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苦难人生 > 第19章 刺杀良弼惊四海,面具侠客舍身归尘丘

第19章 刺杀良弼惊四海,面具侠客舍身归尘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武昌起义掀开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序幕。武昌起义的消息火速传到京城后,达官贵胄无不为之骇然。一时间,京畿一带,革命思潮风起云涌:进步人士纷纷组建革命政党;驻扎于京畿的新军队伍里,拥护革命的将领酝酿着兵变;京城的革命党人组织敢死队,舍生取义刺杀清廷要员……在革命党人的努力下,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武昌起义的第二天,有关消息就传到北京,许多报刊及时予以报道,引发各界民众的极大关注。当时的朝野,惶恐万分。据梅兰芳听军咨府的朋友说:“武昌兵变”的消息传到京师后,监国摄政王载沣马上召集御前会议,各部大臣都列席。会议开始,载沣面色阴郁,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先开口。这样僵持了许久之后,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才用低沉的语调说了一句话:“还是请午楼(陆军大臣荫昌的号)辛苦一趟吧!”载沣表示赞成,这次御前会议就这样草草收场。

    之后,清廷急忙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应对危机,做垂死挣扎。

    首先是调兵遣将,试图南下镇压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10月13日,清廷指派陆军大臣荫昌率第一军立即南下“讨伐叛乱”,又命萨镇冰指挥海军舰队溯长江而上,从水路发动进攻。14日,委任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要他率领北洋陆军南下进剿。袁世凯在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之后,于11月初指挥北洋嫡系部队攻陷汉口。

    其次,清廷立即停止在直隶地区进行的“永平秋操”,将参加秋操的禁卫军调回北京,驻防皇城周围。指派贝勒载涛督率由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组成的第三军“驻守近畿,专司巡护”。

    第三,异常提防和仇视汉人。此外,对京城实行全面的严密监控。

    第四,控制舆论,严禁聚集。

    武昌失守后,京师各界无不震骇,《顺天时报》10月14日报道,“民政部为预防未然起见,故饬警员将该管区域内演唱夜戏各园及电影等剧,一律禁止停演”。

    《大公报》10月17日还报道,清廷官员认为“茶社酒肆向为造谣生事之区,亟宜严行禁制,以免匪徒摇惑。除派员随时严密稽查外,并拟会同顺天府步军统领衙门出示严禁,如敢故违,即行按法惩办。”

    而为了救大清,在1912年的1月12日,良弼、铁良、溥伟等保皇派,组成了一个集团叫“宗社党”。这个宗社党目的明确,要救大清于水火中,要支撑大清于危难之中不倒。

    良弼对太后、摄政王等人提出,必须强力镇压各地的造反分子,甚至,良弼立下了军令状:带一支大军南下,如果不能成功镇压革命军,愿意自行斩首。

    在良弼的建议中还包括如下几项:踢掉袁世凯,让赵尔巽代替进入内阁;任命铁良为大将军,庆、肃诸王协助粮草筹集和供应;对于自己,良弼提议监管内外,统领全局。

    很快,良弼等人的建议成了主流,隆裕太后、宣统皇帝等人有了隐隐的希望。

    关于良弼等人的态度,传遍京城。如果良弼带人南下,势必会造成大量的流血牺牲,革命成功的风险就会大大提高。

    此时,一个人有了方案,打蛇打七寸,一旦良弼死了,一切就烟消云散了。

    这个人叫彭家珍,著名的同盟会成员。1888年出生的彭家珍,受父亲的影响,注重西方的科学,对大清的科举考试毫不感兴趣。幸亏不感兴趣,否则,后面取消科举时就该哭了。

    1903年,彭家珍进入了成都武备堂学习军事。因为表现优异,在1906年东渡日本考察军事。这个属于纯公费性质。

    当时的日本,中国人的圈子里很流行一件事:加入同盟会,救国救民!

    彭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本来就比较热衷于救国救民,这下找到组织了,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孙中山成了绝对的崇拜对象,汪精卫也成了第二崇拜的偶像。

    同年,彭家珍回国时,接受孙中山的指示,带了一大批革命书籍,然后在四川清军中担任排长。这就像混入敌人中的卧底,待风云变幻,大旗一举,就可以起义独立了。

    彭家珍人在清营,却一直参加革命活动。这是悄悄地参加,并非大张旗鼓。

    1911年10月11日,应汪精卫的邀请,彭家珍去了趟天津,和汪精卫一起成立了天津同盟会支部。

    很不小心,身份泄露,彭家珍开始被通缉,他化名出走,游走在京、津、沪、奉,积极联络同盟会的革命党人。于是,此人成了革命的先驱、勇敢的斗士,引来无数赞赏。

    四川蜀军政府要独立,邀请彭家珍回家乡搞革命,被他拒绝了。因为他和汪精卫等人有个共同的观点:北方才是清朝廷的要地,在这里干革命更容易推翻大清朝。

    但是,北方京、津两地较为严格,如何干革命?搞地下组织,搞暗杀活动,彭家珍甚至成为了北方的暗杀部长。对于进行暗杀活动的革命者,同盟会会员们都比较认可,因为那是勇敢的象征,是甩开膀子不怕流血牺牲的象征。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就曾名声大噪。

    而彭家珍对于汪精卫是很认可的,他要做汪精卫“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无惧死亡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1912年年初,彭家珍有了刺杀的目标,那就是“良弼”,因为良弼成了“走向共和的一个大障碍,当时革命党人中流传一句话:良弼不除,战火不熄!

    京城是暗杀之地,真正的侠客,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是醉倒在温柔乡里,而是要有应战狂风暴雨,勇斗夕阳的豪情壮志!

    陆沧海选择去京城,一来京城神机营中有过命交情众位兄弟,二来杜啸天自从亡命国外,书信一直未曾断过,他在信中勉励陆沧海为国为民,立马横刀,为全天下人谋福祉!并在信中引荐同盟会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人。宋教仁又把陆沧海引荐给京津暗杀部部长彭家珍。此次,陆沧海带着杜啸天的引荐信来见彭家珍。两人相见,相谈甚欢。“如今山河倒悬,乾坤渐覆,天下黎民穷途尽哭,我等七尺男儿舍却残躯,誓杀清狗,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与其生受辱,不如死得荣。只是行动失败,我等皆被枭磔,各位有此胆量乎?”彭家珍悲怆地问道。“我等愿追随彭部长,刺杀贼虏,力创共和,虽死无悔!”陆沧海和众人抬臂奋力地呐喊着。彭家珍非常欣慰的看着大家道:“因为北京城里管理比较严格,无法做到带人集体行动,因此我决定单独出动,如事败,同志们也不受影响。”“彭部长,此事万万不可,你身为暗杀部部长,责任重大,切不可孤身犯险,共和革命更不能少了您,我等愿代替部长前去刺杀良弼!”众人异口同声地说道。彭家珍摇手让大家静下来道:“自古革命,鲜有不流血就成功的,功成可以流芳百世,功败,我死能激励更多的仁人志士为革命而奋斗,我是最合适的人选,诸位无需再做争辩!”

    彭家珍是没有见过良弼的,彭家珍四处寻找,找到了良弼的一张照片,把良弼的身影刻在了脑袋中了。

    如何接近良弼呢?

    彭家珍的办法是,冒名顶替。彭家珍在奉天认识一个清军官员,叫崇恭。崇恭此人,和良弼相熟。

    彭家珍的策略是,找一套衣服,冒充崇恭去拜访良弼,借机下手。

    他第一次去拜访良弼时,悄悄在远处看良弼出大门了,然后刻意在良弼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如此,混了个脸熟,良弼家的人都知道崇恭来拜访,下一次来就不会起疑心了。

    第二次,彭家珍坐着租来的马车,尾随良弼到了良弼家大门口,然后派马夫递上了拜见帖子。

    两人在大门外下了车,卫队没有怀疑,门卫没有怀疑,当彭家珍走到良弼跟前时,良弼才发现这人就不是崇恭,良弼感觉大事不妙,大喊一声:“抓刺客!”

    话音未落,一个炸弹扔了过来,结果彭家珍用力过猛,没有炸中。千钧一发之际,彭家珍又扔出一颗炸弹,如果这个不中,刺杀可能就失败了,因为只带了两颗炸弹。

    活该良弼命薄,炸弹在良弼背后爆炸,一条腿当场被炸得血肉模糊,炸裂的弹片,也进入了良弼的身体。

    不过,良弼当时虽然残了一条腿,但人还清醒。

    而悲催的是,由于爆炸距离太近,炸裂的弹片反射到了彭家珍的头部,当场牺牲,年仅24岁。

    次日,良弼被日本军医做了截肢手术,但终究没能救回,两天后身死道消。死前良弼竟然夸彭家珍:“朝廷不识我,唯此人识我,真乃吾知己也!”

    当彭家珍扔出第二颗炸弹时,十几个戴着面具人骑马呼啸而至,他们手执火统,怀揣炸弹,他们一边跑一边放枪,投掷炸弹,响声过处,门倒墙颓,烟尘滚滚,硕大的良弼府招牌跌落尘土,良弼府内护卫大吃一惊,随后双方激烈交火,登时枪炮齐鸣,杀声震天。面具人训练有素,枪无虚发,良弼门卫纷纷倒地,良弼府内门卫越集越多,火力凶猛,戴面具队伍不敌,示意大家撤退,众人纷纷把手中的炸弹扔向门卫,爆炸过后,火苗汹汹,烟尘十里,众人在掩护下驰马而去。等蒙面人队伍撤去,良弼门卫战战兢兢地出门抬着受伤的良弼回府。另外两个门卫也来抬牺牲的彭家珍尸体。正在此时,突然一声枪响,一名侍卫应声而倒,另外一名侍卫慌忙丢下彭家珍尸体持火统反击。原来是面具领头人去而复返。蒙面人枪法精准,上膛后又一枪射倒侍卫。扬鞭驰马,到达彭家珍尸体前翻身下马。大哭到:“兄弟,你我十年未见,山河多恙,人世沧桑,你走后,哥哥无时无刻不想念你,哥哥憧憬有一天你我兄弟把酒言欢,快意红尘,然而你就这样撇下哥哥走了,高山流水,知音何在?天高地迥,黄泉难聚!兄弟,我们回家。”面具领头人大哭着翻过彭家珍的尸体。当他看到血肉模糊还略微能认出的脸庞,吃了一惊随后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突然一声枪响,直中面具领头人后心,面具领头人一口鲜血喷在彭家珍尸体上,他艰难地握住彭家珍的手,爬在彭家珍的尸体上,含笑而逝。众侍卫跑到二者尸体前,包围了二者尸体,外围背向尸体,持火统警戒,两人面向尸体,揭开面具,“啊”的一声,吓得连连后退,一个趔趄,差点把外围侍卫撞倒,那是一张血肉模糊的脸,恐怖地好像地狱逃出的夜叉。众侍卫又是害怕,又是敬佩!侠客为了不暴露身份,故意把自己脸划烂,抱着必死之心来相救同伴,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悲壮!众侍卫把两人尸体抬进良弼府内,良弼临死前交代厚厚安葬二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