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周十六王 > 第59章 周共王,灭密奇案

第59章 周共王,灭密奇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裁军解决了节流问题,下面来说说开源,也就是增加收入。

    王室的收入主要是税收,为了解决收入不足的问题,金融专家周共王再次做出一项惊人之举:卖地。

    周共王之前土地归国家公有,由天子分封给诸侯,诸侯朝贡。

    理论上诸侯不能开垦荒地,因为荒地不属于诸侯而属于天子;但实际上开垦荒地的诸侯大有人在,天子也不可能每天去巡视丈量各国土地。

    与其这样,不如干脆直接摊牌!

    周共王发起了著名的“摊牌行动”,荒田私有政令:承认土地私有。诸侯新开垦的荒地归诸侯个人所有;但有一个附加条件,要如实登记交土地税。

    这个政策的好处在于,承认了既成事实,增加土地财政收入,减少财政赤字,让周王室扭亏为盈,暂时告别退市风险;坏处在于可执行性差:诸侯就是耍赖不上报,你怎么办?

    周共王也想到了应对方法:杀鸡儆猴!立威!

    周共王四年,天子周共王来到密须国(甘肃灵台)考察访问。

    自打周文王建立密须国,一百多年来,从没有天子到这个西部小国访问——毕竟国家战略重点在东部。

    密须国君密康公(姬姓)自然全程陪同。

    这天,密康公陪同周共王下乡考察,三位特别的人走到他们面前,并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问候他们

    来者是三位妙龄女子,娇滴滴的向着密康公投怀送抱,密康公也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将三位美女收入后宫。

    得到消息,密康公的母亲差点气晕过去,劝谏道:“三兽为群,三人为众,三女为桀!这姐仨不是善茬,你驾驭不了,献给周王吧,给自己免灾。”密康公正处于荷尔蒙及信心双重爆棚状态中,没听妈妈的话。

    周杰伦告诉我们:“要听妈妈的话,不让她伤心。”

    第二年,周共王出兵灭了密须国。

    这就是西周三大谜案之一的灭密案。

    故事记录在《史记》中,向来惜字如金的司马迁,竟然不惜用120个字来记录此事。

    有人说这个故事是杜撰的,但无数次考古发现证明,司马迁说的都是对的!

    但要说这个事是真的,实在是太不符合逻辑,疑点太多!

    疑点一,这三位美女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在天子巡视的时候跑出来,又非要当着天子的面扑到密康公怀里,真是奇哉怪哉!

    疑点二,周共王就为了三个女人灭掉了同姓诸侯国?而且是顶在西部戎狄前线,为大周挡风遮雨的密须国!

    大周建国一百余年为求大一统灭国无数,但从没灭姬姓国,杀自己人。

    我们不能推翻《史记》,只能假设这件事是真的,但是,漏掉了部分事实真相。

    致命的真相。

    周共王灭密既然是事实,逻辑倒推可知:密国已不是当初的密国,不再是大周在西部前线的中流砥柱!

    那么大周国这位新的西部代理人是谁呢?

    《史记》在这里没有说,但在下一集,周共王的儿子那集透漏了答案:申国!周共王的儿媳妇是申国人,人称申后。

    事情的真相是这样……

    申,羌族人部落。从周部落成立之初,周与申就是友好邻邦,大部分周王的正妃,还有姜太公望都来自此部落。大周建国后,申国继续留在甘肃东部;通过联姻,与周围的戎狄部落关系密切,时常充当大周与西部戎狄冲突的调停人。

    随着申国的日益强大,与同在甘肃的密国产生了必然冲突。密国以姬姓正统强行压制申国发展。因而申密之间关系日趋紧张,直至剑拔弩张。

    这天申国国君申伯来到镐京面见周共王。

    申伯:“听闻陛下为西方戎狄侵袭烦扰,老臣特地来为陛下建言献策。”

    共王大喜过望:“申伯爱卿快快说来。”

    申伯:“申国与西方各戎狄部落世代联姻,只要陛下为太子迎娶申国之女,大周与西方戎狄就都是亲戚,大家亲上加亲,自然化干戈为玉帛。”

    共王:“好事儿啊!女儿领来了吗?让朕瞧瞧,尽快让太子成亲。”

    申伯:“本来带了三位女儿,但路过密须国时,被密康公强行掳走,请陛下为申国做主。”

    周共王也不傻,自然明白申候是在作局陷害密康公,他思忖良久:“毛伯意下如何?”

    毛伯迁见共王这么问,知道他内心深处已应允,便顺水推舟、顺流推船:“识时务者为俊杰,申候虽为姜姓却是近亲,密康公虽是同宗,却从未觐见。”

    周共王下定决心,颁布王令:“擢升申伯为侯爵,统领西方各戎狄部落,向密须国兴师问掳掠之罪。太子迎娶申候之女为正妃。”

    申候得令,率军夜袭密须国,密康公半夜骑牛逃命,陷在灵台百里镇的“烂密沟”(今“烂牛湾”),被追兵所杀,密国就此灭亡。

    那三位美女得知国君遇难,便一同跳入山崖下波涛滚滚的达溪河,追随密康公而去。当地人念其对爱情忠贞不二,将尸体收殓,埋在新集村南面的高山上,叫作三女坟。久而久之,这座山峰也被称为“三女峰”。

    不管怎么说,姬姓的密须国消失了,没死在戎狄手里,而是惨遭同宗族之毒手。

    悲哀。

    但立威效果蛮好的,其他诸侯国一看周天子来真的,连自家兄弟都给砍了,纷纷上报自己偷开私藏的土地,如数上缴土地税,大周国的财政危机得到了暂时缓解。

    宫里终于有米下锅了。

    钱的问题解决完,西方戎狄也联姻安定,此后二十年间大周国一直安稳太平,无大事发生。

    正所谓乱世就是舞台,有钱才是硬道理!什么宗族、亲情都是假的,只有真金白银才是真的!

    恭孝之王

    周共王也叫周恭王,能得到这个谥号是因为他非常尊敬自己的父亲和爷爷,并热衷于帮他们正名(俗称擦屁股)。

    对于爷爷昭王的生平采用删除策略:将昭王兵败身死的历史记录全部抹去,只留下一句“昭王南征而不复”,具体怎么回事,谁也不准说,谁也不准写,相关竹简记录全数销毁!

    从此再也没人知晓昭王在南征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民间最不缺乏的就是想象力,于是各种传言满天飞:

    有的说昭王回程带的铜矿石太多,把浮桥压塌落水溺亡;有的说昭王被荆蛮食人族抓走给吃了,辛馀靡只抢回来一部分尸首;

    最离谱的说楚人给昭王上贡一艘胶水船,到河中央船遇水开胶解体,全员落水溺亡。

    这是得有多大的脑洞才能想出这样的段子。

    对于父亲穆王的风流事,采用赞扬宣传策略:写下《穆天子传》!

    书中对父王歌功颂德,将一个败家子改写成雄才大略、威震八方英明君主,反正吹牛也不用交税。牛吹的好,就可以多卖出几本《穆天子传》,还能多赚版税,何乐而不为。

    一个政权要禁止言论自由?只有三个解释:

    第一、它过去做了坏事,怕人们提起;

    第二、它正在干坏事,怕人们批评;

    第三、它准备干坏事,怕人们揭露。

    总之,禁止言论一定与坏事有关,绝对不是好事。

    周共王对前代周王的洗白,第一条肯定是占了,后两条就不知道了,仁者见仁;

    到了东周,申国为了给自己洗白,将灭亡密国的罪责都扣在周共王的头上,不知共王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生意之王

    现在两根金条放在这儿,你告诉我哪一根是高尚的,哪一根是龌龊的——《潜伏》谢若林

    周共王的一生是财务总监cfo的一生,没有戎马倥偬,没有攻城略地,有的只是财务报表,收支平衡,预算提报,股东分红。

    历代周王都有一个梦,这个梦就是统一华夏!正是为了这个梦想,历代周王征伐不断,不惜献上自己的性命,舍身取义,杀身成仁!

    可能是因为穷怕了,周共王将先辈们的政治梦想降级为经济理想:赚钱就行!

    为了钱,周共王裁撤军队,出售土地,甚至屠灭同宗!

    这一裁也彻底终结了大周国一统天下的梦想。从此世间再无虎贲军雄霸天下,天下再无周六师从横四海!四海之内大周国荣耀不再!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换句话说,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因此我们得出“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结论。

    当然“经济搭台,政治唱戏”也是常有的事,比如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

    不论怎样,一切经济、政治活动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单纯为了政治扼杀经济,那是以政治斗争为纲,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乱作为,必将造成巨大的人伦灾难;

    反过来单纯为了经济放弃政治,无异于饮鸩止渴,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国家没钱就解散军队,业务外包,这只是小聪明,算不得大智慧。

    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同样是极度贫困,我党我军却走出了另一条康庄大道。

    1936年,伟人同斯诺谈话时反复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1939年至1942年,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伟人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随后全国各处根据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彻底粉碎了日寇的大扫荡。

    1942年底,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创造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南泥湾精神”。

    后面还有两弹一星,铁人王进喜,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应对经济困难的解决方法有很多,我党无疑选取了最合理的政策方针,最终战胜困难,走向革命胜利!

    但周共王是一位生意人,他没有这份雄心壮志。或许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向现实低头,甘愿自废武功,裁撤部队。

    周国从战略进攻态势,全面收缩,转入战略防御。

    用不了多久,周共王的短视行为,将为大周国带来严重的恶果。

    治国不是做生意,商人怎能治国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