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玄幻小说 > 瀛洲 > 第40章 附:瀛洲刀制型

第40章 附:瀛洲刀制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除去刀柄、刀鞘等附属物之后的瀛洲刀刀条净长111厘米。

    刀条由刀身与刀茎两个部位组成。

    作为弧形刀,瀛洲刀最大的设计特点是刀尖位于刀背最前端,以及整个刀条,包括刀身,刀茎的各处弧线都遵从渐开线的制型。

    刀尖是从刀刃前端开始,由一段弧度更大的渐开线过渡到刀背。

    侧面看,越往刀尖方向,刀背的弧形也越逐渐变小,刀身也越逐渐显平直,充满侵略感。

    刀刃也是如此。但因其弧度略微大于刀背的,在接近刀身前端时,刀面会逐渐变窄。

    从刀尖到刀背根部的刀身净长为779厘米,刀背根部的刀面宽33毫米。

    刀茎是刀条后端,插入刀柄中的无刃部分,比刀身略窄。刀茎前面边缘比刀刃窄2毫米,刀茎背部比刀背窄1毫米。

    但是,像日本的毛拔形太刀,会把刀茎直接当作刀柄使用,而并不额外套上刀柄。

    反高是从刀尖到刀背根部的直接连线,与刀背弧线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

    反高是衡量刀身弧形的一个重要数值。

    瀛洲刀的反高为15毫米。其反高点并不在刀身正中间,而是略偏向刀背根部一些,这也是渐开线形的特征。

    本质上,反高就是渐开线或其他曲线的弦高。

    与中原的刀剑讲究侧面过渡柔顺的风格,不同的是,瀛洲刀的两个刀面,均被纵筋、尖筋与横筋等三条凸起棱线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刀尖区、刃面区、栋面区。

    纵筋是两条在刀身两面的纵向对称鼓起的,与刀背的渐开线形相同,与刀背同步弯曲的脊线。同样,横筋、尖筋也是在刀身两面对称的。

    纵筋的主要作用是用来保证刀身笔直,使刀背投影在两侧纵筋正中间,丝毫无左右扭曲的偏差。同样,从刀刃根部,一直到刀尖,整个刀刃也是正好投影在两纵筋之间的中分线上。

    通常,两侧纵筋之间的厚度,就是刀身横截面上最厚的部位。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的兵刃,纵筋也有不同的称呼。

    若是在剑身,其被称为“剑脊”。

    横筋是因瀛洲刀特殊的刀尖制作工艺而产生的一段脊线。

    横筋位于刀刃前端向刀尖过渡的这段外凸弧形刃的起始位置,并垂直刀刃的刃口,横向延伸,并终止于纵筋的前端。

    尖筋是从纵筋与横筋交汇点起始,向前方刀背面延伸,终止于刀尖后的刀背12厘米处的一小段脊线。

    尖筋属于纵筋的延伸。也有人称之为“前纵筋”或“小纵筋”。其与纵筋的作用类似,主要是防止刀尖折断。

    为了保证刀尖的强度,尖筋的渐开线弧形略小于刀尖处的刃形。

    对瀛洲刀这种狭长的刀来说,纵筋、横筋、尖筋,这三条脊线是刀身最重要的部位,是整个刀的灵魂所在。它们直接决定了刀身的形状是否合理。

    刀尖区是由尖筋、横筋包围的前端刃面。刃面区是由横筋、纵筋包围的刃面。栋区是由尖筋、纵筋包围的刃面。

    这三个不同区域并不属于同一平面,即使刀尖区于刃面区也分属两个面。

    瀛洲刀的栋面宽度,是固定的。而刃面区随着刀身长度的增加,会逐渐变窄。

    在刀身底部,刃面占整个刀身宽度的三分之二。在与刀尖区衔接的刀身前端处,宽25毫米,刃面宽度仅占此处刀面宽度的一半多点。

    刀尖区在刀背的投影长度为6厘米。

    为了避免直线型的交接处可能出现微裂纹,刀背面与刀身两侧的栋面的交接处打磨的非常圆润,均成小圆角过渡。

    尖筋与横筋、纵筋的交汇点,就是整个刀身的最重要的一个凸起点。

    尽管瀛洲刀的刀身厚度变化很小,过渡均匀,但这“三筋交汇点”之间,也是整个刀身最厚的位置。

    瀛洲刀的刀身底部两纵筋之间厚度为7毫米,而这“三筋交汇点”之间的厚度为9毫米。

    刀尖就是全刀身最坚硬的一点,却又为了防止其在对战时,被轻易折断,必须采取特殊的制作方式。

    在制作刀尖前,要先在刀刃前端,斜切出来一个以刀刃一侧为尖,两寸来长的尖角形。再通过锻打,使这尖角逐渐向刀背延展,最终使刀尖与刀背在同一条线上。

    “三筋交汇点”就是刀尖附近的金属挤压、堆积,造成的。

    瀛洲刀的栋区是两个斜面。

    但刀尖区与刃面区的横截面,均是略往外膨胀鼓起,像蚌蛤形的膨胀面,其边缘是渐开线形。

    这种蚌蛤形刀面结构,不但能强化刀身,防止刀刃崩开缺口,还能在切中目标后,利于分开目标的血肉。同样的力度,造成的伤口更深。

    因此,这瀛洲刀的刀身横截面,就像是从刀背位置截去一部分的菱形。这种横截面结构,能在尽量减少刀身重量的同时,还能强化刀身强度。

    综合这些形状和结构,均是因为刀尖附近的刀身窄,厚度变化幅度大,所以,必须加大此处的厚度,为了防止刀身被折断。

    刀身与刀茎过渡的前后两处拐角点也很圆润。

    根据刀面上的缎纹,就能看出来,这两处拐角点是通过锻打、压下等工艺制作的,而不是简单地把刀身前后磨窄了。

    这两处拐角点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刀背处的拐角点,比刀刃处的拐角点,往下移了10毫米。

    这种前后拐角点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以及圆润的拐角点,能在最大限度使刀身有足够的强度,防止折断。

    大宋的很多刀也是这么设计的。

    虽然瀛洲刀的刀茎比刀身窄,但其背部与刀背属于同样的渐开线形。而其前部边缘的渐开线弧度略大一些。

    因此,刀茎末端比上端要窄。刀茎上端宽为30毫米,末端宽25毫米。

    刀茎的纵筋是从刀身往下延伸下来的,一直纵贯刀茎的末端。

    刀茎末端的截面比较圆润,是以纵筋位置为凸起端,以小弧面形过渡,分别交于前后两侧。

    把刀茎固定在刀柄内部的钉孔,位于刀茎纵筋,距刀茎末端2厘米处的位置。

    对于瀛洲刀的这种狭长的刀型来说,其设计技巧,制作工艺,以及选材,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堪称完美了。

    瀛洲刀的刀茎并不是直接插入刀柄中,而先穿过刀夹,以及一片薄黄铜片之后,再插入刀柄中。

    刀夹,也称刀簇,是套在刀茎上端,位于刀柄前端的一截扁管。

    为刀刃末端后,在护手前,包住,并贴合刀身的环形金属片。其作用是,避免刀刃和刀鞘互相摩擦,保护刀刃。

    瀛洲刀的刀夹是较软的紫铜制成,高为4厘米,背部截去15毫米,前部截去5毫米,恰好能与刀背、刀刃的拐角点契合,完全贴合刀条的形状。

    薄黄铜片是顶住这刀夹,防止损伤刀柄的。

    瀛洲刀虽然精良,但不是无坚不摧的。若是敢与大斧、厚背砍刀、铁锤、铁棒等重型武器,硬碰硬地正面磕碰,即使是再精良的瀛洲刀,轻则损伤刀刃,重则断裂。

    轩辕冰城的多功能短刀的刀身通长25厘米。

    其刀背向刀刃前端弯曲,也是渐开线形的曲线,刀尖同样位于刀背。

    其纵筋的弧形略小一些,与刀背面交汇于刀尖后方。

    从刀尖开始,刀刃前半段也采用渐开线,逐渐外凸,在前端四分之一处又向内凹。从刀刃后四分之一处开始,刀刀刃末端是一段凹形锯齿状。刀刃根部复又外凸,再急收于刀茎。

    其刀茎长15厘米,中间镂空,可以用绳索绑在长棍上使用。

    这种前重后轻的刀型,还可以当作飞刀使用。

    刀剑的用途,决定了刀尖、剑尖,以及刃部必须坚硬锋利,经得住猛烈的磕碰。而刀身、剑身又必须有缓冲外力的作用。

    所以,刀剑内部一般都是由数种软硬不同的钢铁组成的,才会具备刚柔兼济的品质。

    高端的精品刀剑,通常是把硬钢铁包在外层,用来制作刀尖、剑尖,以及刃部,内层是软钢铁,起到缓冲作用。

    这种制作方法,被称为包钢法。这外层的硬钢铁,被称为皮铁。内部的较软钢铁被称为芯铁。

    反过来,由软钢铁包裹着硬钢铁制成的尖端和刃部,被称为嵌钢法。硬钢铁则被称为刃铁。

    只要计算好比例,最好的皮铁,是由最硬的生铁与最软的熟铁搀和在一起,经过特定的锻打方式,而形成的混合铁。

    混合型的皮铁,比用一种成份均匀的精钢,有几个优势。

    首先,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淬火开裂。

    淬火后,越硬的钢铁,也越容易开裂。特别是成份均匀,又非常坚硬的精钢,更是如此。

    皮铁在宏观上的成份是均匀的。但在微观上,皮铁内部却形成软硬不同的区域,能缓解或消除淬火开裂或变形的倾向。

    第二个作用,就是皮铁制成刀刃后,内部形成很多层薄片。硬薄片起到切割作用,软薄片起到缓冲作用。这比一块整铁锻打的刀刃更耐磕碰的冲击力。即使刀刃有缺口了,内层还有薄刀片,能继续砍杀敌人。

    刀剑坯子制成后,要经过正火、淬火、回火等几个主要的钢火工艺,才能变的坚硬无比。

    正火,是把刀剑坯子安置在固定的模具内,再煅烧到红热,保温一段时间之后,再让其自然冷去的工艺。其主要用来调整刀剑坯子的外形。

    淬火,把红热的刀剑坯子急速冷却,获得高硬度的工艺。通常是用水来冷却。

    回火,把淬火冷却后的刀剑坯子,再放入高于常温,却远低于红热炉火的环境中,使淬火后的刀剑坯子增加坚韧性。

    瀛洲刀的刀面上那些密密麻麻、若隐若现的波浪形纹理,是一种锻纹,是锻造工艺留下的痕迹。

    在制作皮铁时,各种成份比例不同的钢铁搀和在一起,经过反复拔长、延展、墩粗、甚至扭转等变形后,使其内部均匀混合。

    这么多种成份比例不同的钢铁交替相邻,就会形成很多的交界面。同时,在交界面上,还会形成异于两相邻钢铁的成份比例的过渡型钢材。

    刀身在被打造时,这些交界面就会形成各种平面或曲面。

    在经过打磨后,这些交界面会暴露在刃面上。

    也是因为淬火后的刀身,因其不同区域的成份比例不同,其硬度也有所不同。

    因此,其打磨后的反光特性也不同。

    在光照下,人眼就能从特定的角度观察到,刀身就会布满各种线形的纹理。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刀剑的专业术语中,锻纹也有不同的称呼。

    简而言之,锻纹就是反应刀身的打造工艺的象征。不同的打造工艺,刀面上的锻纹形状也不同。

    美观的锻纹能反映出,刀身是经过精巧的打造,而且,也表明,刀身抵抗冲击的能力非常好,在后续的淬火时,刀身一般也不会出现瑕疵。

    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两样兵刃的锻纹是完全相同的。每一把兵刃的“锻纹”,如同人类的指纹一样,是独一无二的。

    淬火线,就是刀身在经过淬火后,刀身表面产生的一种线形。

    如锻纹的名称类似,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人,对淬火线,也有不同的称呼。有人也称淬火线为“气”。

    一般而言,淬火线位于刀刃面,纵贯整个刀刃,交与刀尖后端的刀背。

    即使同一种成份比例的钢铁,在淬火时,因冷却速度不同,也会形成软硬不同的状态。

    为了进一步加强刀身刚柔并济的特性,需要调整刀身各部位的硬度,使刀刃更耐磕碰,不容易产生缺口,甚至崩断,刀身却又要有缓冲力,就要对刀身的淬火方式,即冷却速度进行调整。

    通过对刀身部分区域覆盖传热能力不同的材料,或不容易透水的材料,来控制刀身各处在淬火时的冷却速度。

    这些覆盖材料的边界或交界处的刀身面上,就会形成淬火线。

    在刀身经过打磨后,淬火线两侧刀面的不同反光特性。其造成的视觉差异,远大于锻纹的。

    所以,人从特定角度,一眼就能看出淬火线,却需要仔细辨认,才会发现锻纹。

    上好的淬火线,沿着刀身纵向,把刀刃区分为雪亮又坚硬的刃口,以及相对较暗,较软又带有弹性的刃面。

    轩辕冰城的瀛洲刀,却是没有明显的淬火线,或者说,其淬火线非常特别。

    从侧面看,从这刀雪亮的刃口附近部位开始,向略微发暗的刀背逐渐变暗,过渡非常均匀,仿佛刀身上笼罩了一层阴影或云雾。

    这让人觉得,整个刀散发着无穷的煞气。

    这是因为,这刀采用极为精湛又特殊的淬火方式,使刀尖和刃口最为坚硬,又向刀背,逐渐变软。

    这种使刀身硬度和弹性均匀过渡的淬火方式,比那些界限明显的淬火线要好多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