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北境之议
勤政殿。在得知东郡之战爆发之后,陆渊就立刻召集了自己的一干众臣,于此商议。“大家说说吧,赵梁交战,我大楚应该如何应对?”陆渊将北方青州传来的消息,简单的说了之后,看向众人,出声询问。在下方,武将之首周青,文官之首孙思文,各自领着楚国的文武重臣,肃穆听着。此时听到询问,众人互相对视一眼,最终周青站出来道:“回陛下,臣以为赵梁交战,我大楚无须多管,静观其变即可。臣以前长年坐镇北疆,与前周国之襄阳,梁国之江夏,互为邻居。十数年间,虽未与这二者爆发过大战,但偶尔也发生过一些小冲突。此二国与我大楚交手,前期周国之兵实力强劲,在正面交锋之上,往往能胜过我大楚之卒。但到了后期,周人因为繁重战事,精锐士卒被抽调大半,大量老弱被强征入伍,兵员就渐渐开始良莠不齐。同时由于男子都去从军的缘故,周国地方缺少劳动力,因此生产不足,导致军需贵乏,士兵于是难以进行足够训练,自然技艺粗疏。最终,曾经号称霸国前三,强盛无比的周国,因为军队战力的极速下滑,于连绵战争中,为魏国所灭。”周青先讲了一个已经灭亡的周国举例,然后话锋一转,道:“周国因战而致卒弱,后又因卒弱而灭,此为其亡国之因。然梁国这些年来,一直较为安稳。近几年虽与魏国有些争斗,但纵发百万之兵,于梁国而言,也无损皮毛。是以数十年来,我楚国与梁国在边境之上,一直未能取得什么优势。梁国之士卒,也始终为天下骁锐,世之精兵也不过如此了。其兵马未损,士卒未弱,今虽魏、赵、徐三国来攻,梁或许大胜艰难,但卫国护疆,绝无问题。以臣观之,十五年内,此四国之战,绝分不出胜负。”周青侃侃而谈,给出了自己的推论。他知道自己师父,问赵梁交战的用意是什么,这不是在问楚国要不要跟着落井下石,和魏赵徐三国一起围殴梁。而是在问,梁国能不能撑住,楚国要不要帮忙?是的,保住梁国,这是楚国目前的首要战略。原因嘛,自然是北方的青州,不能被分裂,只能由一个势力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赢者通吃,输者一无所有的局面。才能使四国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达到最为激烈化的程度,彻底无法化解。如今九州的局势,其实已经很明朗了。中州之外的诸州十域,随着天地四极的变化,为了生存,本能的就会向着中州迁徙靠近。最终整个九州所有势力汇聚中州,在这里进行龙争虎斗,争夺着最后的生存权。而想要在未来的这场大争之世中,博取一线生机,进而夺取未来中州的霸权。那么现有的各方势力,就只能在灾难彻底降临之前,先在中州上预先占据足够的地盘,积累最为雄厚的势力,以形成对其它势力的绝对优势。毫无疑问,此时的梁国,就处在这么一个绝对优势的地位上。所以为了保证自己的优势,能够继续维持到灾难彻底爆发的时候。这个已经统一了青州,占据了半个中州的势力,自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倾尽一切的,阻拦其他试图来分自己蛋糕的人进场。这也就是梁国正在做的事情。西边在压制魏国,想将对方从中州驱逐出去;北边则重兵屯住大河沿线,阻挡赵徐二国南下。南边则在长江与楚国虚与委蛇,一边戒备,一边合作,走在了钢丝线上。东边倒是与豫州的郑国,同为难兄难弟,不用太过防备对方,可以少牵扯些精力。所以,从以上布置便可看出,梁国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可以说是倾尽全力,费尽心思了。而同样的,还没吃到蛋糕,或者说,觉得自己吃到的蛋糕太少的赵徐魏等国,自然是不甘心自己在这场中州争夺的竞争中,被提前排除出局。为了生存,三国就会努力的向中州挺进,本能的对阻拦自己深入的两国进行进攻。一个想维持自己利益,保住蛋糕;一个想争夺利益,分得蛋糕。赵徐魏梁四国之间,在这个均衡局势没打破之前,就天然的处在敌对之中,因为利益的牵扯,绝无法被调和。所以才有了现在魏梁二国,在河南、南阳一线,屯兵百万,大战数年。赵国百万大军入侵梁国东郡,两边烽火升起。徐国在大河之北,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入场。这里面,全都是利益在作祟。也正是因为利益,才让四国彼此消耗,如已经灭亡的中国一样,慢慢的一点点在流尽自己的血。但这种局面,也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四国之间,也并不是不能和解的。这改变的前提,就是梁国失去现如今绝对的优势,失去自己独霸青州的地位。魏赵徐三国成功入主中州,愿意两国一起,平分这个未来的蛋糕,使四方处于同样的地位。青州有着十六郡,再算上雍州的河南南阳二郡,那么只看附近区域,眼下棋盘上就已经有着半个中州,一共十八个郡的蛋糕了。这十八个郡的蛋糕中,魏国吃了两个,勉强算拿到了一张入场门票。梁国吃了十六个,几乎将所有利益独吞。赵徐二国则是被排除在场外,想要入场一起分蛋糕,但却被既得利益者的梁国,挡在门外的典型。十八个郡的份额,乍一看,此时被四个棋手争夺着,甚至还要算上楚国,那就是五个棋手分,配额堪称稀少,根本就不够的。但事实,真如此吗?就以陆渊前段时间,跟孙思文谈的话题来算,未来的楚国,人口很快就会攀升到一亿以上,届时平均楚国一个郡,便有千万以上的人口。甚至产粮较多的富庶大郡,开发彻底的话,养活两三千万人,也不在话下。而中州作为九州人族开发最久的区域,不仅地方基础设施最好,土地也以平原居多,其中水网纵横,绝对的产粮之地。像这种地盘,别说一个郡养活一千万人了,就是养活两三千万、三四千万人,也没什么难度。以这种理论上的极限开发来算,其实现在五国争夺的中州西部十八郡地盘,哪怕平分的话,平均一国也能分得三四个郡。以一个郡养活两千万人的中位数来算,哪怕仅有三个郡,也足以养活六千万以上的人口,多一点甚至能达到七千万、八千万。而如果是分到四个郡,养活上亿人都有可能。当今九州各片土地的承载能力,其实都很强的。之所以如今各国人口稀少,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连年的战争,各种天灾瘟疫,还有以前生产技术的不发达所导致的。如今九州之地,经过数千年的战争,无数小国经过互相吞并,慢慢形成了如今大国并列的局面。在各州之内,形成了局部一统,大量技术也因为战争的缘故,被发明采用,百姓有了安稳的生活环境,所以人口才开始慢慢爆发起来。不过这种爆发,才只是个苗头,还没超出中州的承载极限。所以蛋糕还是足够的。那么如今各国间的人口数目,又是多少呢?楚国的最新人口,是四千五百万。而梁国,在十几年前的人口数据,就是六千万。如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人口已到了八千万的数字。魏国十几年前的人口数量,是三千多万人。后来吞并了周国,获得了千万人口。又陆续接收了一些北方南迁的蛮人,人口渐渐达到了五千万左右的数量。赵国原先仅有两千多万民众,这十几年来休养生息,同时也接收了一些南迁蛮人,如今人口已达到了三千万。徐国实力最弱,但因为此前底子就有两千万人,自己繁衍再加上收编蛮人,也差不多有着两千五百万的人口。嗯,从以上的人口数据来算,想要安置楚国,有三个中州的郡就可以了。梁国只需要四个郡。魏国同样只需三个郡。赵国和徐国两个郡即可。五国全都加起来,也才只分去了十四个郡,最后还多出了四个郡来,可以供有实力的人,多分一份蛋糕。故而哪怕仅有十八郡,但其实只要五国能达成共识,也是够他们一起来分的。所以最后如果真按这个方案来了,每国都能占据三四个郡的地盘,那么如今各国之间尖锐的矛盾,瞬间就能得到缓解。到了那时。所有人都缩在自己的地盘上,守着三四个郡的地盘,过着自己安生的日子。大家实力都差不多,任何一国想要灭亡其它一国,都不是轻易间能做到的。就算能做到,附近其他国家,也不会坐视不管。形成一种你敢灭国,我就敢一起来围殴你的局面。就如陆渊前世的战国一样。以各国的实力底蕴,彼此相互合纵连横之下,也能彼此制约,维持一个新的均势。最终等某一方的实力,积累到一个足以打破平衡的状态,再来个横扫六国,一统中州。这种局面,看起来似乎挺不错的,照顾到了各方利益。但是,这真的符合楚国的利益吗?真的符合陆渊的心意吗?缩在小小的三四郡之地,和其他各国苦熬时间,等待着局势平衡被打破的那一天。虽然这种苦熬,是绝对有利于他的。毕竟比寿命,没人能胜过自己。到时等个百余年,或者最多数百年。只要将各国的先天熬死了,那么作为剩下仅有先天战力的楚国,自然而然的就能对其它各国进行横扫,轻而易举的取得最终的胜利。可没必要,真的没必要。能早早的就做完的事情,何必多此一举,放到几百年后去做。缩头乌龟又不是什么好行为。先扶持梁国,让这个中州霸主去和其他想要分蛋糕的人死磕,让他们打的头破血流,精疲力尽。最后楚国再以绝对的实力入场,直接来个横扫不好吗?所以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考虑,早在数年前,在周国退场的时候,陆渊和楚国的一干重臣经过商议后,就定下了扶持梁国,消耗魏赵徐等国的主要大计。这也是为什么,陆渊听到赵梁开战,意识到北边三国和梁国,已经正式交手后,立刻召集众臣商议的原因。不是楚国想跟着落井下石,而是担心梁国扛不住三国围殴,会早早的落败退场,不得不跟其他三国平分中州,那样就不符合楚国利益了。“陛下,臣听闻梁国有民八千万,举国开垦的良田,有十二亿亩,而其所养之军,至今不过四百万而已。”这时丞相孙思文,也开口提醒。陆渊闻言,瞬间恍然。确实,以梁国八千万的人口,如今供养四百万军队,也不过是二十人养一人罢了,远还未到极限。如果以当世较为主流,也就是既能保证兵员素质合格,又能保证后方生产的兵民比例,即三户出一兵来算。梁国的真正兵力极限,是五百二十万左右的大军。如今才不过四百万兵马而已,对方还有一百二十万的后备兵员,随时可以募集,并且保障这些兵员的素质战力不会下降。而梁国在南线,与楚国的边境,只是屯驻了八十万兵马。在东边和豫州霸主郑国的边境,也仅屯了四十万兵马。除去这南、东两线外,梁国足可以抽调出四百万大军,用来和魏赵徐三国交战。反倒是魏赵徐那边,此三国总人口相加,虽有一亿之数。理论上能够征募出的合格兵马,大约在七百万左右,足比梁国做了两百万人。可这三国在北境,皆面临着数千万从北域南迁的蛮人,或者其本州北边的敌国之民。为了防御这些敌人,三国哪个不得在自己北边放个百万兵马,同时在国内留下足够的后备兵力,用以应对随时会突发的变故动乱?所以看起来三国联合的实力,要远超过梁国。但扣除他们用以防御本国的兵马后。实际上能抽调出来,用到前线的兵马,其实也就和梁国差不多,两边都是四百万人左右。可梁国是一个势力,魏赵徐是三个势力,仅是一个齐心方面,就是三国联盟的致命弱点了。若从这方面来看,梁国还是占据一定优势的。所以在开战初期,两边阵营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态势,想要分出个胜负来,希望渺茫。甚至就算后面争锋之中,梁国失利,渐渐不敌,也没可能一下落败。当初周国都那般凄惨了,接连被四方围殴,精兵勐将在长久的战事中损失殆尽。最后不还是靠一帮老弱兵马,又撑了个十年。梁国底子比周国还厚,就算五百万精兵损失殆尽,剩下八千万人极限动员,照样可以拉出五百万人来。而且梁国境内,多平原水网,良田极多,产粮丰富,十二亿亩的良田,也养得起这么多大军。不至于像周国后期一样,会陷入饥荒的状态。就算这样还撑不住,以梁楚如今的关系,楚国也可以主动撤离边境兵马,解除梁国的南境压力。让梁国在长江沿线屯驻的八十万兵马,可以抽调出来,调往北边作战。再极端一点,楚国学着当初的梁国,把它当做北边屏障,像梁国扶持周国一样扶持梁国,也不是不可以做的。当然,以上这些,都还只是理论上的方法。实际情况下,事情未必会走到这一步。毕竟,魏赵徐三国,想消耗干净梁国的五百万精锐,五百万弱旅,灭亡这个青州霸主,也没那么容易。说不定这三国还没打败梁国前,它自己就因为北边蛮人的入侵,和南边无尽的战争,被拖的筋疲力尽。自个就先支撑不住,提前灭亡了呢?又或者梁国在损失了五百万精锐后,选择妥协,愿意让出地盘,和三国一起分享中州。然后团结一致,调头对抗楚国,也说不定。世事变迁,因果无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陆渊也不是主宰一切的神,能让事事顺他的心意去发展。但此时,经过周青和孙思文他们的讲解,有一点,却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哪怕面对三国围殴,以梁国的实力,抗个十几年不落败迹,那是丝毫没问题的。只要能确认这点,便就足够了。至于十几年后的事情,时过境迁,沧海桑田,那时局面到底是个什么情况,都不清楚。他们楚国君臣能耐再大,也推算不了这么远。只能说见招拆招,随机应变了。“既如此,那对于魏赵徐三国和梁国之战,我大楚便继续作壁上观,不做插手了。”陆渊心中有了底后,看着众臣,做出如下决断。然后又想了想,再补充一句:“不过对于梁国的粮食贸易,可以加大些力度,多供给些对方粮食,价格也可便宜一点。”说是不直接插手,但按照自己主观意向,做出些偏帮,那也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在粮食上,给梁国一些帮助,以减轻对方的军粮压力,就是如此。
勤政殿。在得知东郡之战爆发之后,陆渊就立刻召集了自己的一干众臣,于此商议。“大家说说吧,赵梁交战,我大楚应该如何应对?”陆渊将北方青州传来的消息,简单的说了之后,看向众人,出声询问。在下方,武将之首周青,文官之首孙思文,各自领着楚国的文武重臣,肃穆听着。此时听到询问,众人互相对视一眼,最终周青站出来道:“回陛下,臣以为赵梁交战,我大楚无须多管,静观其变即可。臣以前长年坐镇北疆,与前周国之襄阳,梁国之江夏,互为邻居。十数年间,虽未与这二者爆发过大战,但偶尔也发生过一些小冲突。此二国与我大楚交手,前期周国之兵实力强劲,在正面交锋之上,往往能胜过我大楚之卒。但到了后期,周人因为繁重战事,精锐士卒被抽调大半,大量老弱被强征入伍,兵员就渐渐开始良莠不齐。同时由于男子都去从军的缘故,周国地方缺少劳动力,因此生产不足,导致军需贵乏,士兵于是难以进行足够训练,自然技艺粗疏。最终,曾经号称霸国前三,强盛无比的周国,因为军队战力的极速下滑,于连绵战争中,为魏国所灭。”周青先讲了一个已经灭亡的周国举例,然后话锋一转,道:“周国因战而致卒弱,后又因卒弱而灭,此为其亡国之因。然梁国这些年来,一直较为安稳。近几年虽与魏国有些争斗,但纵发百万之兵,于梁国而言,也无损皮毛。是以数十年来,我楚国与梁国在边境之上,一直未能取得什么优势。梁国之士卒,也始终为天下骁锐,世之精兵也不过如此了。其兵马未损,士卒未弱,今虽魏、赵、徐三国来攻,梁或许大胜艰难,但卫国护疆,绝无问题。以臣观之,十五年内,此四国之战,绝分不出胜负。”周青侃侃而谈,给出了自己的推论。他知道自己师父,问赵梁交战的用意是什么,这不是在问楚国要不要跟着落井下石,和魏赵徐三国一起围殴梁。而是在问,梁国能不能撑住,楚国要不要帮忙?是的,保住梁国,这是楚国目前的首要战略。原因嘛,自然是北方的青州,不能被分裂,只能由一个势力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赢者通吃,输者一无所有的局面。才能使四国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达到最为激烈化的程度,彻底无法化解。如今九州的局势,其实已经很明朗了。中州之外的诸州十域,随着天地四极的变化,为了生存,本能的就会向着中州迁徙靠近。最终整个九州所有势力汇聚中州,在这里进行龙争虎斗,争夺着最后的生存权。而想要在未来的这场大争之世中,博取一线生机,进而夺取未来中州的霸权。那么现有的各方势力,就只能在灾难彻底降临之前,先在中州上预先占据足够的地盘,积累最为雄厚的势力,以形成对其它势力的绝对优势。毫无疑问,此时的梁国,就处在这么一个绝对优势的地位上。所以为了保证自己的优势,能够继续维持到灾难彻底爆发的时候。这个已经统一了青州,占据了半个中州的势力,自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倾尽一切的,阻拦其他试图来分自己蛋糕的人进场。这也就是梁国正在做的事情。西边在压制魏国,想将对方从中州驱逐出去;北边则重兵屯住大河沿线,阻挡赵徐二国南下。南边则在长江与楚国虚与委蛇,一边戒备,一边合作,走在了钢丝线上。东边倒是与豫州的郑国,同为难兄难弟,不用太过防备对方,可以少牵扯些精力。所以,从以上布置便可看出,梁国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可以说是倾尽全力,费尽心思了。而同样的,还没吃到蛋糕,或者说,觉得自己吃到的蛋糕太少的赵徐魏等国,自然是不甘心自己在这场中州争夺的竞争中,被提前排除出局。为了生存,三国就会努力的向中州挺进,本能的对阻拦自己深入的两国进行进攻。一个想维持自己利益,保住蛋糕;一个想争夺利益,分得蛋糕。赵徐魏梁四国之间,在这个均衡局势没打破之前,就天然的处在敌对之中,因为利益的牵扯,绝无法被调和。所以才有了现在魏梁二国,在河南、南阳一线,屯兵百万,大战数年。赵国百万大军入侵梁国东郡,两边烽火升起。徐国在大河之北,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入场。这里面,全都是利益在作祟。也正是因为利益,才让四国彼此消耗,如已经灭亡的中国一样,慢慢的一点点在流尽自己的血。但这种局面,也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四国之间,也并不是不能和解的。这改变的前提,就是梁国失去现如今绝对的优势,失去自己独霸青州的地位。魏赵徐三国成功入主中州,愿意两国一起,平分这个未来的蛋糕,使四方处于同样的地位。青州有着十六郡,再算上雍州的河南南阳二郡,那么只看附近区域,眼下棋盘上就已经有着半个中州,一共十八个郡的蛋糕了。这十八个郡的蛋糕中,魏国吃了两个,勉强算拿到了一张入场门票。梁国吃了十六个,几乎将所有利益独吞。赵徐二国则是被排除在场外,想要入场一起分蛋糕,但却被既得利益者的梁国,挡在门外的典型。十八个郡的份额,乍一看,此时被四个棋手争夺着,甚至还要算上楚国,那就是五个棋手分,配额堪称稀少,根本就不够的。但事实,真如此吗?就以陆渊前段时间,跟孙思文谈的话题来算,未来的楚国,人口很快就会攀升到一亿以上,届时平均楚国一个郡,便有千万以上的人口。甚至产粮较多的富庶大郡,开发彻底的话,养活两三千万人,也不在话下。而中州作为九州人族开发最久的区域,不仅地方基础设施最好,土地也以平原居多,其中水网纵横,绝对的产粮之地。像这种地盘,别说一个郡养活一千万人了,就是养活两三千万、三四千万人,也没什么难度。以这种理论上的极限开发来算,其实现在五国争夺的中州西部十八郡地盘,哪怕平分的话,平均一国也能分得三四个郡。以一个郡养活两千万人的中位数来算,哪怕仅有三个郡,也足以养活六千万以上的人口,多一点甚至能达到七千万、八千万。而如果是分到四个郡,养活上亿人都有可能。当今九州各片土地的承载能力,其实都很强的。之所以如今各国人口稀少,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连年的战争,各种天灾瘟疫,还有以前生产技术的不发达所导致的。如今九州之地,经过数千年的战争,无数小国经过互相吞并,慢慢形成了如今大国并列的局面。在各州之内,形成了局部一统,大量技术也因为战争的缘故,被发明采用,百姓有了安稳的生活环境,所以人口才开始慢慢爆发起来。不过这种爆发,才只是个苗头,还没超出中州的承载极限。所以蛋糕还是足够的。那么如今各国间的人口数目,又是多少呢?楚国的最新人口,是四千五百万。而梁国,在十几年前的人口数据,就是六千万。如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人口已到了八千万的数字。魏国十几年前的人口数量,是三千多万人。后来吞并了周国,获得了千万人口。又陆续接收了一些北方南迁的蛮人,人口渐渐达到了五千万左右的数量。赵国原先仅有两千多万民众,这十几年来休养生息,同时也接收了一些南迁蛮人,如今人口已达到了三千万。徐国实力最弱,但因为此前底子就有两千万人,自己繁衍再加上收编蛮人,也差不多有着两千五百万的人口。嗯,从以上的人口数据来算,想要安置楚国,有三个中州的郡就可以了。梁国只需要四个郡。魏国同样只需三个郡。赵国和徐国两个郡即可。五国全都加起来,也才只分去了十四个郡,最后还多出了四个郡来,可以供有实力的人,多分一份蛋糕。故而哪怕仅有十八郡,但其实只要五国能达成共识,也是够他们一起来分的。所以最后如果真按这个方案来了,每国都能占据三四个郡的地盘,那么如今各国之间尖锐的矛盾,瞬间就能得到缓解。到了那时。所有人都缩在自己的地盘上,守着三四个郡的地盘,过着自己安生的日子。大家实力都差不多,任何一国想要灭亡其它一国,都不是轻易间能做到的。就算能做到,附近其他国家,也不会坐视不管。形成一种你敢灭国,我就敢一起来围殴你的局面。就如陆渊前世的战国一样。以各国的实力底蕴,彼此相互合纵连横之下,也能彼此制约,维持一个新的均势。最终等某一方的实力,积累到一个足以打破平衡的状态,再来个横扫六国,一统中州。这种局面,看起来似乎挺不错的,照顾到了各方利益。但是,这真的符合楚国的利益吗?真的符合陆渊的心意吗?缩在小小的三四郡之地,和其他各国苦熬时间,等待着局势平衡被打破的那一天。虽然这种苦熬,是绝对有利于他的。毕竟比寿命,没人能胜过自己。到时等个百余年,或者最多数百年。只要将各国的先天熬死了,那么作为剩下仅有先天战力的楚国,自然而然的就能对其它各国进行横扫,轻而易举的取得最终的胜利。可没必要,真的没必要。能早早的就做完的事情,何必多此一举,放到几百年后去做。缩头乌龟又不是什么好行为。先扶持梁国,让这个中州霸主去和其他想要分蛋糕的人死磕,让他们打的头破血流,精疲力尽。最后楚国再以绝对的实力入场,直接来个横扫不好吗?所以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考虑,早在数年前,在周国退场的时候,陆渊和楚国的一干重臣经过商议后,就定下了扶持梁国,消耗魏赵徐等国的主要大计。这也是为什么,陆渊听到赵梁开战,意识到北边三国和梁国,已经正式交手后,立刻召集众臣商议的原因。不是楚国想跟着落井下石,而是担心梁国扛不住三国围殴,会早早的落败退场,不得不跟其他三国平分中州,那样就不符合楚国利益了。“陛下,臣听闻梁国有民八千万,举国开垦的良田,有十二亿亩,而其所养之军,至今不过四百万而已。”这时丞相孙思文,也开口提醒。陆渊闻言,瞬间恍然。确实,以梁国八千万的人口,如今供养四百万军队,也不过是二十人养一人罢了,远还未到极限。如果以当世较为主流,也就是既能保证兵员素质合格,又能保证后方生产的兵民比例,即三户出一兵来算。梁国的真正兵力极限,是五百二十万左右的大军。如今才不过四百万兵马而已,对方还有一百二十万的后备兵员,随时可以募集,并且保障这些兵员的素质战力不会下降。而梁国在南线,与楚国的边境,只是屯驻了八十万兵马。在东边和豫州霸主郑国的边境,也仅屯了四十万兵马。除去这南、东两线外,梁国足可以抽调出四百万大军,用来和魏赵徐三国交战。反倒是魏赵徐那边,此三国总人口相加,虽有一亿之数。理论上能够征募出的合格兵马,大约在七百万左右,足比梁国做了两百万人。可这三国在北境,皆面临着数千万从北域南迁的蛮人,或者其本州北边的敌国之民。为了防御这些敌人,三国哪个不得在自己北边放个百万兵马,同时在国内留下足够的后备兵力,用以应对随时会突发的变故动乱?所以看起来三国联合的实力,要远超过梁国。但扣除他们用以防御本国的兵马后。实际上能抽调出来,用到前线的兵马,其实也就和梁国差不多,两边都是四百万人左右。可梁国是一个势力,魏赵徐是三个势力,仅是一个齐心方面,就是三国联盟的致命弱点了。若从这方面来看,梁国还是占据一定优势的。所以在开战初期,两边阵营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态势,想要分出个胜负来,希望渺茫。甚至就算后面争锋之中,梁国失利,渐渐不敌,也没可能一下落败。当初周国都那般凄惨了,接连被四方围殴,精兵勐将在长久的战事中损失殆尽。最后不还是靠一帮老弱兵马,又撑了个十年。梁国底子比周国还厚,就算五百万精兵损失殆尽,剩下八千万人极限动员,照样可以拉出五百万人来。而且梁国境内,多平原水网,良田极多,产粮丰富,十二亿亩的良田,也养得起这么多大军。不至于像周国后期一样,会陷入饥荒的状态。就算这样还撑不住,以梁楚如今的关系,楚国也可以主动撤离边境兵马,解除梁国的南境压力。让梁国在长江沿线屯驻的八十万兵马,可以抽调出来,调往北边作战。再极端一点,楚国学着当初的梁国,把它当做北边屏障,像梁国扶持周国一样扶持梁国,也不是不可以做的。当然,以上这些,都还只是理论上的方法。实际情况下,事情未必会走到这一步。毕竟,魏赵徐三国,想消耗干净梁国的五百万精锐,五百万弱旅,灭亡这个青州霸主,也没那么容易。说不定这三国还没打败梁国前,它自己就因为北边蛮人的入侵,和南边无尽的战争,被拖的筋疲力尽。自个就先支撑不住,提前灭亡了呢?又或者梁国在损失了五百万精锐后,选择妥协,愿意让出地盘,和三国一起分享中州。然后团结一致,调头对抗楚国,也说不定。世事变迁,因果无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陆渊也不是主宰一切的神,能让事事顺他的心意去发展。但此时,经过周青和孙思文他们的讲解,有一点,却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哪怕面对三国围殴,以梁国的实力,抗个十几年不落败迹,那是丝毫没问题的。只要能确认这点,便就足够了。至于十几年后的事情,时过境迁,沧海桑田,那时局面到底是个什么情况,都不清楚。他们楚国君臣能耐再大,也推算不了这么远。只能说见招拆招,随机应变了。“既如此,那对于魏赵徐三国和梁国之战,我大楚便继续作壁上观,不做插手了。”陆渊心中有了底后,看着众臣,做出如下决断。然后又想了想,再补充一句:“不过对于梁国的粮食贸易,可以加大些力度,多供给些对方粮食,价格也可便宜一点。”说是不直接插手,但按照自己主观意向,做出些偏帮,那也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在粮食上,给梁国一些帮助,以减轻对方的军粮压力,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