尸体。” </p>

    “全都在罗汉塔那里出现的?” </p>

    “乡里都那么说。大伙都传</p>

    说这些年杭州府丢失的人都是被妖魔抓去炼魂了。九百九十九条人命已经凑得差不多了。现在大伙已经不叫那座妖塔‘罗汉塔’了,叫它——摄魂塔。” </p>

    杨和白了她一眼:“全是胡话,什么九百九十条人命能换魔王出世,纯属乡野村妇的无知之谈。” </p>

    杨夫人哼了一声。 </p>

    楚亭月嫣然道:“九百九十九人就能铸就一个魔神?这魔也太没牌面了吧?传说中,妖要修成正果,要千年纯心向善,济世救人。反之,要成魔……也不会轻松。” </p>

    杨夫人想了想,也白了一眼杨和:“听听,这话有道理。” </p>

    “三百两银子……这个赏格必有人接,您说的出事,是这时候么?” </p>

    杨和摇摇头:“不是。头两次,浙江司接了赏格的人并没有出事,只是查不出结果,次次无功而返。出事的是杭州府的人。” </p>

    那几个书生中有两人就是钱塘书院的学生——沈庭求学的那个。 </p>

    钱塘书院是杭州府最出名的书院,每一届乡试必有学生中举,得中进士的人数也相当多。书院出面,杭州府也派了人去查此案。 </p>

    派去的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捕头,结果一去不复返。 </p>

    “失踪了?失踪至今?” </p>

    杨和点点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杭州府把赏银提升到400两,又送到了浙江司。” </p>

    这一次浙江司一个巡司亲自带队,在兰簧村一带忙了半个月,不仅没有结果,还死了一名弟兄。 </p>

    那弟兄不是死在罗汉塔下,他被发现的时候,在距离罗汉塔两里多的一处陡坡下。 </p>

    众人怀疑是他发现什么踪迹,追捕之时不幸坠崖。 </p>

    这之后赏格又挂了两次,大伙都知道这是难啃的骨头,谁也不想白费力。 </p>

    “最终出事是……”她想了一下:“去年年底?” </p>

    浙江司上报刑捕司要求增补巡司、小旗就是这个时候。 </p>

    “去年十一月。” </p>

    杨夫人道:“去年十一月,罗汉塔那边一下子出了九具尸体,其中包括镇上一个富商失踪两个月的儿子。当时杭州府、浙江按察司都惊动了。” </p>

    这一次,赏格提升到六百两。 </p>

    除此之外,那几个书生的家庭,那个富商都表示要另外凑一笔钱,给能破获此案之人。 </p>

    重赏之下有勇夫。 </p>

    楚亭月意识到自己有一个巨大的失误——她从没想过了解一下自己接任的这个官职之前的情况。 </p>

    刑捕司地方上调动频繁,刑捕行业本质上也是刀头舔血,死伤减员很常见。 </p>

    她在京城没听说浙江司发生过什么大事,到任后也就没就这件事打听。 </p>

    “在这之前,秦巡司的下属也尝试过一次,又折了一名弟兄。洪巡司想接赏格的时候众人都劝过。” </p>

    但是,当时这位洪巡司要给他儿子娶媳妇,急用钱。 </p>

    那死了儿子的富商也托关系找过来,直接送过来两百两白银。 </p>

    洪巡司就心动了,带着同样眼馋赏格的一个小旗和十名弟兄,亲自去了罗汉塔。 </p>

    “这桩案子在浙江司也很出名。郎中放心不下,老洪他们动身后不久,他就派了个人跟过去,随时通报消息。头两天还行,到了第五天,人就不见了。” </p>

    “一共十二人,都不见了?” </p>

    “只有三人,那日老洪把人分成三队,分三处调查。晚上回来了九人。” </p>

    “洪巡司和那小旗在一队?” </p>

    杨和点点头:“我们也觉得这个分配奇怪的很。” </p>

    发现洪巡司失踪后,徐沐平的亲信立刻报了回来。 </p>

    巡司是正经官员,若是出事,大家都吃不消。徐沐平又点了一队人,自己去找了地方官府,声势浩大的搜山找人。 </p>

    “找了三天,最后在竹镇找到了洪巡司——人已经疯了。” </p>

    “剩下两人呢?” </p>

    “至今生死不明。” </p>

    “照理说,这样的疑案应该上报刑部啊?” </p>

    杨和笑了一下:“据我所知,去年年底已经上报。最初得到京城要派人过来的时候,我们都以为是刑捕司派来查案的。” </p>

    楚亭月:…… </p>

    真是很对不起哦,看到一个对此事一无所知的姑娘家让各位失望了。 </p>

    “协统,在当下这种‘留守’的时候,卑职能接花红么?” </p>

    杨和一愣:“可以是可以……这种差事本就是抽空,只要真需要人的时候随时能抽身出来就行。还有,两旗人不可都抽走。可是,楚巡司,听我一声劝,这案子真不好查。老洪这么个二十年巡捕的老人都折戟沉沙,而且折得莫名其妙。 </p>

    “其实,老洪这事后,徐郎中私下说过,不让浙江司再插手此事。” </p>

    “不动用太多人,算是我个人兴趣,先查查,可否?” </p>

    杨和找不到拒绝的理由,最终叹了</p>

    口气:“你真是……初生牛犊啊!万事小心,切勿贪功。” </p>

    “这桩案子,浙江司前后多次涉入,应该有留下案卷吧?” </p>

    “自然有。各巡司出差都要写经过,即便是老洪那次……哎。事后我也详细询问了回来的弟兄,相关记录都在主簿那里。我让他整理好给你。” </p>

    “多谢。另外,协统知不知道目前还有哪些衙门在持续跟进?” </p>

    杨和立刻道:“临安县、杭州府都在查。可要说真正还在费心思的,只有浙江按察司。” </p>

    楚亭月“咦”了一声。 </p>

    按察司提点全省刑狱,只要他们愿意,哪怕掉一头牛都可以直接参与侦察,跟进这么一个大案并不奇怪。 </p>

    可是据她所知,现任浙江按察使是一个特别“抓大放小”的人,和人议论时对例如周新这样事必躬亲的按察使嗤之以鼻。按照他的性格,按察司只会复审案卷,压根不应该也不需要参与实际调查。 </p>

    “按察司经历路英……你听说过么?” </p>

    楚亭月恍然大悟。 </p>

    她还真听说过此人,他是从举人出生而入仕途,以擅长刑狱出名,不仅擅长,还非常喜欢刑狱查案之事。虽没考上进士,硬是在县上靠着屡破奇案获得晋升。 </p>

    浙江按察司经历,正七品,可以说路英已经打破了“举人”入仕的晋升藩篱。 </p>

    这人号称“案痴”,案子越奇,他越起劲。 </p>

    “他是近期调任浙江按察司的吧?” </p>

    “去年十一月。” </p>

    楚亭月露出一点笑意:“这么一说,卑职更想涉入此案了。我在京城就听过他的名声,常想着若能与此人一起办案,必然受益匪浅!”</p>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