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玄幻小说 > 脑洞之门 > 第62章 大工程

第62章 大工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就在神剑山庄如火如荼开展招聘,选拔人才的同时,柴荣在燕云的改革试点工作正在轰轰烈烈的展开。

    柴荣明白,自己的改革会影响很多人的利益,要想推行下去,只有王彦章的支持是不够的,必须施以雷霆手段,该杀的杀,改革就会流血。他首先要打造自己的班底,柴荣有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从来不相信听到的,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他习惯一个人四处行走,听百姓的意见和对官员的评价,然后自己再验证。通过一个月的走访,他发掘了一大批青年才俊,这些人不仅学识渊博,品行端正,而且施政能力很强。作为宰相有人事任免权,他将朝中尸位素餐,能力平庸之辈统统免职罢官,将那些有能力的年轻才俊提拔上来安排到重要职能部门。能力最出众的有赵普,李古,韩令,陈汤,杨烁,吕庆等人。

    首先是吃饭问题。有粮就得有田,土地兼并问题首先解决,所有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再重新分配,没有特权阶层。这件事很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特权阶层的阻力,尤其是那些士大夫阶层,他们和朝中官员甚至皇室宗亲利益勾连,历次的改革根本翻不过这座大山。但是这次不一样,刘守光只是一个摆设,所有行动都由他和王彦章说了算,背后还有一个大佬做靠山,手下又是他新提拔的能做事的官员。土地运动很快就伴随着滚滚人头落地展开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时的社会形态与南北朝时期基本相同,由于佛教属于特权阶层,霸占大量耕地而不纳税,不服徭役。恰逢战乱,很多人就钻法律的空子,剃度出家,将田地并入寺院,这样既不用纳税交租,又不用服各种杂役,这就造成遍地寺院,大量农田变成私产,而真正的百姓就需要承担更重的苛捐杂税,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人员流失,大量耕地荒废无人耕种。

    柴荣的第一刀就砍向了佛教,没收寺院田产的过程当中,遭遇佛门抵抗,众多僧兵攻击各地衙门,打砸抢烧。王彦章传令各地驻军抓捕闹事的僧众,如遇抵抗格杀勿论。凡被抓捕的,一律充军,还俗好好过日子的官府发放土地。

    一时间燕云境内的佛教遭受重大打击,十不存一。士大夫阶层眼见柴荣玩真的,只好灰溜溜的就范,舍命不舍财才是傻叉。

    其次收拢流民,各地张贴告示,昭告天下,凡是燕云境内百姓重新分配田地,人人有田种。流民听到消息纷纷回归,其余各国生活不下去的百姓也来到燕云登记造册,官府还真给分了田,消息再次传开,大量人口涌入燕云境内。

    由于人口的增加,劳动力富裕,各种大型工程,铺路修桥,兴修水利,开凿运河,扩建城池,巷道加宽,增建商铺,修建铁路相继展开。这些工人不再是强制性的徭役,最低标准也是管吃,有手艺的甚至还有工钱。农闲之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不吃自己家粮食,已经让百姓们趋之若鹜,更何况还有许多人有工钱可拿。

    整个燕云地区就像是一锅烧开的水,沸腾起来,人多了难免不好管理,于是各种配套的历法,刑律相继出台,这些律法的制定不再是维护特权阶级,而是从百姓的利益出发,保护大众的合法权益。

    人口多了,出生率上升,教育就成了根基。各地的学校相继建立,有的是官府兴建,有的是村镇自发筹建,只要上边政策好,百姓们都会大力拥护,抓好基础教育,相信几年以后,燕云地区将会人才辈出。

    烟云的改革是成功的,一切按照柴荣设想的有条不紊进行着。万事开头难,一切走上正轨,又有廉洁奉公的国家机构引导,十六州的国力日渐强盛。剩下的事只有胡途交代的三项重大工程,就是铁路建设,港口建设,船坞建设和造船厂建设。

    这三项重大工程,最初的勘察选址搬迁工作早已结束,如今全部承包出去,每一段都有工程队同时施工,工程进展速度很快。这天柴荣带着李古,韩令来到蓟州海河入海口塘沽。这里是胡途给划定的港口建设之地。此时的塘沽还是一个小渔村,但是这里地理位置绝佳,海河冲积形成广袤的平原,对面便是一望无际的渤海湾,这里就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长年风平浪静。渔民们世代居住在这里打鱼,制盐为生。

    三人打开胡给画的图纸,再对照海河入海口,海湾以及两岸的平原,标注好港口巷道,码头,船坞,泊位,料场,仓库,以及商业服务街的位置。以海河为中心,南北各延伸十里,依照海岸线水深的不同位置建造不同标准的码头,十米左右水深的位置建造一般通用性码头,万吨级码头建造在14米左右水深区,五万吨级码头 要求水深在17米左右, 十万吨级码头要求水深在20米左右,二十万吨级码头要求水深在25 米左右。按照胡途的要求,栈桥式码头岸基和码头全部使用钢筋水泥结构,底部由大石堆砌,由岸上逐步深入水中,码头两侧首先打入木桩,内侧填入巨石和水泥,一步步向前推进,直到深入海底25-30米处。这样的码头有上百个,这只是初步设计,以后还会根据吞吐量决定是否再增加。

    至于岸上的铁路,马路,料场,仓库建设相对要简单的多。这些设施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大和宽阔。

    造船厂的选择就比较有讲究了,三人讨论了半天,最后决定将海河入海口两侧挖宽,然后在河的两岸挖出滑道船台,船坞,然后再建造厂房和起重设备,按照这样的设计需要挖凿出十条船同时建造的造船厂。

    无论是港口码头建设还是造船厂建设都是巨大的工程,所需要的物料和人力都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三人在图纸上详细标注之后再经过大概测算,确定了施工方案。之后三人便入驻蓟州府衙,进行工程招标。蓟州作为临海城市,绝大多数人对大海再熟悉不过,他们看告示上说官府要在这里建造大型港口和造船厂并进行工程外包和劳工招募,很多人的直觉就是大机遇即将来临,无论是商会,财团,还是普通百姓都想从这两项好大的工程之中分一杯羹,报名工程竞标的团体挤破了头,而充作苦力的百姓更是蜂拥而至。三天之内,分成一百份的的大小工程全部承包出去。之后的塘沽小渔村彻底热闹起来,开沟挖河的,平整土地的,打桩填石的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

    随着宽阔的大马路修入港口,一车车的大石头,钢筋,水泥运进来,工程的进度飞速进行着。

    柴荣将李古和韩令留下,一人负责港口,一人负责造船厂建设。他则回到幽州,督促铁路建设的进度,只要铁路尽快通到蓟州,港口和造船厂的建设速度才能更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