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徐母离岛
“二哥拍照真的不好看,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明明本人看起来还是挺帅气的,结果在照片里怎么看都觉得不太对劲。”
徐雨溪拿着刚洗出来的照片,边看边点评。每看见一张徐江的照片,就要吐槽几句。
父母和哥哥齐齐待在岛上的那三天,他们拍了非常多的照片。
不过并没有立即让田千里冲洗,而是等到后面又拍了一些,刚好用完两卷胶卷之后,才一起洗出来。
“最离谱的是这张他和阿云的合照。”
董乔嫌弃起儿子来,也是半点不留情面,“你们看他的表情和姿势,要是不知道内情的人见了,还以为他和阿云是仇人呢。而且,阿云拍得好看,就显得他更丑了。”
姜云捂着嘴笑得停不下来,“二哥当时是太紧张了。”
那是他们的第一张合照,还是她主动提出来的。她印象特别深刻,自己说完以后,对方整个人都僵住了。
走过来的时候,都是同手同脚的状态。更别说拍照了,紧张得连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摆。
不过拍多几张以后,就越来越自然了,到后面甚至敢将手搭在她的肩膀上。
“时间过得太快了,一不留神,居然就过了一个月,我真的该回家了。”
董乔看着照片,突然叹了口气。不管是哪头,她都撇不下啊。
“妈妈,再住一个星期吧,我舍不得你。”
徐雨溪听了这话,立刻抛下手里的照片,像个八爪鱼似的缠住她。
“一个星期结束,还有一个星期,什么时候是个头?国庆过完了,慰问演出看过了,你们的生活体验过了,回去的时间实在不能再往后延了,就定在这个星期天走吧。”
要知道,她原本的打算是最多待二十天,现在已经是一拖再拖。
董乔转头叮嘱苏云谷,“阿谷,你明天给中庆那边打个电话,让他帮我留张船票。”
徐雨溪皱着眉头,想再说点什么,犹豫片刻还是忍住了没有开口。只是紧紧地抱住妈妈的胳膊,知道待这一个多月确实是极限了。
毕竟,她不仅是自己和姜云的母亲,也是爸爸的妻子、哥哥们的妈妈、侄子侄女们的奶奶。
出来这么久,心里肯定是记挂着家里的。虽然没有表现出来,可时不时的,也能看到妈妈对着照片发呆。
“那到时候,我也要跟他们一起送您到码头。”
姜云吸了吸鼻子,看着明显变黑许多的妈妈,满满的都是不舍。
这段时间,她就没有闲下来过。
赶海、翻地、种菜,每天从早到晚,都把自己忙得团团转,就是想着在回去之前,帮她们姐妹俩多做点事。
“出去的山路可不好走,你还是乖乖在家等着吧。千里也不用去,他留在家里陪你。”
赶在姜云发出抗议之前,她立刻转移话题,“再过几个月,等你要生了,我还会再过来的。到时候,一住至少三个月,你别嫌被我管烦了就行。”
“才不会觉得烦。我巴不得明天立刻生,这样你就不用来回跑这么辛苦了。”
“都要当妈的人了,怎么还净说傻话,真是孩子气。”
董乔嘴上在笑话女儿,心里却乐开了花。
肯撒娇、敢使小性子,说明孩子和自己亲近。这样的场景,是她上岛时想都不敢想的。
“我回去以后,还有大把事情要做呢。盯着阿河给你换棉布,盯着你爸给你采擦身洗澡的草药,再想办法多换点精粮送过来……”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还有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姜家下放的地方,看望姜云的养父母一家。
既要好好地道声谢,还要告知女儿的现状让他们安心,更要抓紧时间,送点过冬的东西。
她在农场里见过被下放的人,日子过得实在是太苦了。
尤其姜家人还被放到了北方海滨,天气冷的时候,绝对是要多难熬有多难熬。
确定董乔要走以后,时间就过得更快了。感觉只是眨个眼的工夫,四天就溜得无影无踪。
不能颠簸,被迫留守在家的姜云红了眼眶。眼见着妈妈坐上了车,她看了看陪在上面的徐雨溪,再看了看只能站在下面的自己,委屈得差点没哭出来。
董乔哪里看得了她这副模样,急忙从车窗里探出头,反复安抚着,“阿云乖,别哭,妈妈很快就会再回岛上的。你要保持好心情,自己和宝宝才会健健康康。”
看她泪眼涟涟地点头,又叮嘱站在旁边的田千里,“千里,拜托你好好照顾阿云。她现在情绪比较敏感,请你多包容。”
等到小两口都乖巧应好之后,她才揪着心坐正身子,不敢再转身向外看,怕自己会心软松口留下。
“妈,你回家要好好补补才行,这些日子太辛苦了。”
徐雨溪趴在妈妈的肩膀上,心里很是愧疚。明明是这样瘦弱的肩膀,却努力地为她们撑起了一片安稳的天空。
“哪里辛苦了?享福才对。我在这里,顿顿都有肉吃,人都胖了一圈。”
董乔用力抱了抱她,这才松开手。
“好了,东西已经送上船,你们下去吧。路上注意安全,回去跟阿谷好好过日子。遇见事情了,记得第一时间告诉家里。”
“嗯。姐夫给的联系方式你记得收好,等到你们的出发时间定下来了,就去找那个人,他会帮你们安排好路线,以及车票和住宿。”
徐雨溪放心不下,再次叮嘱着,“还有阿谷战友的联系方式,也要收稳妥,最好能够背下来。他家和姜家人在同一个城市,虽然隔得也不算近。但是,万一你们真的遇上什么事了,好歹也有个人能找一找。”
“知道啦。回家以后,我就让你爸和你大哥两个人都给记下来。你爸年纪大了不好说,你大哥是个年轻人,总不至于连这几行字都记不住。”
徐开栋回去之前,他们已经商量好,到时由老大徐海陪着一起过去。
大队里除了他,还有一个拖拉机手,倒也能走得开。加上他是老大,能体现出家里人重视的态度。
看望姜家人,并不只是这一年、这一次的事情。在对方能够离开下放地之前,他们会尽量争取每年都过去一趟。
等到哪天他们老了,跑不动了,自然是要下一辈来接班,继续践行这个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