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唐士无双 > 第一一四章 火锅

第一一四章 火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碧柳被卖到了长安的时候,那时候才六岁,大唐刚刚建立,天下初定。

    她出阁的时候,又恰好遇到了谢昭与张小敬在清秋院快活。

    那一年,她正好十五岁。

    那时候的清秋院,还不叫清秋院,只是平康坊一个寻常的青楼。

    碧柳也不叫碧柳,只是众多清倌人中不算绝艳的一个。

    因为一首诗,她以并不出众的样貌,艳冠群芳,成了花魁。

    这一首诗,成就了清秋院,成就了碧柳。

    从那时候开始,碧柳这个名字,就如同谢晓峰的专属一般。

    纵然偶尔也陪一下豪客,却并不做龌蹉之事,顶多被占点便宜罢了。

    对于一个青楼女子来说,被占便宜,并不是什么大事。

    所以,出了清秋院的碧柳,依旧是完璧之身。

    如今,她总算是敢用自己的本名,行走在干净的南山街道上。

    站在店铺面前,打量着自己的店铺,楚秋鼻子酸酸的。

    “娘子,你怎么哭了?”

    十三四岁的丫鬟傻乎乎的递了手帕,纯真的道:“咱们如今有了自己的家,娘子该高兴才是。”

    “我这是喜极而泣!”楚秋擦了擦眼泪,大手一挥,道:“现如今咱们也是有产业的人了,谢郎君说了,要给咱们弄一个一本万利的买卖,让咱们成富婆!”

    小丫鬟嘟囔道:“我只想吃肉,听说南山的红烧肉最香,我还没吃过呢。”

    “以后咱们顿顿吃红烧肉。”

    楚秋大气的道:“吃一碗倒一碗。”

    “不能倒!”小丫鬟哈喇子都流出来了,“太浪费了。”

    楚秋期盼着自己的未来,期盼着谢昭带给自己的东西。

    没让她等多久,晌午的时候,曹破再次来到了这家店铺,交给了她一个小册子。

    “郎君吩咐的,让你做这个生意,一应所需物资,自有人送来,支持你一个月,一个月后,你也就熟悉了,就靠你自己了。”

    楚秋连忙谢过,接过小册子,只见封面上写了两个大大的瘦金体。

    火锅!

    楚秋翻开册子,一页页细细去看,从炊具、燃料、食材、配料,到室内如何装修,菜单设计,菜品价格,服务人员的培训等等,一应俱全。

    “发财了!”楚秋抱着小册子,喃喃自语。

    小丫鬟急不可耐,一个劲的往册子上看。

    “娘子,里面写的啥?”

    楚秋珍而重之的收起小册子,刮了刮小丫鬟的鼻梁,道:“谢郎君说,这是咱们的未来。”

    小丫鬟似懂非懂,只是开心到:“肯定很好吃。”

    楚秋的这家店铺不小,在南山虽然排不上号,但是也有近两百个平方,做个火锅店绰绰有余。

    她一个初出风尘的女子,带着一个丫鬟,经营这么一家店铺,若是在长安,地痞流氓必然蜂拥而至,就算是有人罩着,待经营好了,也会有权贵眼热,随便弄些手段,就能让她生不如死。

    但是在南山,却没有这个忧虑,她可以安心的经营。

    没有人会瞧不起她,也没有人会过来胡闹。

    因为这里是南山。

    她一个人走在路上,遇到行人,都会和善微笑的南山。

    第二日,曹破再次来到了店铺,带着一群施工人员。

    楚秋与小丫鬟连忙迎了过来,道:“麻烦你们了。”

    曹破笑了笑,道:“应当的。”

    然后,他挥挥手,道:“三日,把这件店铺按照图纸装修好。”

    “喏!”

    其实是不需要怎么装修的,南山的店铺出于经营考虑,都完成了一次精装修,剩下的不过是把做招牌、重新粉刷一下墙壁,然后按照楚秋的意愿修改一下店内格局,最好摆放桌椅板凳罢了。

    所以,工程进行的很顺利。

    眼见店铺一点点被各种东西填满,楚秋心中前所未有的振奋。

    至于谢昭,此刻已经上了南山,南山第一批学生,不过两百六十二人。

    这其中,勋贵子弟六十,南山小学的学生四十,其余一百六十二人中,有各地奔赴南山的学子,也有先生们的亲朋好友。

    很均匀,很公平。

    虽然考试的时候,那些题目让人抓狂。

    谢昭自然引用了四大丧心病狂的非著名人物。

    疯狂泳池管理员;分工明确,合作默契,业界良心甲乙包工头;非要把鸡和兔子放在一起数脚丫的变态老农;买来买去的智障商人。

    光是这四道题,已经让许多人黯然退场。

    当然,还有诸如月亮为什么会发光之类看似智障的问题。

    最后剩下的这二百六十二人,不能说他们都答对了,却也是优中选优了。

    某种意义上来了说,他们这些人的智商,已经高出正常水准。

    因为学生少,先生多,于是开始实行精英教育。

    上午是四节课,下午是一节课,这都是必须上的。

    其他的时间,就是分类了,喜欢什么就去跟先生学。

    只要你精力足够,你全都学也没关系。

    谢昭的第一课,是算学。

    科举是有明算科、明经科的,只不过千百年来,读书只为当官发财。

    在这种大势之下,明经科显然更能吸引读书人。

    大唐算是比较重视明算科的皇朝了,没有之一,因为往前数,根本就没有算学的出头之日。

    科举起于前隋,绵延千年,大唐设明算科,用于选拔算学方面的专门人才。试《九章算经》三帖,《五经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周髀算经》、《海岛算经》、《孙子算经》等各一帖,《缀数》六帖,《缉古算经》四帖,并兼问大义。凡明数造术、辨明术理者为通,全通者及第。五代时废置不定。

    也就是说,大唐一完,再往后,就没有人在意算学了。

    算学,也就是数学。

    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是一切学科的根基所在,除了语文。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就算是在风气最开放的大唐,明算科出来的学子可以直接当官,但是缺陷却极为致命。

    最为重要的是考上明算科,虽然能被授予官职,但只是一些不入流的小官。

    小到什么程度?因为太小史书对这些毕业生都没什么记载,但我们看教习明算科的老师就很清楚。当时的国子科博士的官阶是正五品上,而算术博士的官阶确实从九品下,是官员序列中最低的。

    老师如此,学生能好到哪里去,恐怕就是授予县官的文书等官职。

    这样一来,广大的考生对于明算科就失去了信心。

    除非是实在对此有很浓兴趣的人,一般人谁会花费毕生的精力却学习这个毫无前途的科目?所以,明算科的应试人数一直很少,而到了晚唐时期,这个科目就废止了。

    另外,大唐设立明算科的用途,也让它很难有所突破。它使用的教材,往往都是在政府主导下编写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特别是为天文历法服务的。这本没有什么错,可它太过于重视实践性,缺乏理论思考,也不启迪思考。一切的宗旨,就是将天文、历法、农业、水利的计算知识加以学习,并不要求从理论源泉追根溯源。这样的算术,实际上仍然是经验的口口相传,无法使之从实践再次走入理论,无法突破为现代科学。

    所以,在经历了最辉煌的时代之后,华夏民族因为不重视数学的原因,渐渐的跟不上时代了。

    在别的国家都废寝忘食的研究数学的时候,华夏民族最聪明的一群人,在读书,四书五经都能倒背如流,然后就去当官,在朝堂之中蝇营狗苟、尔虞我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