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混元功法 > 医疗气功的概念

医疗气功的概念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本书的导论中,已经就气功的诞生和发展、概念和作用进行了介绍。大家知道,气功就是人类千百年来,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同大自然的恶劣环境以及各种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从一开始,治疗疾病和延年益寿就是气功的一项主要目的。虽然,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发展,气功的科学意义已在越来越广阔的领域中显示出来,但是治病防病仍然是气功的主要功用之一,因为人类只有战胜疾病、体魄强健,才能为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打下基础,况且,应付各种疾病的挑战本身也是一门意义深远的课题。

    “中国医疗气功”是先天混元气功在实践中的一项具体应用。医疗气功,顾名思义,即指用以为自身或他人诊断并治疗疾病,进而促进身心健康以至天人合一的气功方法。“中国医疗气功”,是以先天混元气功的理论为指导,以中、西医学的理论为依据,集本人多年诊病疗疾的实践经验而成。它充分利用混元气功的优势,在诊病方面,采用一些超现代医学的体察、透视、遥感等方法,因此具有快速、准确、无痛苦等特点;在治病方面,由于辅以气功发放外气、导引等,也使得传统的中医治病手法显示出超常的效力。此外,气功中特有的气功方剂、密码速效疗法、特异心理疗法等,更具混元气功之妙,往往显出妙手回“天”之神效。由于“中国医疗气功”是先天混元气功的组成部分,因此它的使用亦绝不仅仅限于诊疗疾病,它可以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调整人体能场,增强人体能量,沟通人体与宇宙,促进天人合一。

    本编中的一些诊疗方法,其准确程度以及治疗效果,与诊病施治者的练功层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练者亦需要刻苦练功,仔细品悟,反复实践,不断提高。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中国医疗气功”之要义,在医疗时作到追根查源,“手”到病除,为人类的身心健康作出贡献。

    医疗气功的特点

    医疗气功,就是气功在医疗方面的具体应用。它的治疗特点,和普通的医疗手段不同,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自我主动疗法

    气功治疗,总体上可分外气治疗和内气治疗两种。外气治疗,即患者请气功师发放外气以消除病患,其性质是被动的。本节所介绍的是内气治疗,其性质是内向的,主动的。内气治疗的特点,不同于医药、针灸、按摩、理疗、外科手术等,而是教授给患者一种练功方法,让患者进行气功锻炼,使真气充盈,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它是主动的,积极的,以防治为主的。

    近代生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生理功能的活动。不同的心理状态,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同的结果。积极乐观的心理,豁达开朗的性格,都有助于身心的协调,改变机体病理状态,向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方向发展。

    气功治病,既然是一种自我主动锻炼的方法,它就要求患者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积极配合:1从精神上要相信气功是科学,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气功锻炼,一定能够治好自己的病。简单说,就是首先从精神上战胜疾病。2坚持长期认真地锻炼下去。这是气功治疗疾病的根本保证。

    根据过去的经验,练气功最难做到的,也是以上两点。古人说:“非长生难,闻道难也”;又说:“非闻道难,行之难,非行之难也,终之难”(《汉武内传》)。因此,要求患者在气功治疗中,要树立三心,即信心、决心和恒心。在练功中还要注意不能贪功求成或见异思迁,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反倒误了病癔的过程。

    “中国鹤翔庄气功”和“中国自在静功”均属于先天混元气功。它们的特点是:简单易学,得气快,疏通经络快,治病见效快,并顺其自然有自发功,而且收发自如。这两套功法,动静相兼,调养相依,功效奇妙,安全可靠。长期锻炼,可修身明心,陶冶性情,祛邪扶正,身强寿增,强化自身,激发潜能,探索奥秘,人天相通。

    二、整体锻炼

    有病乱投医,乃人之常情;对症下药,更是医家必遵之法。然而气功治病的特点之一,就是整体性的综合治疗。下面分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祖国传统医学历来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这些观念为气功的整体治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人体内部的整体观

    古人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说,清朝的龚自珍也有“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的诗句,都形象地说明了人身的整体性。同时,祖国的医书中,在指出人体各部的具体作用时,又强调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如《素向·六节藏象论》中写道:“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禀之本,其华在曆四白,其充在肌。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段文字,既指出了各个脏腑的功能,又强调了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说明了人身的整体性。

    2人与外界的整体观

    古医家在认识到人身整体性的同时,还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认为人和自然界也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2、人体病机的整体观念

    所谓人体病机,是指导致疾病的原因和人体内在变化的病理等。我国古代医学家在分析人体病机时,也采用人体内在统一的整体观念。

    1因外感病邪而致病

    中医学认为,人的体质不同,受到外邪侵入的程度也就各异,受侵袭的部位也有深浅之分,因而其后果也不同。体质好的,影响就小;体质差的,就会造成各种疾病。《灵枢·五变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便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百病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意思是说,百病之生始于风雨寒暑。邪气侵入腠理的途径就是人身的毛孔。邪气侵入后,有的又出去了,有的就留下了,使人出现各种疾病。这种邪气到处泛滥,发展下去便成为各种疾病。

    2因情志内伤而致病

    古医家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要和各种人相接触,也会遇到各种事物,有的使人高兴,有的使人烦恼,因而受到各种刺激和影响,在情志上便有不同表现。这些表现如超出了常态,则会引起疾病。《素问·举痛论》中对此有详尽论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同炯,热的意思)出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力气不同,何病之生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肺(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灵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这段话的大意是内伤病均从情志不稳定而得之,故要注意功德与日常的修养,不动情色,病就无从可入。

    3古医家对传染病、风邪病、寒邪病、饮食失调、经气不足、阴阳偏盛等症,都有深入研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还说:“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乱的意思)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寒的意思),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态也。”

    以上古医家对疾病机理的论述,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证明。从而为气功治疗的整体锻炼,提供了病理依据。

    3气功疗法的整体性

    如上所述,人体本身自成系统,是一个对立统一体,阴阳、上下、表里、气血、营卫和脏腑等,无不体现着人体是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人体的整体性,决定了气功疗法的整体性。

    1气功疗法是完整的、有序化的锻炼方法

    这是气功疗法的特点之一,气功疗法是遵循了中医的病机理论而编制的。如“中国鹤翔庄气功”,正是这样一套功法。通过五节动功和一节站桩功,进行全身的整体锻炼。它以科学的身姿动作,疏通经络,使主要穴位开阖,以放松入静;以“调心”、“调身”、“调息”这三大要素来补益真气。“中国鹤翔庄气功”中的几种对症治疗功法,如疏肝法、降压法,虽然是针对某一些疾病而创编的,但它的全套功法,仍是综合治疗全身的,仍然体现着整体性。

    2气功治病的疗效也是整体的

    我们经常看到,患有不同疾病的人,通过练同一种功法,治好了各自的疾病;患有多种病症的人,通过气功锻炼,这诸多病症同步治癒;没有明显疾病而体弱的人,通过气功锻炼,身体明显好转,等等。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了气功疗效的整体性,以及它的双向作用(如血压高和血压低,同样练功,均可收效)。这也是“中国医疗气功”的最大特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