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同情
于弘毅是第一次遇到如此对他献殷勤的人,反应稍慢,愣了一下。
福伯毫不介意,脸上堆满了笑:“弘毅公子怎的亲自来了,这些许小事,自有下人代劳,公子不必亲自出来。”
他脸上的面容不见谄媚,反倒有几许慈爱溢了出来,若不是时机不对,福伯是真想现在就拉着于弘毅回姜府。
让他好好陪一陪老爷!
这可是让老爷唯一挂在心上的小辈,又长得如此相像,得殷勤一点才好。
于弘毅有些不适应的后退一步,还未说话,便看到那几个没脑子的公子哥对他投来目光,满是惊愕和羡慕。
他稳了稳心神,只对着福伯道:“父亲派我来问问,姜大人这是何意?”
福伯将指挥的任务交给别的奴仆,笑道:“正好老爷有吩咐,公子领我入内,面见于大人可好?”
“自无不可。”
福伯跟着于弘毅进了院子,从头到尾没再多看那几个于家公子一眼。
进了院,小小的院子里已经堆满了,于文忠正站在中间发愁。
他不愁院子太小,是发愁以后他得还多少回去。
这姜云升,真是迂腐,这么重的别情礼,他还礼一回何止是破财,倾家荡产也还不起啊!
正发愁,瞧见于弘毅带着福伯来了,连忙迎上去:“赶紧把这些都拉回去,告诉姜云升,就说心意我领了。”
“凭我俩的,嗯,交情,实在是不值得,莫要如此客气。”
福伯笑道:“大人不必担心,来时老爷吩咐过了,都是大人的。”
于文忠还急了:“别,这礼太重,我可受不得。”
福伯清了清嗓子,恭敬道:“于大人,我家老爷料到大人会如此,提前吩咐过,这礼,是不用还的。”
于文忠狐疑的看他一眼,半信半疑道:“真的?”
“真的。”
“莫诓我?”
“老爷亲口吩咐。”
哈!
于文忠抚掌大乐:“既然如此,那就替我多谢你家老爷。”
一旁的于弘毅:“……”
这嘴脸,变得也忒快了些。
于文忠得了姜云升的话,此时已然是天降横财的心态,乐颠颠的。
福伯趁机道:“于大人,老爷说了,我家夫人常年久居府中,也没个往来,希望于大人能让夫人带着公子多去府中看望。”
应付完狗腿子刚回来的于夫人正巧听到这话,身子一僵,干笑:“我去便好了,弘毅身子弱,怕病气冲撞了姜夫人。”
“老爷说了,府中有京师名医,珍贵药材……”
于夫人不悦打断:“弘毅身子弱,向来是不出门的。”
“胡说。”
于大人瞪了于夫人一眼,这刚收了礼,怎么就能翻脸不认人呢?
“弘毅也该多出去走走,之前不就去过几次姜府吗?”
“想来姜府是会照顾好他的。”
福伯连忙道:“于大人放心,这是自然。”
于夫人深吸口气,看了一眼丈夫,最后挣扎道:“夫君与姜大人并不相熟,只怕弘毅去了拘束。”
于文忠大摇其头。
“我与姜云升二十几年的交情,夫人又与姜夫人关系极好,弘毅定是不会拘束的。”
于夫人:“……”
见鬼的二十几年交情,她怎么不知道?
这二十年来常常痛骂姜云升,难道是假的?
“夫人不用担心,弘毅定然能讨姜夫人喜欢。”
说完,于文忠直接把路堵死,不等于夫人再说什么,直接敲定道:“回去告诉姜云升,就说我答应了,过两日变让我家夫人带着弘毅去看望姜夫人,请他宽心。”
见着福伯颇为兴奋的出去了,于文忠很得意,转头对于夫人到:“姜云升这厮哪哪都压我一头,该叫他瞧瞧,弘毅多么聪慧,让他好好羡慕我有这么个好儿子。”
“哈哈哈哈哈哈。”
于夫人双目无神,应道:“老爷说的是。”
聪慧懂事是真的,好儿子也是真的。
可若是带弘毅多去几次姜家府……
到时候还是不是他们的好儿子就不一定了。
老太太屋里,她听到这个消息时,端茶的手都在哆嗦。。
“不应该啊,姜大人他……怎么可能给忠儿送别情礼呢?”
打探消息的小厮忙道:“老主母,这事千真万确,姜大人的确是送了许多。”
“不仅礼物都是贵重的,还让忠老爷的夫人带弘毅公子常去姜府走动。”
“老主母,您说忠老爷是不是抱上靠山了?”
老太太很不开心。
她一直压着于文忠,就是不想他出头,可还是爬到了三品官。
若是于文忠真的攀附上了姜云升那等权臣,要让她这个嫡母看庶子的脸色生活,她万万不能答应。
“找到靠山又如何?”
老太太突然想到什么,心弦微松。
“姜大人虽权倾朝野,名声却不如何,忠儿向来自诩清直。”
“与他来往……哼,这是自寻死路。”
想明白这事,老太太重新放松下来。
姜云升的对手们对付不了姜云升,难道还对付不了于文忠吗?
于文忠这般讨好亲近姜云升,定然有人寻他晦气,说不定,这趟陕州之行就是仕途终点。
老太太乐道:“行了,垂头丧气做什么,一点小事罢了。”
只是她没料到,于文忠的运气不是一般的好。
次日,姜云升送于文忠别请礼的事便传遍了整个京城。
出乎意料的是,大伙反应平淡,有的甚至还可怜起了于文忠。
“于大人之前如此针对姜云升,却反受了一番别情礼,此事定然有诈!”
“哎,可叹于兄,也不知姜云升设下何等歹毒的手段等着他。
“诸位,我辈清直之臣,岂能涨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
“任他姜云升千般手段,我相信于大人也浑然不惧!”
许多官员都对于文忠很是同情,甚至还有人觉得,姜云升定然是打算在陕州州做掉于文忠。
只有何昌明觉得于大人一生忠直,定然是正气护体,万邪不侵的。
诸般议论之下,等到于文忠出发去陕州那日,许多官员都来送行。
其中大部分都把这当成,此生见于文忠的最后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