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探秘前生
秋莲带着天皓离开观湖阁,走上一条小路,秋莲说这条小路通向书屋。他们走了一段路之后,就看到了书屋。这是一幢像船形的房子。
天皓走进书屋,就看到书屋四壁都是书橱,书橱上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书籍。天皓好奇地走近这些书橱,便看到有《诗经》、《史记》、《汉书》、《三国志》、《道德经》、《全唐诗》、《宋词选》、《论语》、《孟子》等古籍。
“这里藏书很丰富,我们都很喜欢到这里来读书,一读就是半天。”秋莲笑着说。
“你们喜欢看些什么书啊。”天皓问。
“我们喜欢看一些《西厢记》之类的书,也喜欢看《论语》、《孟子》那样的书。”
“你们真是知书识礼的才女呀,真是难得。”
“可是我们都是红颜薄命。”
天皓听到秋莲的话,内心一阵怜悯。他不想再触及这个话题,于是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里的书都是人间的珍宝,为什么这里要设一个书屋呢?”
“这是地狱阎王的意思。他们认为,人们对于书籍很不重视,经常出现焚书的事件,很多好书的道理得不到人的重视和践行,以至好书只成为文字的堆彻。阎王要求魂魄们多来这里看书,以唤起他们的良知,使他们还阳后做一个好人。”
天皓听着秋莲的解释,不禁唏嘘良久,他忽然发现一本书,于是把这本书抽出来,秋莲一看,这是一本《四书章句集注》。
“王子,你喜欢朱熹的诗,也喜欢他的书?”
“是的。我很熟悉这本书,因为这是里面讲的都是治国,齐家,修身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具体来说,就是仁义礼智信,国家的根本。”
“我也很喜欢这本书,里面的一些话,都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了。”
“这本书曾经伴随我,可是细节我忘记了,总想不起来。”
“我知道。”秋莲欲言又止。
他们浏览了书屋的书之后,就离开了书屋,秋莲带着天皓走到一个小广场上。小广场上有一块大石头,上面竖起一根很长的旗杆,旗杆上面有一面黑色的旗帜在飘扬。
“这是魔湖的旗帜,”秋莲介绍,“但更重要的,是这块石头地下藏着两只魔湖的魔兽。”
“魔兽?”天皓惊异了。
“是的,是保护魔湖的魔兽,正因为这两只魔兽的存在,魔湖才有魔力,我们才可以看到眼前的一切。”
“那么,它们怎么出来呢?”
“阎王下令,它们就出来,另外有一种情况,如果这根旗杆折断了,它们就会飞出来。当它们飞出来时,就会黑云翻滚,电闪雷鸣,它们会追击和驱逐那些邪恶和污浊,保护魔湖不受侵犯。”
“啊,我明白了。”
天皓这时心中想到了自己前生的事,于是他问秋莲:“秋莲,关于我的前生的事,我怎样可以知道呢?”
“那好,你跟着我来。”秋莲一笑,带着天皓走向另一条路。
在一座黑色的屋子前,秋莲停下来,她告诉天皓,这就是“轮回屋”了,也是可以看到他前生的屋子。
天皓听她一说,就急着要进入这间屋子。秋莲就为他打开门。 屋子里黑暗无光,什么东西都看不见。秋莲这时擦着一根火柴,点着了在桌子上的一根蜡烛。
在暗淡的烛光中,天皓看到地下摆着许多木盒子,这些木盒子像棺材一般大。秋莲就介绍如何了解前生的方法。
“王子,你躺到盒子里,不要动,等到蜡烛熄灭了,你就可以看到你的前生。不过,你要注意,如果蜡烛再次点着,有人喊你的名字,你就要起来走出轮回屋,否则,你的魂魄就会被地狱征用回不来了。”
“好,我明白了。”
天皓马上就躺在一只木盒里,一动不动,秋莲就离开屋子。
天皓看着那根蜡烛在忽闪忽闪地燃烧,迟迟不熄灭,他心里很急,正在这时,蜡烛熄灭了,周围陷入一片黑暗。
天皓的神志渐渐迷糊起来,他已经不记得自己在什么地方,只觉得身体轻飘飘地飘起来,向着有亮光的地方飘去。
在他面前,一个凄美的故事展开了。
大雪纷飞。在一条山野小路上,一个背着书篓的年轻书生踽踽独行。 虽然书生穿着棉衣,戴着帽子,但还是冷的发抖,他的脸色铁青,脚步不稳。
走过雪深的地方,他的步履就更加艰难。 前面白茫茫的一片雪景,他只靠着远处模糊的远山辨别方向。
可是过了不久,前面的远山也看不见了,他只好胡乱地走着,没有方向。忽然间,他看到前面风雪中有一间山神庙,里面有烟雾缭绕。 他急忙赶过去,但是,他这时已经极度疲劳,在靠近山神庙的地方,他摔倒了。
从山神庙里走出一个人,原来是一个和尚,他冒雪把书生扶起来,扶他进入很小的山神庙。
庙里 燃起一堆火,书生坐在火堆旁,他身上的衣服都湿了,于是,两人在烤火,并烘烤衣服。
外面的风雪仍在呼啸着。 “谢谢。”书生说了一句话,声音有点发抖。
和尚没有说话。他神情淡然地盘腿而坐,只是微笑地望一眼书生。
书生烤着火,渐渐地,身上暖和了,于是他就问出家人:“请问师傅,这么大的风雪天,你还要出来化缘么?”
和尚点点头。书生不解:“你可以在寺庙里打坐,在这样的天气出来,你不觉苦么?”
“你也不是一样么,施主,阿弥陀佛。”和尚回答。
“我和你不同,因为赶考,我得抓紧时间赶路。”书生回答。
“施主,你应当明白,人的一生就是苦,只有苦,才能得到真谛。”和尚回应一句。
书生听了,不再回答,只是喃喃地说一句:“苦,人生真谛。我明白了。”
这时,和尚拿起一根木棍,从火里撩出两根黑糊糊的东西,一根自己拿着,另一根送给书生,说一声:“吃吧,那是烤熟的红薯。”
书生这时正饿得饥肠碌碌,他连忙接过红薯,一口咬下去,马上被烫得眼泪直流,他连忙用嘴吹红薯,然后大口大口吃起来。
和尚看着他,微笑地吃起来。 他们就在山神庙住了一夜,一宿无话。
第二天,他们就分道扬镳,书生继续赶路,和尚却向着相反的方向离去。
书生沿着一条小路继续前行,走着走着,就发现前面是荒山野岭,没有人烟,也没有路,他无法,只得向着北面的方向赶快行走。
就这样,他走了一天。 第二天下午,书生仍在荒野里走着,前面开始出现小路,他想到可能会有人家,于是,他沿着坎坷的路努力向前走。
走过一处树林,便发现一条河,还有一道桥,于是他走过桥去,满怀信心寻找一处人家。
天气开始阴晦,北风开始刮起来,书生预感到一场风雪又要来了,于是他加快了脚步。但风雪还是追上他,大风呜呜地吹着,卷起路上的尘土,接着,雪花飘起来,纷纷扬扬地洒满了前面的路。
入夜,天色渐暗,书生走在风雪中,两天以来他不停地赶路,只吃了和尚给他的一根红薯,这时已经极度疲惫和饥饿。
天黑了,前面一片漆黑,书生只好摸黑走路,也不知道走到哪里,走着走着,书生停下来,四顾茫然。
忽然,书生看到前面远处有一点亮光,顿时惊喜,他知道有亮光就会有人家。
于是,他挪动着沉重的脚步,因为脚底的血泡火辣辣地痛,他只好一瘸一瘸地往前行走。
走了一段,火光越来越近了,但他的体力已经到了极限,只觉得四肢无力,脚步沉重,腹中饥渴,眼冒金星,但是,他意识到,这个时候他如果停下,第二天人们就必定会在路旁发现他的尸体。
他把心一横,咬牙挺下去,一步,两步,他慢慢发现,前面有一道大门,门的上方有一盏马灯,在风雪中摇晃着。他拼尽全力走近大门,却在大门前失足摔倒在门口,人也昏过去了。但他的身体却撞到大门,大门发出沉重的声音。
过了片刻,门里边有人在喊道:“是谁在外边打门?”
门开了,一个老者提着一盏灯探头门外,他看到倒在门前的书生。
老者看了一会,然后关上门。 在门里面,那个老者正往回走,迎面走来一个丫鬟模样的女孩,她喊道:“老关伯,外面是谁在拍门?”
“是一个书生模样的人,他好像昏过去了。”老关伯说。
“那你为什么不把他扶进来,小姐知道了,就会说你不发慈悲。”
“好的,阿香,老身这就去办。” 那个老仆人关伯应诺了,他叫来两个家仆,把躺在门口的书生抬进大院子,然后安置在一间小房子里。
丫鬟阿香引着一个衣着华丽的小姐,来到这间小房子里。阿香指一指躺在床上昏迷不醒的书生,说打门的人就是他。
“阿香,这个人看样子是个书生,为什么半夜敲我家的门?”小姐问。
“这我就不知道了,只听关伯说有人大力敲门,他开门后就发现他,已经昏迷了。”
“明天如果他醒来,你问清楚情况。”
“好的,小姐。”阿香应诺后,就陪同小姐离开。
第二天,在小姐的闺房,小姐正在梳妆,阿香兴冲冲地走进来。
“鬼丫头,这么急干吗?”小姐问阿香。
“那个书生醒来了!”阿香大声说。
“那,你把情况说说。”
“哎呀,真好笑,这个人一见我,就马上跪地行礼,口里喊着多谢小姐救命之恩的话,我说我不是小姐,他仍然不停地叩头。”
“这个人是什么来历?”
“他是个上京赶考的书生。听他说,他家在南方,在家苦读多年,参加了乡试,中了举,因为要参加明年二月京城的会考,他就提前出发。但因为路途遥远,路上又遇到大风雪,没有遇到村店,因此饥寒交迫,昏倒在我们家门口。”
“啊,原来是个赶考的书生。他也真不容易啊。”
“他说,他休息一天后就会离去。”
“阿香,这些读书人真不容易,你就送饭给他吃,另外拿些换洗的衣服给他,让他洗个澡,换了衣服好好休息几天。”
“好,小姐,我就去办。” 阿香就按照小姐的意思去照顾那位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