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一份红利
朝廷新旧更迭的消息传来几日后,陈家兄弟就见到了从京师来的密使。
这信使是恭亲王奕派来的。
通过信使,奕告诉陈家兄弟,他现在已经得到了京中的百官,甚至清军主将僧格林沁的支持了。如此,京城那边便已经妥当,只待时机一到便可以动手。
但是为了稳妥起见,奕还是让陈家这边进行充分的准备,以为后援。并且他要求陈济方派出一队商团秘密赴京,作为京城那边最后的武力手段,供奕直接调度,以防万一。
接到信后,陈济云、陈济方兄弟俩进行了紧急商议。最后下定了决心,准备按照约定,响应奕的行动。
应奕的要求,陈济方决定派出一个加强哨的精兵,共计两百余人。并安排由陈经山率领,准备随奕的密使一道回京。
经过两日的准备后,这支小队伍已经就绪。只待次日一早,他们就要出发了。全队上下皆全副武装,虽未携带火炮之类的重武器,但却备足了弹药,以备不时。
云、方兄弟,还特意把陈经山和那个哨的官长们都叫了来,反复叮嘱。又交代了应注意的要务后,才放他们返回营地作最后的准备。
临近傍晚时分,陈济方正和兄长聊着京中将发生之事。忽有亲随来报,说有位自称是肃中堂信使的访客登门。
陈家兄弟听到这后,不禁吃了一惊。不知所以然的他们,连忙紧急布置了一番,随后才请客人入厅。
相见之后,才知是虚惊一场。来客确实是肃顺的信使,只不过,其来意却与兄弟俩猜测的大相径庭。
原本兄弟俩担心,是不是与奕相谋的事情有所泄露,肃顺这是派人来访查的,没准儿后面还跟着后招呢。谁料竟是他们想多了。
原来,这次来人,竟仍是同两月前相似,是肃顺派人传信拉拢陈家兄弟的。得知后,兄弟俩心中不禁暗自苦笑,真是不知这肃中堂是心大,还是嗅觉失灵。
肃顺或许真的是过于托大了。他自以为,以他今时的身份和地位,只要主动抛出橄榄枝,是没有人不会对他趋之若鹜的。而陈家人若无强军在握,他才不会主动示好的。不是不屑,而是太忙。
而且自大的肃顺,竟然一直忘记了应该主动说明一下,确是他驳回了陈家兄弟申请返还江南的事,还有这其中的缘故。
直到如今,他才想起来写信做个解释。
肃顺并没有自负到,以为陈家兄弟猜不出是他阻止商团南归的地步。他在信中大大方方的予以了承认,并认真的阐明了,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震慑洋夷,同时也是要制衡其他清军将领。
为了表达歉意,他承诺,如今外事已靖,再等些时日小皇帝平顺的完成登基大典后,自然允许商团南返。而且,届时还要对陈家兄弟颁授厚赏,还会委以重任。
云、方兄弟俩,知道肃顺的意思后,不禁再次苦笑。说实在的,他们原本也觉得肃顺阻碍他们南归的原因就是如此,并不会像奕所说的那么阴损。可肃顺的解释来得也太迟了吧。
平心而论,原本在奕和肃顺之间,陈家并无偏倚的立场,甚至还更有些偏向肃顺一些。而且两方拉拢陈家的承诺,其实也都是大差不差的。可是,如今已是箭在弦上,再难回头了。
要怪就只能怪肃顺自己的处置不当吧。
于是,陈家兄弟在虚与委蛇的打发了肃顺的信使后,对原来的一切安排没做丝毫的调整。
就这样,奕在得到各方势力的支持后,联合了两位新尊的皇太后,于九月底,在大行皇帝的梓宫回京的途中,对肃顺等人突然发难。
因为一方准备充分,而另一方又掉以轻心,这场政变进行的极其顺利。而且是以最迅捷的速度,和最小的代价完成的。肃顺、载垣和端华被诛。而大行皇帝任命的其余五个赞襄大臣,均被革职查办。
十月初,大阿哥载淳正式登基,更年号为“同治”,以次年改元。皇帝年幼无法亲政期间,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奕被加封为议政王大臣、首席军机大臣,成为当朝首辅,位极人臣。
接下来自然就是论功行赏,兑现分红了。别人的不用提,单表给陈家的安排。
奕领衔军机处两日后,给陈家兄弟的旨意便下来了。
陈济方晋正一品,加太子太保,赏双眼花翎。陈济云则升从一品,加太子少保,准带花翎。陈经山也因入京有功,被授予了正二品总兵衔。
当然这些都是虚衔,真正的实授,奕已在私下同兄弟俩通过气了。要他们别着急,他定会有一步步的安排。而陈家兄弟当下最关心的,就是商团回援的事。
由于当初要求商团驻防在大沽的是咸丰皇帝。为了不违背先帝的旨意,更是为了平衡各方力量,屏卫京畿海口,在同陈家兄弟商议后,奕授意军机处拟定出了一个《塘沽驻防章程》。
《章程》的主要内容有四条。
其一,北塘至大沽口海河北岸,由海岸向内陆二十里内,划为驻防地域,专由护商民团驻扎防守。
其二,塘沽驻防地域所用兵额,根据实际需要,由商团自行增减,并通报直隶总督衙门,由直隶省负责供给饷银和粮秣等补给。
其三,该驻防地域内的驻防设施,根据需要由商团自行负责建设和修缮,器械、弹药、设施经费等亦由商团自行担负。
其四,该驻防地域内一切事务由驻防商团管辖。
《塘沽驻防章程》在呈入禁中后的第二日,便由两宫皇太后用印发出了。这样的话,根据章程,陈家兄弟在留下数量适当的兵员后,便可将商团北军其余兵力尽数调走,回援江南了。
于是,陈济方便定下了,由陈经山管带着第三团暂驻大沽,待日后再作轮换。而余下的商团北军,将尽快南归。
商团众将士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兴奋异常。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而家乡那边的兄弟们也早就在盼望着他们能快点归来呢。
其实朝廷中的当权者们,嘴上不说,内心里却也在盘算着商团南归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虽然眼下太平军势头仍盛,但已然是在走下坡路了,被剿灭那是早晚的事。所以商团南归对平乱的影响,他们倒不是很在意。而他们真正在算计的,是平乱之后江南的局势。
如今在江南,以曾氏为首的湘军势力庞大,如群狼一般。将来谁能制衡?而商团南返,如猛虎归山。今后江南之地,唯有虎狼相争,朝廷才能坐收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