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悲喜故事
除他之外,重点班有两人分别考了640分和632分,也超过了燕大和水木的最低分数线。
不过其中一人铁了心想报考沪上的震旦大学。
因为他想去南方发展,震旦的优势比燕大和水木更大。
这就是国家层面只排top8的原因,因为这八所学校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只是在三晋这个地方,对燕大和水木特别推崇,才会把考上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单独统计。
有九人超过610分,达到了top8的分数线。
有二十三人超过590分,达到了985分数线。
有六人超过570分,达到了211分数线。
重点班41个人,全部实现了升档,有人还不止升了一档。
另外冲本班全部达到本科,有四人达到一本,冲专班全部达到专科,有一人达到本科。
两个应届班,升学率也在80以上。
与去年的高端一枝独秀相比,今年可谓是高中低端全面开花,硕果累累。
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收之年。
徐翰林的父母在高考前就来了大治,但为了不打扰儿子,考完后才露面。
当他们得知估分的结果,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抱头哭成一团。
而徐翰林却在一个劲地傻笑。
笑的同时,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张扬在一旁看了,不由想起鲁迅了的一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
这一家的悲喜,别人或许只会觉得滑稽,但谁又能体会他们的真正心情呢。
他笑吟吟地走上去说:
“徐师傅,您当初说过的,咱们工人阶级流血流泪不流汗,这怎么又哭起来了呢?”
徐父连忙擦去脸上的泪水,惭愧地说:
“太高兴了,就忍不住哭了起来,我这是喜极而泣。”
张扬打趣道:“要哭可以,回家偷偷去哭,但在外面可是要维护咱工人老大哥的钢铁形象。”
徐父连连点头:“对,不能让人看扁了咱工人兄弟。”
他随即又说:“张校长,你赢了,那20万我们得退还给你。”
张扬笑道:“不是我赢了,是我们都赢了,那20万是给失败者的安慰,而胜利者是不需要安慰的。”
徐父有些尴尬:“但翰林他妈不久前得了一场病,去医院花了八千块,只剩下十九万出头了,我先把这些还给你,剩下的我们会尽快凑齐的。”
张扬安慰道:“去年我们学校的高考状元陈雪,家庭也很困难,她把得到的四十万奖金成立了一个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家境贫寒但学习用功的学生,翰林也符合这个条件,我给你们申请两万元,把这个缺口补上,另外一万多当作翰林第一年的学费,水木大学的学费可不便宜。”
徐父感动得无以复加,双手握着张扬的手说:
“张校长,您真是个大好人,我们一家都不知道怎么感谢您了。”
张扬微微一笑:“我是一名老师,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希望翰林去了大学继续努力,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徐父拍了一下还在发愣的儿子的脊背,说道:
“翰林,张老师的话听见了没有,去了大学也要继续努力啊,可不能让张老师失望。”
“嗯。”
徐翰林饱含热泪,用力点头。
这样的悲喜故事,在无数个角落同时上演。
他带的这个重点班,绝大部分都是复读生,冲着升档来的,成功了自然是喜极而泣。
但他们也挤占了别人的名额,同时必然会有人伤心落泪。
其中一部分人,失望地去了一个不喜欢的大学,或者干脆就落榜了。
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复读,去挤占下一届学生的名额。
周而复始,如此循环。
但复读并不一定会成功,白白耗费一年,辛苦一年,原地踏地甚至不进反退的,都大有人在。
但来黄崖一中复读的学生,都稳定地提了分,升了至少一档,这让无数学生和家长看到了希望。
还不等高考成绩正式公布,提前收到消息的他们就蜂拥而至,要送孩子来复读。
不仅有本省的,还有外省的。
但此时的张扬,已经带着“素质教育出国考察团”,在前往英国的途中了。
于是,家长们又把黄崖一中的招生处给挤爆了。
招生处副主任林巧忙得疲于奔命,只能先把他们的信息登记下来,并告诉他们,下一学年的招生计划还没有公布。
家长们问,什么时候能公布?
林巧说,张校长出国考察了,得等他回来。
家长们再问,张校长什么时候回来?
林巧说,七月二十五,高考成绩公布那天。
很多家长担心错过了机会,就干脆不走了,住在了黄崖县招待所。
但招待所的容纳能力有限,价格涨了好几倍,但也很快就爆满了。
于是,很多当地人腾出自家的房子,出租给这些家长,也赚了不少钱。
这些家长和孩子每天的吃喝,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地的大小饭馆生意十分火爆。
很多头脑活络的当地人,在街上搭起了临时摊位,不仅卖吃的喝的,还卖当地的土特产,小工艺品。
有人做起了旅游的生意,拉着闲得没事的家长和孩子们去周边旅游。
黄崖一中作为“始作俑者”,自然也不甘落后,卖起了新校区的参观门票,大人50块,孩子30块,有学校老师全程讲解。
在他们绘声绘色的描述下,家长和学生们仿佛看见了学校里热火朝天的学习场景,也仿佛看见了自己的明天,眼睛中全部闪烁着兴奋和激动的神采。
很多家长和学生参观了一遍不够,还来参观第二遍,第三遍,反正闲着也没事,不如多接受一下熏陶。
整个县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都快赶上集会了。
但这些外地人的消费能力,比本地赶集的人强出太多了,都是冲着几万元的学费来的,花点小钱根本就不眨眼。
而且赶集只有三天,他们却要待十几天呢。
当地人赚得盆满钵满,笑得脸上就像龟裂的土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