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仙侠小说 > 河山风啸令 > 第53章 北境纷争战乱起

第53章 北境纷争战乱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宋朝对于燕云十六州十分在意,但是由于辽国的强大,宋朝不敢贸然出兵,担心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与此同时,位于燕云十六州旁边的北汉,也是宋朝北部的一大隐患。北汉国力相对较弱,但是经常袭扰宋朝,给宋朝的边境地区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光义提出了先征服北汉、再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他认为,先易后难是一种稳妥的做法,可以在稳固宋朝北部边防的同时,增强宋朝的军事实力和信心,为将来的收复燕云十六州做好准备。

    赵光义向朝廷禀报了自己的战略计划,并得到了赵匡胤皇帝的同意。在群臣们的商量和讨论中,大家认为赵光义的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例如,要加强边防防御,防止辽国趁机进攻;要注重军事训练和装备,提高宋军的战斗力;要注重政治宣传和外交手段,争取北汉人民的支持和投降等。赵匡胤皇帝同意了赵光义的出兵请求,并任命他为征讨北汉的主帅。

    赵光义被封为征讨北汉的主帅后,四处网罗人才,他想到了米云翰和胡一梦。为了让两人加入征讨北汉的阵营,赵光义决定亲自去拜访米云翰和胡一梦。

    赵光义在拜访米云翰和胡一梦时,表现得十分谦虚和诚恳。他虽然是宋朝的王爷,但是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反而做出了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赵光义首先表达了自己对米云翰和胡一梦的尊重和欣赏,感谢他们对宋朝的支持和贡献。

    赵光义阐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表示现在征讨北汉是为了将来的收复燕云十六州做准备。他强调,自己并不是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战,而是为了中原王朝的安宁与和平,为了天下苍生。燕云十六州是中央王朝北部的一道屏障,必须收回,否则中原王朝将永远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和侵略。

    米云翰和胡一梦听了赵光义的话,深受感动。他们认为赵光义是一个很有远大抱负的人,为了天下苍生而不顾个人安危,这种精神值得敬佩。同时,他们也认识到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明白赵光义的决心和信心是有道理的。

    米云翰和胡一梦表示愿意跟随赵光义去征讨北汉,为将来收复燕云十六州做准备。他们相信在赵光义的带领下,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实现中原王朝的安宁与和平。赵光义也对他们的支持和信任表示感谢,承诺一定会带领大家取得胜利,为宋朝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这次拜访奠定了赵光义与米云翰和胡一梦之间的合作关系,也为征讨北汉和将来收复燕云十六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光义的谦虚和诚恳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支持,而这种信任和支持也成为了他实现远大抱负的重要力量。

    北汉与宋国的恩恩怨怨,还得从赵匡胤皇帝说起。

    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其统治的地域相对狭小,主要集中在现今的山西北部太原一带。这个政权的创始人是刘崇,他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在建立北汉后,采取了严格的治理手段,使得北汉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刘崇死后,他的儿子刘钧继承了北汉的统治权。与父亲不同,刘钧没有男性后代,因此在他去世后,北汉的皇位传给了他的外甥薛继恩。薛继恩是刘崇的女儿的儿子,他的继位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

    薛继恩在位的时间并不长。他被认为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对待人民十分苛刻。此外,他还对自己的亲戚和朝臣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使得北汉的统治变得更加不稳定。最终,薛继恩被暗杀身亡。

    在薛继恩被暗杀后,他的同母异父的弟弟何继元继承了北汉的皇位。何继元也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他对待自己的亲人和朝臣同样十分苛刻。在他的统治下,北汉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他还幽禁并杀害了刘崇的所有儿子,使得北汉的统治更加不稳定。

    北汉的这段历史充满了血腥和暴力,统治者的残暴和内部的不稳定使得这个政权在五代十国时期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赵匡胤建立赵宋后,加封李筠为中书令,李筠勉强接受。然而,在款待宋朝来使的时候,李筠突然在宴会大堂上悬挂出周太祖的画像,并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凝视,哭泣不已。这一举动使得在场的人都感到不安,宋朝的宾客和辅佐人员担心这会引发宋朝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急忙对宋朝使者说:“李筠是因为喝了酒,才失去了常态,请不要怀疑他对宋朝的忠诚。”

    使者回到宋朝后,向赵匡胤汇报了事情的经过,赵匡胤听完后并没有追究此事。然而,北汉的刘钧得知此事后,认为李筠有抗拒宋朝的意思,于是开始阴谋勾结李筠,共同反抗宋朝,企图恢复周的统治。

    李筠的儿子李守节得知此事后,劝说他的父亲:“潞州只是一个小地方,怎么能够抵挡得住大梁的军队呢?”然而,李筠愤怒地回应道:“赵匡胤欺骗了我和我的家族,他声称辽和汉侵犯边境,然后出兵陈桥,收买了将士们归顺自己。他回军逼迫皇宫,废黜少主,幽禁太后,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我怎么还能够向他称臣呢?现在我要为周朝讨伐这个叛逆,即使失败了,我也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

    李守节见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便说:“既然如此,我愿意前往宋朝朝廷,将北汉的来信展示给赵匡胤看,以表明我们的忠心。这样应该不会引起宋主的怀疑,然后我们就可以相机举兵,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然而,李筠并没有听从儿子的建议,他决心要与赵匡胤决一死战,为周朝的复兴而奋斗。

    李守节进入宋朝后,将北汉与潞州交款的来信呈献给太祖赵匡胤。赵匡胤看完信后说道:“你父子还算忠良。”于是留李守节为皇城使,负责在都城内视察。李守节在都内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各镇都派遣使者前来归顺宋朝,于是他秘密写信给父亲,告诫他千万不要轻举妄动,应该效忠宋朝。

    李筠并没有听从儿子的建议。相反,他扣留了宋朝的使者,这使得赵匡胤十分愤怒。赵匡胤打算惩罚李守节,李守节急忙叩首说道:“臣曾经劝说过父亲,不要生出异心。”赵匡胤说道:“朕自然知道,留你在都城,是为了让你视察情况。现在我特赦你,你可以迅速回去,劝说你的父亲遵守臣节,不要轻举妄动。”

    守节回到潞州后,劝说父亲不要轻举妄动,并派遣使者向宋朝谢罪。李筠并没有听从儿子的建议。他说道:“你已经回来了,还怕他作甚?”于是,李筠决定反叛宋朝。

    李筠的反叛行为引起了赵匡胤的极大愤怒。他派遣大军前往潞州,打算平定李筠的叛乱。

    李筠为了向北汉表示自己的诚意,派遣了骁将儋珪去夺取泽州,并亲自前往迎接北汉主刘钧。然而,刘钧对李筠的热情却表现得很冷淡。这是因为李筠起兵的目的是为了复兴周朝,而周朝和汉朝是世仇。因此,刘钧只派遣了少量的援军支援李筠,并派宣徽使卢赞来监督筠军。

    李筠在得知刘钧的态度后,感到十分失望和沮丧。他本来期望能够得到北汉的全力支持,但是现在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然而,李筠并没有放弃,他决定孤注一掷,挥师南来,与赵匡胤的宋朝军队决一死战。

    李筠的军队在进军南下的过程中,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他们的粮食和物资供应不足,士气也逐渐低落。然而,李筠并没有放弃,他亲自率领军队,奋勇杀敌,希望能够打败宋朝军队。

    赵匡胤派遣了石守信和高怀德两位大将,率领大军北伐,以平定李筠的叛乱。

    李筠的军队在长平一带遭遇了宋朝军队的猛烈攻击,很快就被打败。之后,他们又在大会寨一带遭遇了宋朝军队的围攻,最终不得不撤回泽州城内。在泽州城内,儋珪看到宋朝军队的势力强大,竟然缒城逃跑,使得李筠的军队陷入了混乱之中。李筠本人也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宋朝将领马全义登上泽州城墙,李筠感到绝望,竟然下令收集柴草自焚,使得整个泽州城变成了一片废墟。李筠的死使得他的叛乱彻底失败,北宋方面成功地平定了这次叛乱。

    在收拾了李筠之后,守节率领潞州投降了北宋。北宋方面对此表示了接受,停止了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由于李筠与北汉的勾连,他们种种阴谋,使得赵匡胤皇帝对于北汉也是恨之入骨。

    刘钧去世后,他的外甥薛继恩继承了北汉的统治权。北宋方面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趁北汉国丧期间出兵北伐,一统天下。于是,赵匡胤下令准备出征,并列举了三个出兵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李筠所说的“赵匡胤……诈称辽、汉犯边,出兵陈桥”。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之前,曾经在后周担任殿前都点检,掌管禁军。在他得知辽和北汉联合侵犯后周边境的消息后,他趁机出兵陈桥,发动兵变,最终建立了宋朝。因此,赵匡胤认为北汉曾经犯过边境,这是他出兵北伐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当初平定后蜀的时候,后蜀与北汉也有暗自修书,夹攻汴梁的勾当。在宋朝平定后蜀之前,后蜀曾经与北汉秘密联系,计划夹攻宋朝的首都汴梁。虽然这个计划最终没有实现,但是赵匡胤认为这个事件表明北汉对宋朝的威胁是存在的,这是他出兵北伐的第二个理由。

    第三个理由是北汉曾经帮助李筠攻打宋朝。在李筠叛乱期间,北汉曾经派遣军队支援李筠,试图推翻宋朝的统治。虽然这个行动最终失败了,但是赵匡胤认为这个事件表明北汉对宋朝的威胁是实际存在的,这是他出兵北伐的第三个理由。

    在准备好了出兵的理由后,赵匡胤下令大军出征。

    宋朝的将领李继勋连续打败了北汉的军队,准备攻打太原。北汉向辽国请求援兵,北汉的司空郭无为和薛继恩有矛盾,竟然指使部下刺杀了薛继恩,另立了刘继元为北汉主。宋太祖赵匡胤督促宋将李继勋继续进兵,郭无为有投降宋朝的动向,但刘继元却不肯投降。辽主兀律发兵救援北汉,李继勋不敢孤军深入,只好收兵南归。北汉反而联合辽国大举侵犯晋、绛二州,惹恼了宋太祖。宋太祖决定亲自出征,率领大军攻打太原。然而,在太原城下,北汉的将领杨业等人坚守城池,宋军围攻了三个月都无法攻克。在战斗中,宋将石汉卿阵亡。这时,辽国的援兵又到了,宋太祖无奈之下只好派遣军队屯驻在潞州,自己则返回了大梁。

    这次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赵匡胤并没有放弃统一全国的目标。他继续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为宋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也开始着手解决国内的其他问题,如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宋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