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捉虫)
这次烧制出来的炭加起来一共有一百二十多斤,宋家的人是拿着扁担架着箩筐来挑的。
家里男丁多,一人一个扁担挑两箩筐,箩筐挺大的,是农忙的时候又来挑粮食用的,差不多装了五六个箩筐就装完了。
宋平和宋峰他们先挑着炭回家了,宋声和他爹还有大伯二伯两个人把土窖收拾好。
宋家虽然住在村西头,从烧炭的地方回去直接从西边过去,不路过村里面,但这么多人一下子全都回来,面上还全都是喜意,怎么着都瞒不住的。
况且他们烧炭这事村里人关注好几天了,这会儿正是下午,天还没黑,瞅见他们回来的人不少。
有那平时关系还不错的人大着胆子上前去问宋平,"大郎,你们家鼓捣的这个炭烧出来了没"
宋平高兴的眉毛都要挑到天上去了,露出一口大白牙喜滋滋道:“七叔儿,你看我们这样子,像是没烧出来吗"
周老七看他用扁担挑了两个箩筐,箩筐上啥都没盖,里面两筐装的满满的,可不就是烧好的炭吗
宋平是故意没掌麻布盖上的,他就是要让村里那些瞎了眼在背后戳他们脊梁骨的人看看,不是说他们烧不出来炭吗看看他挑的这两筐是啥!
周老七又仔细看了一下,果然是烧好的炭,而且左边那筐是灶炭,右边那筐竟然是灰花炭!
他惊叹道:“我勒个乖乖,真的烧出来了!”
天哪,老宋家是走什么狗屎运了竟然真的烧出来了炭!还是灰花炭!!!那可是一斤要五十文的炭呢!
宋家这下要发财了。
旁边看热闹的其他人一看宋家真的烧出了炭,心里酸的不得了,还要挤着笑脸道喜。张杏花在后面走着,平时弯着的腰一下子挺直了不少,晒得駿黑駿黑的脸上满是笑容。
村里有人道:“杏花婶子,还得是你们老宋家有福气啊,就算是花光家底儿也要供宋声读书,这不,可终于盼到甜头了。不像我们家,舍不得砸那么多钱供个老考不上的读书人,一个个的就知道埋头下地干活,其他的一说啥都不懂。要我说呀,还是我们家当家的没魄力,早知道我们也一直砸钱供二柱读书了。"
张杏花听出来她话里泛的酸味儿,平时两家关系
也很平常,她道:“你们家也是有福气的,今年你们家大郎媳妇儿不是还给你们生了个大胖小子吗再看看我们家,这努力添丁是指望不上了,只能在旁的地方找补一下。而且我看二柱种地方面还挺有天赋的,你们家的地放心给他种,以后也有福气着呢。"
村里人都知道陈二柱是个不学无术的混子,读书不行,也不好好种地,去年种的几亩地种子都没发芽,全都瞎地里了。这能是啥种地有天赋的娃
而且张杏花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谁都知道这添丁造人什么时候不能添,但凡是个能生的就能添。可这烧炭就不一样了,那可是天大的喜事,你就算换百八十个书生过来,都不一定能烧得出来。
张杏花把这酸话结结实实的堵了回去。
从烧炭的地方到宋家一共也没多少路,但这一路上尤其是到了村西口得遇见了大半个村儿的人。
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宋家第一次烧炭就成功了,不仅有灶炭,还有灰花炭,有羡慕的,有嫉妒的,还有一些人眼红的都在滴血。
张杏花可不管那么多,这么些炭怎么说也是他们家辛苦了好久才烧出来的,谁要是敢在她面前说酸话,她保管给堵回去。
有那有眼色的人知道上去打听情况,宋家一个出了五服的族叔脸上堆满了笑,跟宋平问道:“大郎啊,你们家这次一共烧出来了多少炭呀"
宋平是个没心眼儿的,又存了几分炫耀的心思,说道:“不多,大概也就一百来斤吧。”
这个族叔一听,好家伙,第一次烧就能烧出来一百来斤的炭,属实是厉害的很。
他眯着眼睛笑了笑,赶紧夸道:“还是咱们老宋家出好苗子呀,真厉害!以后靠着这烧炭,日子肯定差不到哪去的!"
宋平爱听这话,"可不是嘛,咱们以后冬天就可以多烧些炭拿出去卖,这日子肯定慢慢就好了。
“听说这烧炭的法子是你们家三郎从书上看到的是哪本书里面的回头让我们家那个小子也去看看,多长长见识嘛。"
宋平瞅了他一眼,这人是村里他们宋家同族的一个叔,不过关系并不亲近,家里也有个孩子在读书,不过因为读书读的晚,现在已经读到快三十岁了,还没考上童生。
这就想着让他去看书烧炭了
br/>宋平不懂那些弯弯绕绕,很直白的说道:“叔儿,这法子是我们家三郎书看多了自己琢磨出来的,毕竟县老爷都夸他脑子好使,要是搁旁人,这烧炭那么难的活,能不能干得出来还不一定呢。"
这个族叔一听这话,觉得宋平话里话外可不就是在说人要有自知之明吗他们家三郎是聪明,可他家儿子就差了
不过虽然心里不大高兴,他面上也没表现出来,只是又说道:“这三郎也太能干了些,自从成亲了之后,又是做什么机关得了县太爷的赏识,现在又是烧出了上好的灰花炭,可真是有本事呀。大郎,这点你可要向三郎好好学习学习,你可是你们这一辈中的老大,千万不能被他比下去了呀!"
宋平是个脑子简单的,丝毫没听出来族叔是在挑拨离间,这话不就是在间接说他不如三郎嘛!
不过宋平虽然听不出来,可他总觉得这话不对味儿。三郎是他们家公认的最聪明的人,他要是比三郎强,那去上学堂读书的人不就是他了吗
这族叔莫不是在说傻话,什么不能被三郎比下去,他从始至终都觉得,家里三郎最厉害,他们家
没人能比得过三郎,为什么他就一定要超过他
他道:“族叔,虽然我是我们家这一辈儿的老大,但是我们家的人都听三郎的,三郎说的那都是对的,反正我爹就是这么说的。三郎说怎么烧我们就怎么烧,你看这不就烧出来炭了吗我们压根就没有可比性,族叔以后还是莫要说这样的话了。”
宋平虽然身为家中的大郎,但对于宋声这个兄弟一点都没有嫉妒心,他们全家都指着三郎以后出人头地呢,老宋家的人向来都一心,有什么谁比谁强的。以后等三郎考中了秀才,那他就是秀才堂哥,他说出去有面子着嘞!
见宋平是个心思简单的,这个族叔脸上的笑容僵了僵,又说道:“大郎说的是。不过你们这次烧出来这么多炭,准备自己烧,还是全掌出去卖呀"
宋平就是个负责干体力活的,炭怎么烧,烧出来要做哪些用处,这些还是得听奶奶跟三郎他们的。
不过他刚才听到三郎跟他爹说这些要卖出去,具体要怎么卖,卖多少钱,他就不知道了。
族叔逮着他一个劲儿的问,宋平有些烦了,随口说道:"族叔,我就是个干活的,其他也不清楚,要不你去问问我
奶奶吧。"
张杏花在后面走着也一直有人上前来跟她搭话,这个族叔是知道张杏花的厉害的,当年她没了丈夫之后,要不是说话做事太过精明厉害,早就被族里的人把家产瓜分了。
况且当年因为家产那点小事儿,他们之间还闹过一些矛盾,他不想去跟她说话触霉头,只好讪讪的走了。
回去的路上不少村里人都来问宋家的人这个炭是不是要卖出去,打算卖什么价格。
张杏花一律都挡了回去,只说回去再商量。
等到家之后,张杏花专门腾出了一个屋子用来放烧好的炭。
这些炭张杏花打算等吃过晚饭之后跟家里人一块商量商量怎么分配。
这边宋声他们把土窖收拾完之后也回了家,如今的他在宋家人眼里他都快成了文曲星下凡了,一路上大伯二伯和他爹脸上的笑容就没下去过,自从看到烧好的炭之后,就不重样的夸他,都已经夸了一路了。
宋声从本来都不太好意思,到现在听的已经麻木了。
晚上宋家的饭比农忙的时候的饭还丰盛,张杏花特地让家里宰了一只鸡庆祝这件喜事儿。
大嫂二嫂和陆清都在灶房里忙活,二嫂是杀鸡的好手,鸡杀完用热水烫了烫毛,褪干净毛之后把里面的内脏都掏出来清洗一遍,里面放了一些八角和香叶还有一些姜片在鸡的肚子里,包着黍叶放在前灶里炖着。
陆清去院儿里的白菜地里起了几颗白菜出来,因为天气冷的缘故,白菜外面的菜叶子已经被冻不行了,他把外面一层烂菜叶剥掉,把里面完好的白菜清洗干净放在一边等着炒菜。
剥出来的烂菜叶也没有扔掉,一会儿可以扔到鸡圈里喂鸡吃。
大嫂孙氏负责掌勺,今天下午自从知道炭烧出来了,她特地跑了一趟隔壁的屠户家里,买了两斤猪肉回来。本来下午剩下的肉就不多,但是因为最近几天天气冷,买肉的并不多,剩下的还有两斤肥白,她全要了
孙氏把猪油切上一块放到锅里化开,然后把切好的白菜倒了进去。沾了水的白菜浸上油滋滋啦啦的像开花一般炸裂开来,用木铲子翻炒几下,加了一点盐,就起锅捞了出来。
这年头家里能用的调料比较少,除了糖就是盐了。青炒白菜味道不大好,但这是用猪油炒的,比平常的菜油香很多。
除了炒白菜,还炒了一盘子鸡蛋,这次孙氏很舍得放油水,鸡蛋也多放了几个,打碎的鸡蛋黄和鸡蛋清混在一起下锅后立刻成型,只翻炒了几下就捞了出来,若是再炒下去鸡蛋就吃着不嫩了。
张杏花买的豆腐还在水里泡着,孙氏用刀贴上方方的小块,又取了一点猪油放到锅里化开,把豆腐放进去煎炸至油黄,然后捞出来撒上盐和葱花,闻起来香极了。
买了两斤猪肉都是肥白,孙氏把猪肉切成大肉片,多放了些糖,做了个红烧肉。这年头基本上家家户户养的毛猪都是剿过的,没有什么骚味儿,所以闻起来特别香。
面饼子也是今天晚上新做的,白花花的面饼子里面没有掺一点杂粮,看着就让人有食欲。除了这些,孙氏还熬了一锅粥,是用萝卜和白菜熬的,里面加了一点白面,看起来十分浓稠。等到菜做好之后就端上了桌,大概炒了五六个菜,还有一盆炖好的鸡,还有一锅白菜萝卜粥。这大概是宋家吃过的最好的一顿饭,哪怕是每年过年的时候,油都不是这么放的。饭桌上大家又每人都不带重样的夸了一下宋声,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宋声心里觉得高兴。
宋家又是杀鸡又是买肉的,做饭放的油也多,饭菜的香味儿隔着一道墙飘去了隔壁王婶子家里。
王婶子正不得劲儿着呢,她上午才说完宋家烧不出来炭,结果人家下午就拎着一筐筐的炭回来了,这不就是在打她的脸吗
下午宋家从烧炭的地方回来的路上,半个村的人都去看他们烧的炭了,她硬是忍着没去,心里难受的呀,晚上做饭的时候都没注意,把糖当成盐放了。
这会儿晚饭隔壁宋家吃的十分丰盛,香味儿都从院子里飘过来了,她心里更难受了。
偏偏她那没眼色的小儿子还在那儿说道:“娘,你是不是把盐放错了这个菜吃着一股甜味儿。"
一边的大儿子闻着隔壁传出来的香味儿,也道:“娘,我也想吃肉,你看看人家隔壁吃的多好。咱们都好久没吃过肉了,整天就吃一些白菜萝卜的,没一点荤腥,干活都没力气了。"
王婶子的怒火终于压抑不住的爆发了,吼道:“吃吃吃你们就知道吃,也不看看隔壁过的什么日子,咱过的什么日子人家都烧出炭来了,你们呢你们除了长着一张嘴知道吃,还知道干啥"
王家小儿子每次都
听他娘这么说,心里早就不得劲儿了,这次没忍住,反驳道:“娘你的眼睛怎么就只盯着人家隔壁宋家看,咱们为什么一定要跟他们比那村里人有几户能比得上他们家宋声的要不你直接认宋声当你的儿子去吧,反正我也不想你当我娘!"
这话一出,王婶子气得直直捂住心口,她没想到自个的亲生儿子竟然对她说这种话,她心痛啊!可是她性子向来是个不服软的主,她生的儿子竟然这么忤逆顶撞她,她这说话的嗓门更高了。当娘的不服软,当儿子的又不服输,两个人吵得更厉害了。王家的人看到隔壁宋家成功烧出了炭,心里也都酸的紧,只不过王婶子表现的更明显一些。
本来两家挨着,生活水平差不多,都是同起同坐的,甚至前些年王家的条件比宋家还要好一些。这让王家不禁多出了几分优越感,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也愿意和宋家交好。
可现在人家一下子超出了他们一大截,这让他们心里瞬间就不平衡了。
整个晚饭桌上王家婆婆和王大郎他们都没怎么说话,哪怕是王婶子在训儿子,他们一开始也没吭声。
直到后面他们吵得越来越厉害,王婆子把筷子重重的往桌子上一放,说道:“都给我闭嘴!大晚上的吵吵闹闹的像什么样子有这争吵的功夫,不如好好向人家学习学习!"
听见这话,王婶子眼前一亮。
是啊,他们跟宋家挨着,两家离得这么近,宋家烧炭的地方离他们家也不远,不就是烧炭吗他们虽然不会烧炭的法子,但还不能偷偷去学习学习了王婶子心里打起了偷看的主意。
宋家这顿晚饭吃的热热闹闹的,全家都高兴的合不拢嘴。
晚饭过后孙氏和李氏把碗筷洗了,陆清则是负责把吃饭的桌子都擦干净,然后把地清扫一下。
等到全都收拾完毕后,张杏花把他们全都叫到了堂屋来。
一般张杏花这个一家之主,很少把他们叫到堂屋来说事儿。
上次把他们叫来说事儿还是因为接着送宋声读书的事。
张杏花低声道:“咱们家这次成功烧出了炭,这个功劳大头是咱们三郎的,不过老大、老二和老三还有你们几个都没少出力。"
“回来之后让大郎他们称了称,一共有一百二十五斤。这里面有九十斤是灶炭,三十五斤灰花炭,不过我
跟你们爹都商量过了,这次的炭不全都卖出去,这个灶炭家家户户都需要,咱们自己留下个十斤灶炭自用,还有这个灰花炭也留下个几斤备用。"
"然后给咱们老宋家几个出嫁的闺女家里送上五斤灶炭,再送上一斤灰花炭。这剩下的挑去城里卖掉,你们看咋样"
其他人都没有什么意见,其实这话主要还是问宋声的。
宋声穿过来这些日子,到现在为止,家里人已经逐渐把他当做了主心骨,凡事都会问一下他的意见。
宋声想了想,说道:"奶奶,送给出嫁的两个姐姐的炭,再加一斤灰花炭吧。送五斤灶炭和两斤灰花炭,姐姐的婆家人见了心里也高兴,她们的日子也更好过一些。还有几个嫂嫂和大伯母二伯母的娘家,也都送去一些吧。反正这些炭咱们还能再烧,不急着拿去卖掉。"
宋家的几个媳妇儿一听这话,脸上的喜意更加明显了。她们没想到宋声竟然主动帮她们说话,让她们也带一些回娘家长长脸面。
一时之间两个伯母还有两个嫂嫂都向宋声投来感激的目光。
宋声又道:“另外如果村里的乡亲们有需要来买炭的,就酌情便宜一些。灶炭的话就按四文钱一斤,灰花炭应该买的人也少,就四十五文钱一斤吧。这样就算以后咱们家慢慢起来了,也能少招惹一些人红眼。"
这样也算是给村里人卖了个人情,最起码在村子里以后别人也不好当着他们的面说坏话,还能赚得个好名声。
张杏花点了点头,"还是我们声儿有远见,就按你说的办。"
顿了顿,她又说道:“声儿啊,要不要给你留出来一些灰花炭,送给县令大人毕竟之前县令大人还给你奖赏了,全靠那一百两银子咱们才能有本钱去烧炭,做人得知恩图报。"
宋声之前也想过这个问题,不过想到县令大人出自范阳卢家,应该自小用的都是上等的银骨炭,送人家灰花炭有些不太好。
他摇摇头说道:“奶奶,先不用了,我打算等烧出来白炭后再送给县令大人。”张杏花点点头,"你心里有数就好,这事儿听你的。"
商量完之后全家都没什么意见,第二天宋声得去学堂上学,大伯母二伯母还有孙氏和李氏全都回了娘家。
陆清也回了上西村,不过宋声因为要去县里读书,没法陪他一起回去。
他背了满满一筐要带回去的炭,等到了陆家时,阿爹陆寻先看见了他。
等看到他筐里背了一筐的炭,惊讶道:“清哥儿,你哪儿来的钱买这么多炭郎婿他知道吗”陆清笑道:“阿爹,这不是花钱买的,这是相公烧出来的炭!不光有灶炭,还有灰花炭呢!”上西村的人还不知道宋家已经成功烧出了炭,只是听说他们在捣鼓着烧制炭而已。
这会儿听到陆清这么说,陆寻满脸的惊喜,说道:“什么真的烧出来了!郎婿果然是个有本事的人!"
听见门口有人说话,大舅母王氏从屋里面走了出来,看到陆清带了这么大一筐的炭回来,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哎呀这么多炭哪!够烧好久了。清儿背了一路累不累呀赶紧坐下来进屋歇会儿,别在门口杵着了,多冷呀!"
陆清这次回来什么都没掌,就只带了一筐炭回来。要是搁平时,看到陆清回来什么酒肉都没带,王氏定然是没什么好脸色的,更别提有多热情了。
但是今天不一样,那可是一整筐炭哪!虽然背筐不算大,但那满满一筐也有不少嘞。
而且她刚才匆匆瞄了一眼,好像看到了一些灰花炭!
灰花炭啊,一斤要五十文,在她这个乡下人的眼里,可值老鼻子钱了。
王氏顺手拎了拎,估摸着加起来大概有六七斤的样子,脸上的笑容更大了。
陆清到了屋里,看到外祖母姜氏在床上半靠着,屋子里还有一股药味儿。
他皱着眉上前坐到床边担忧道:"外祖母,你什么时候生病了也不让人给我捎个信儿,我回来看看你。"
姜氏拍了拍他的手,嗓子有些沙哑,"就是一点风寒,前两天在院子里站的久了,风刮着了,吃两天药就没事了,我的清哥儿快别担心了。"
姜氏说完又摸了摸他的手,"手怎么这么凉快伸进被子里,外祖母给你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