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直到如今,才终于接过茶盏。
沈裕看着她小口喝茶的模样,欲言又止。
温热的茶水下肚,容锦只觉着身体仿佛都暖了些,轻轻摩挲着瓷釉上的纹路,拦下正要开口的沈裕:“我不在意那些,你特地赶到此地探望,也不必为此分神。”
从沈裕先前哄她叫“夫君”开始,容锦就隐约觉着不妙,眼下是真怕他开口提与之相关的事情。
她不情愿,也不知该怎么答。
所谓的名分于容锦而言无异于束缚,她身上压得约束已经够多,着实不想再添这么一层枷锁。
沈裕明白容锦的心思,敛了眼睫,千头万绪无从谈起。
这令人难以宣之于口的名头是他亲自按在容锦身上的,事随时移,哪怕有心偿还,却抵不过容锦不惦记、不稀罕。
若非要提起,也是自讨没趣。
甚至会毁了眼下两人心照不宣的“和睦”。
好在不多时,庄氏就已去而复返,犹自带着些泪痕,却还是勉强笑道:“行止,去见见你师父吧。”
等沈裕起身后,又不大放心地叮嘱:“他年纪大了,性子愈发倔得像头牛,有什么话得慢慢地说。”
沈裕颔首道:“好。”
第73章
沈裕已经许久未曾见过自己这位师父。
两人之间的书信往来断在两年前,他记性很好,至今仍能清楚地回忆起那封信上的字句。
肖老将军信上的言辞堪称凌厉,劝诫他莫要为权势所困,失了本心。
那时他回京一载有余,萧平衍还未生出疑心,也为彰显仁德,对他委以重任。
沈裕在养病之余,将诸多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明面上未曾有过逾矩之行,名声一片大好,任是谁看了都要说一句“君明臣贤”。
可终究是与从前不同了,也瞒不过曾经亲近的人。
师兄同他渐行渐远,而曾今将他视若己出的师父,在他入内阁时,令人送来了这么一封信。
沈裕在宴席之上被人劝酒,喝得半醉,回到空荡荡的家中,对着这么一封信,在书房枯坐了一夜。
直到第二日,天光乍破。
他亲自磨了墨,缓缓地写了封回信,连带着不少补品令人送到宣州。
可兴许是他的回信避重就轻,又兴许肖老将军知晓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在那之后再未有过往来。
逢年过节,沈裕总会令人送节礼过来,却始终未曾换来只字片语。
去年秋猎,他在齐钺身上见着一把狼头匕首。
那是肖老将军最为珍爱的匕首,西域的铸剑师用了最好的矿石熔炼锻造而成,吹毛断发,削铁如泥。
昔年肖望野九死一生,以少博多,成功击溃敌方大军,却也因此重伤,被迫离了沙场回京修养。
这匕首是最后那场惨胜之中得到的,于他而言意义非凡。
沈裕年少时一眼就看中了这匕首,师父笑骂他生了一双利眼,又允诺,将来他与师兄谁先建功立业,便送这把匕首当贺礼。
兜兜转转这么些年过去,萧老将军最终还是将这匕首给了齐钺,似是无声昭示着他的认可。
沈裕那时失手捏碎了茶盏,碎瓷划破掌心,鲜血淋漓。
一旁的宫人吓得脸都白了,火急火燎地请太医来包扎伤口,沈裕回过神,却只是淡淡地笑了声。
他本不该对此感到意外的。
因他这位师父一生活得坦荡,生平厌恶弄权之人,如今看不上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再后来沈裕下江南,哪怕隔得不算远,他也未曾亲至宣州来探看,就连送来的名贵药材也都是假托齐钺的名义。
有如近乡情怯,若非肖望野病危,又听了容锦那么一句,他怕是永远不会踏进罗塘山脚这小镇。
肖望野修养的住处不算大,屋中的摆设也都是寻常玩意,但收拾得整整齐齐,能看出是花了一番心思的。
糊着韧皮纸的窗子被人打开一条缝,有风拂过,稍稍吹散些屋中苦涩的药味。
肖望野鬓发斑白,瘦得几乎有些脱相,可那双眼依旧锐利如鹰,难以逼视。
他气血不足,病得说上几句话就止不住地喘气,却依旧不肯躺着见沈裕,提早令人将自己扶了起来,倚在床头。
沈裕与他视线相接,顿了顿,随后垂下眼睫,恭恭敬敬地唤了声“师父”。
就算是在大朝会,对着龙椅上的萧平衍时,他都不见得有这般温顺恭敬。
可肖望野的脸色并未因此好转,拧了拧眉:“沈相不好好在湖州呆着,怎么想起到寒舍来?”
他将“沈相”两个字咬得极重,讥讽的意味显而易见。
沈裕面不改色道:“因想着是年节,得了两日闲暇,故而来此拜会……”
他这次来,也带了荀朔。
只是路上分道而行,算着时辰,应当晚些时候才到。
“不牢费心,”肖望野却并不领情,按着胸口喘了口气,冷冷道,“你若早收拾了江南的烂摊子,而非隔岸观火,兴许我还能少生些气,多活个一年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