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何贵妃的优势
何横波已经无限将秦风拔高了,但是他的经历屡屡刷新自己的认知。
这让何横波更加坚定要抱紧秦风大腿要勾引秦风的决心。
至于李子镇只是跟秦风没有任何可能下的第二选择罢了。
何横波陪着李明月唠嗑了一个时辰,才送走了志得意满的长公主。
望着明月长公主哼着小曲离开了钟粹宫,何横波的一颗心也飞出了宫外,飞向了自由。
“李明月啊李明月,别怪我横刀夺爱,来到这个世界,只有我跟秦风是一路人,只有我们才有共同话题…”
何横波突然意识到,自己最大的优势并不是美貌。
而是跟秦风来自同一个时代,灵魂上具有共鸣性。
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异国他乡都能升起共情和乡愁。
何况是隔了两个时空的飘零人?
也只有自己懂得秦风的所有意图和策略,也只有自己能慰藉秦风的思乡愁绪,缓解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这些都是何横波穿越以来的真切感受,她的情绪就是这样。
虽然对穿越充满了新奇和兴奋,还有对于既定事实的无奈,但是每当夜深人静,深深的孤独感,来自不同时空的隔阂
,会让她感受到极致的孤独。
更让她焦虑的是自己被困在王宫,就像笼子里的金丝雀,还要服饰一个比自己父亲还要大的老头子…
每每想到这,何横波都快发疯了。
所以她才千方百计的想离开王宫,想傍上秦风,好脱离这个牢笼。
而何横波也笃定,同为穿越者的秦风肯定会跟自己有一样的情绪和感受。
没有人能长期忍受极致的孤独,潜意识里都会想要回到熟悉的环境和世界。
如果自己这个穿越者没出现的话,秦风或许会将思念和孤独倾注到新的家人身上,用家庭的温暖来包裹这份孤独。
可是当得知自己也是穿越者,跟他来自同一个时空还都是华夏人的时候,何横波敢肯定,秦风绝对会被自己深深吸引!
这便是何横波的自信…
而新穿越者的判断,确实符合秦风的心境,也未以后秦风跟李德明貌合神离甚至爆发矛盾埋下了伏笔。
而李明月自打离开了钟粹宫,就带着一箩筐的书册挨个进入各个后宫嫔妃的宫殿串门,宣讲大乾月刊。
女子传奇和歌颂女子不弱于男的文章很快在后宫掀起轩然大波。
而得知这些文章
都是仙师之徒秦风所撰写,后宫嫔妃们更是争抢阅读,争抢抄写。
而秦风点评赵灵儿和芈月公主的文章末尾,那些抨击关中门阀蛇鼠两端的文章,也让众多妃子们看的心惊肉跳。
毕竟,李德明的后宫嫔妃绝大部分都是世家之女,是世家门阀送入宫中的代言人。
秦风抨击关中世家,好似在抽打她们的脸蛋,让她们为自家愧为老秦人而感到羞愧。
毕竟这些贵女不是世家门阀那些脸皮出奇后的族老们,这些人眼中只有宗族,只有家族利益。
至于大乾是不是覆灭,秦川大地换了主人,对他们而言,无非是换个效忠的对象罢了。
而贵女们嫁给了李德明,自然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也会考虑到李氏王族的利益和立场。
她们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的宗族到了大乾危难之际,真的会勾结赵国…
但是秦风在文章中说的很明白,甚至从东汉末年到西晋时期的世家门阀投注各方势力开始说起,阐述了世家们的利己性。
这让后宫嫔妃们终于意识到,她们身为贵女,实际上不过是家族的一颗棋子罢了。
一旦赵国攻入长安,她们身为李德明的嫔
妃,能有什么好下场?
自家的宗族不可能为了一个女人,而得罪赵国。
而且跟王族走的近的郑氏和何氏,也会被清洗。
郑贵妃和何贵妃的下场恐怕比她们还难看。
所以这些看罢秦风文章的女人,一开始虽然气愤秦风抨击世家门阀,但是仔细想下来,似乎她们自己也是受害者!
为了避免大乾灭亡,李氏被屠戮,这些妃子意识到自己也能出力振兴大乾后,一个个欢欣鼓舞的互相串门。
诉说着以后出宫该做些什么,那红楼又是什么神奇的地方,等等。
白玉芝听到这一消息,火速采取行动,前往各个嫔妃后宫谈话。
而郑贵妃也不甘示弱,挨个宫门的套近乎。
很快,李德明的后宫就分为了两个阵营,以王后白玉芝为首的占据多数,大多是一些边缘家族。
而以郑贵妃为首的更多的是和郑家走的很近的关中世家贵女。
一个数量更多,一个分量更重。
两人都知道李德明对女子出来做工
的重视,知道大王为了振兴大乾,为了打造新城,可以付出任何代价!
谁能在这份宏伟蓝图中做出贡献,谁就能得到大王更多青睐。
而白玉芝和郑贵妃的表现也会影响到储君的人选。
当然了,郑贵妃虽然执行秦风的一揽子计划,但不代表她不想报复秦风。
或者说是拿捏住秦风的把柄,为郑家所用!
而何横波这个大美人就是勾引秦风最好的人选,只要创造秦风跟何横波单独相处的机会,甚至下药之类的。
自己再来个当场捉奸,再威胁秦风…
可以说,郑贵妃想的很美妙,却忽略了秦风的胆量,还有同为穿越者何横波的智慧。
后宫因为秦风的大乾月刊而掀起了风波,这些文章也仅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传遍了长安城。
甚至到了各个世家人手一份的地步,他们看罢秦风的抨击文章恨的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
因为秦风没有指名道姓任何一个世家,只是笼统的说大部分世家会做带路党。
而这大部分世家是谁?
这时候谁站出来回击秦风,甚至站出来辩解,不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麽!
所以,秦风的文章被各国世家话事人和族老们看到后,除了气愤,也就没再掀起波澜。
但是,这些文章却在世家的年轻人还有长安无数士子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