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死因
接警后,众人急忙拿上吃饭家伙,出外勤。
做为编外人员的苏、叶二人便自行离开了小院,沉默地各自打着伞往停车处走。
路上雨还是啪嗒啪嗒地下着,雨点大,却不密集。
巷子里没有装电灯,两人都打开了手机电筒,照着自个身前的两、三米路,行走着,也没聊天,毕竟天色昏暗,下着雨,青石板路坑坑洼洼,缝隙里都长满青苔,又湿又滑。
嗅着空气里的潮热,苏心语无意中在脑海里浮现出,有着“阿丰”尸体的案发现场,虽然未曾亲身去过,但文字和影视资料、3d现场建模都给了她深刻印象。
那是一处违建的楼盘,发现尸体的别墅是处于别墅群中间的地理位置,整体墙壁算是修整完好,形成一个空间是属于既干燥又很通风的环境,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体内的血液流到地板上,会更快失去水分。
而按现场的照片和视频,还有法医的鉴定文书来看,死者除了失血性贫血外,现场的血壳(血液干燥后会形成一层褐色硬壳),有逐渐叠加层次的迹象。
另外,在死者的四肢腕部位置上,出现多处刀割、带血流痕迹的地方,其相对的地板位置上都出现了血壳,从伤口来看虽然都没有割中要害,却能变成逐渐放血的状态。
血液是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是充满各种类型的血细胞的液体组织,其中就有一种是红血球。
红血球内带有血红素(hemoglobin),它在人体内是这样一个工作原理。
人体把空气中的氧气吸入肺部,再由血红素分子把氧气从肺部带到各个组织中,并带走各个组织内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运送至肺部,二氧化碳再借由人体的每一次呼吸吐出。
如果人体失血,其失血速度决定了两种人体表现基本症状,一种是血压下降引发的休克,一种是贫血(anemia),即是血液中红血球的含量过低。
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就是血液的总量,被称之为血液量。而人体内大约有血液量女性是11克血到15克血,男性是12克血到16克血。
如果失血不超过总血液量的10%,那么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而如果失血量较大,达到总血液量的20%时,则会出现休克,症状包括呼吸急促、虚弱,晕眩、畏寒、口渴,再发展成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disoriented)、嗜睡、昏迷等症状。
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到全身血液量的30或更多时,就可能会危及生命。
像第一种就是是由于血量迅速减少引起,后一种是携带的血球减少所形成。
这些发生在几分钟或是一个小时左右,根据失血速度而定。
从法医鉴定报告中,不难看出,死者是处于一定时间的贫血恶化而逐步发展。这些可以在手腕、脚脖子处刀割伤口,愈合情况和反复割破所形成的溃烂,伤口增大,地板上很有层次感的血壳,得知死者是被逐步放血。
如果真相是这样,那么,死者死亡时间会在数小时、数天甚至是数周之间。
以上这些都只是简单的说清楚死者为什么不是失血性休克死亡,而是贫血性死亡的原因。
至于死者头颅上的致命伤,从其出血量来说,只能算是给了死者一个解脱性的快速死亡方式。
毕竟严重贫血的死者,已是濒临死亡线,只有出气的份,没有进气的可能了。
这时的任何伤害,都是一种解脱和成全。
苏心语忍不住叹气。
炎热、干燥的天气,能使尸体变成干尸,死者生前已经严重脱水,这是形成干尸的另一个条件。
在温暖又潮湿的环境中容易造成尸体糜烂或是糜败,在这个过程持续发生时,尸体的组织将最终完全消失,最后只剩下骨骼。而在寒冷、干燥或是炎热、干燥的环境里,尸体会变干。
当然,也会有出现糜烂、干化的组合体,即部分化为干尸,部分化为骨骸。
对于处于内陆位置的大森林中,出现这样的一具干化的尸体,虽然生前已有脱水的症状,但不能完全的形成干尸化。所以,在法医死亡原因鉴定报告书中,记录了法医们在其伤口和皮肤上,案发现场收集的某一些证物中,找到了另一个形成的诱因。
盐。
海盐。
这一种同款海盐在当地的山民家人随处可见,是民众用于日常生活所需。
海盐除了食用,能用来腌制食品,起到一个延长食品保存期的作用,在医学上还有消毒、杀菌的功效,和治疗痉挛、痛经,甚至是护肤美容,养生保健。
现在,海盐,还成了杀人辅助品。
在伤口上撒盐会形成局部高渗环境,导致伤口周围组织细胞严重脱水、坏死,刺激神经引起非常剧烈的疼痛。
……
凶手的残忍程度,可见惊人。
不止要你死,把你放血,还要你清醒着感觉体内血液流失,感觉生命的流逝。
苏心语只觉得手心里冷汗涔涔,全身发寒。
好不容易回到车上,叶轻扬呼出大大的一口气,整个人放松下来,才发觉手脚冰凉冰凉。
“怎么了这是?”
“怎么了?”
正系着安全带的两,异口同声地问着对方。
“哈,没事。”
“没事。”
愣了下,相互笑出声。
“回酒店?”
“有定?”
“废话,不定住哪?”
喝了一口温水才冷静下来的叶轻扬忍不住爆出口,摁一下启动键,车子点着了火。
大灯打开的瞬间,苏、叶二全身僵硬,倒吸着凉气,都忘记了呼吸。
车头前方,灯光照耀下,有一个浑身湿淋淋的女人。
挡风玻璃上水珠急速移动着,汇集成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