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玄幻小说 > 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 第309章开源节流

第309章开源节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时渐入冬,年节将至。

    随着天气愈发寒冷,江南的大地上也渐渐铺上了一层冰雪。

    厚厚的积雪冻结了万物,也将楚国各地忙碌了一年的百姓,从繁忙中解放出来,得享了片刻安宁。

    不过下面的百姓空闲了下来,但朝廷官府里的官吏们,反倒变得忙碌起来。

    一年终末,按照惯例,年底时候,朝廷便要对今年所有政务进行一次总结,统计一年收支,各项成果得失,再根据官员政绩,对其进行考评奖惩……

    凡此种种,简直不胜枚举。

    以上还只是中枢朝廷方面的,同时在地方郡级、府级以上官府,还需派出上计官吏,前来京师向大王朝贡,同时汇报地方工作成果。

    如此到了年末,大批地方官府的上计官吏,就蜂拥进了巴陵城。让朝廷更忙碌的同时,也让巴陵增添了几分繁华。

    在这背景之下,哪怕陆渊已经成了放手政务,垂拱而至的君主,也不能完全不管,不得不跟着忙了起来。

    好在他的主要工作,也不是去做那些统计考评的事情,而只是抽出空来,翻看一下奏折,听一听崔长青等大臣的汇报,同时对一些国政大事进行统筹指引。

    在大量琐碎事情被崔长青等人处理过后,他的工作倒也不算太繁忙。

    每天只需抽出一两个时辰来,也就足够了。

    不过随着年末的各项统计考评渐渐处理完毕,对于来年的工作事项,以及未来长期的战略规划,这些重要之事,陆渊就必须亲自掌管把舵,不可能完全放手于下了。

    因此等到冬至大朝,接受了地方官府及朝廷百官朝见之后,陆渊便召集了崔长青等大臣,商讨起了明年、以及之后数年的战略规划。

    太极殿,侧室内。

    崔长青与几个六部主官齐聚一堂,旁边陆渊坐着,正对着几个大臣吩咐道。

    “自神武四年,孤征讨西南夷,设置黔中郡以来,至今已有两年。

    当初黔中郡设立的时候,孤就定下了移民实边,开发西南的策略。

    然两年以来,哪怕不断迁徙流民,再从国内招募无地少地之民,流放罪犯,置军屯驻,种种手段政策齐施,至今也不过向黔中移民四十余万。

    在黔中之地,夷人依旧占据了大多数。

    这不行。”

    陆渊看着众大臣,语气严肃说道:“西南之地,我大楚有昆海、赤黎、剑川三藩属国,此皆我楚国屏障,也是控制西南的爪牙。

    而黔中郡,这是我大楚控制这三只伸出去的爪牙的工具。

    想要慑服这些方国,并且继续经营西南,黔中郡的实力就要继续开发。

    这里需要更多人口,开垦出更多良田,出产更多的粮食,才能作为后勤基地,源源不断的为经营西南提供助力。

    明年,乃至后年、大后年,我大楚应该都不会再动兵,正是难得的修养之机。

    因此朝廷这边,我要你们在明后三年内,继续向黔中郡迁徙最少十五万人。

    如此,黔中郡有着六十万以上的楚人,才能勉强同化当地的夷人,并且将此郡初步开发出来,成为西南重地。

    还有西川方面。

    西川郡原西川、汉中二国七府,地域广大,人烟稀少。有些府县,一府竟不过数万人,一线不过数千人,还不如我洞庭一县一乡之地人多。

    户口如此贵乏,如何能治理开发西川?

    西川平原,肥沃之壤也,毫不逊色于洞庭、江汉平原,相当于天府之国之称。

    原先西川郡靠着这片平原,能养活三四百万人。

    可如今西川新拓七府,加起来也才六十万了。哪怕算上我楚国原有三府,户口也只有一百五十万左右,仅有西川郡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

    所以为了将西川平原开发出来,使这里继江汉、洞庭平原后,成为我大楚又一个钱粮产地,就必须向西川移民,尤其是像位于西川平原上的府县移民。

    西川郡的渝中、临江、巫山三府,人烟拥挤,这些年已有大量少地无地之民,生计艰难。

    襄阳、洞庭二郡,亦不少此类之民。

    朝廷这边配合地方官府做好统计,从这三府二郡之内,最少征发招募五十万民众,将其迁移到西川郡的新拓七府,用以开发西川。

    此项移民,同样以三年时间为限,限期完成。

    如此,向西川、黔中二郡移民,这就是未来三年,我大楚的第一项重要国策。

    诸位明白了吗?”

    视线扫过崔长青几人,陆渊问道。

    或者连连点头,随声附和:“臣明白。”

    移民的事情,朝廷这边一直在做,这早早的就是国策了。

    现在陆渊将其提出来,不过是重申一遍,在朝廷方面,将其正式定为国策而已。

    崔长青等人明白其中重要,自不会有什么意义。

    “嗯。”

    见众臣都点头同意,陆渊点了点头,没在这方面多说什么,而是继续说道:“如今楚国地方郡府县兵,和中央禁军,以及水师三部,都在连连扩军。截止如今,全国兵马总数已有三十八万两千人。

    这诸多兵马,一年单是军费开支,就需两千七百余万两银子。

    若是遇到战事,更是能直逼三千万两银子。

    同时地方官府、中枢朝廷的各项基本开支,一年也需约五百万两银子。

    还有正在进行的移民工程,每年也需一百万到两百万两银子。

    而朝廷如今财政收入,算上南海国每年三百万两银子的贡赋,一年也不过两千万三百两银子。

    如此一算,每年下来,便有一千万两银子左右的赤字。

    虽然孤征讨西南,从诸多夷人手中。缴获了五千余万两银子的钱财。前段时间,黄玄真人收掠剑川,也得了两千余万两银子的浮财。

    挡着七千万两银子,最多也只能撑个七年。

    七年之后,等这些积财用光,朝廷就要面临无钱可用的窘境。

    所以如何在这七年之内,尽可能的开源节流,使收支得到平衡,便是如今首要之务。

    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现在都说一说吧。”

    说到这里,陆渊也有些头痛。

    自从他起兵以来,钱粮问题,就一直是困扰自己的最大难关。

    甚至在早期时候,为了能获得军费,还不惜坑骗了丹鼎道,为自己结下了一个大敌。

    而后随着长沙国向楚国过渡,好不容易在近两年勉强达到了收支平衡,财政总算不用那么入不敷出了。

    但如今随着西川、黔中两郡的开拓,以及楚国如今大规模的扩军,原本刚刚达到平衡线的财政收入,又瞬间被打破,继续朝着每年赤字发展。

    并且赤字规模,似乎有着越来越大的趋势。

    对此情况,陆渊自然忧心忡忡。

    因此,在今天这场关于今后三年的战略规划会议上,便把此事拿出来,作为重点议题。

    为的就是希望集思广益,借助众人的智慧,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难关。

    “禀大王,关于此事,我等三省六部主官,早就有所商议,已经为此制定了数项解决之法了。”

    面对陆渊的忧虑,听到询问之后,崔长青作为左相,自然当仁不让的站了出来,向陆渊行了一礼,然后说道:“解决财政赤字,无非开源节流两法罢了。

    节流方面,如今军队方面,不断增兵,打造军械,修建战船,此关乎国防根本,根本省不得。

    朝廷官府方面,为了稳定新拓之地,也在不断选拔新官员,用于治理地方,此处也省不得。

    倒是移民之事,如今每年向黔中、西川二郡移民,每年耗费钱粮近两百万两银子,所费颇多。

    但也同样如此,如大王先前所言,在三年内,向西川、黔中二郡,迁徙民众共计六十五万人。

    等这些人迁徙完毕,那么每年两百万两银子的开支,自然可以节省下来。

    这便减去了两百万两银子的赤字。

    此是节流方面。

    剩下便是开源。

    按大王制定的第一项国策,先后向西川、黔中二郡迁徙民众,等这数十万民众抵达两郡之后,此二郡自然也能开发出来。

    届时两郡三百万民众,治理个几年,就可提供每年一千万两银子的税收。

    只是此项,就足以抹平赤字。”

    崔长青说到此处,显然颇为自信。

    当初楚国只有三郡一十七府,五百七十万民众的时候,一年税入便可达到两千万。

    如今楚国变成了四郡三十四府,八百余万民众,地盘翻了一倍,人口增长了将近二分之一。

    这么大的盘子,只要全都开发出来,将年入税收提高一千万两银子,简直绰绰有余。

    甚至只要西川、黔中二郡开发的好的话,每年增加的税收都不止一千万两银子,往上再提个二三百万两银子,这都不是问题。

    以楚国如今开国之初,所锻炼出来的精干官僚队伍,还有朝中群臣的贤能,君主的英明。

    崔长青有这个自信,在五六年内,就将这两郡,开发到他所说的这种程度。

    陆渊听了他的话,也不由动容:“若真能如此,那时候我大楚向外用兵,便不缺钱粮了。”

    崔长青笑了笑,然后继续道:“还不仅如此。开源之法,除了发展治理黔中、西川二郡之外,还有其它数种。

    黔中郡多山,山中多矿藏。

    臣翻阅典籍,扬州历朝史书中,都有提及西南诸夷,盛产金、银、铜等矿的记载。

    大王设置黔中郡后,臣也派出过官员工匠,前往黔中郡勘验寻找。

    一番探查,果然大有所获。

    光是黔中郡内,原先夷人诸国所开之矿,便有金矿一、银矿三、铜矿七,每年生产的金银铜,合起来价值不下二百万两银子。

    且夷人开矿技术落后,这十一座金银铜矿,若是用上我大楚更先进的开矿技术,产量最少还能翻上一倍,达到年产四百万两银子。

    除此之外,黔中郡内,应该还有其它尚未探明的矿产,仔细搜寻一二,应该还能有不少收获。

    而只要发现一座,那么足可为我大楚,每年增添数十万两银子的收入。

    以臣预计,只要对现有矿场进行技术革新,同时开发出新的矿脉,那么大楚今后,在那些矿脉枯竭之前,每年至少能增添五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如果后续发现的矿产变多,那这份年收还将更高,即便达到一千万两银子,也并非不可能。

    唯一所虑的,便是开矿需要大量人手,而且死伤不少,原先夷人每年开矿,一年因此而死的人便不下千数。

    我大楚哪怕技术革新,但死伤也不会小,一年数百、甚至上千的死伤,是避免不了的。

    这样的话,对于本就人口稀缺的黔中郡来说,便成了一个难题。”

    说到这里,崔长青也皱起了眉头。

    黔中郡本就人少,如今哪怕经过不断移民,甚至算上刚刚开拓的会川、建昌二府的夷人,加起来也才刚刚百万出头的人口。

    这么点人,光是开发黔中郡,楚国都嫌不够。

    要是再去开矿,不仅要占去最少数万的矿工,使开发地方的人力减少。

    而且每年都要死个一千人,这损失绝对不能算少了。

    以大楚的国力,也难免为此感到肉痛。

    不过陆渊在听了崔长青这个顾虑之后,却是笑了起来,摆了摆手道:“矿工的事情,你们不用忧虑,孤自有办法。

    今年开春时,孤渡泸水而战,攻占会川夷国。

    单是此战,便击破了五万夷军,俘获了三万多战俘。

    此后陆续平定会川,压服大长和国,亦俘获了一万余人。

    这前后加起来,就有五万战俘。

    而黄玄真人督军攻打剑川,除了掳掠了三十夷人妇孺回国外,同样还俘获了近七万夷人战俘。

    如此前后相加,黔中那边,夷人俘虏便不下十二万。

    这些可都是男丁,俱是上佳的劳动力。

    原先没有用处,孤便让他们在黔中各地修路,几月下来,也算颇有成就,贯通了各府之间的主干道。

    既然黔中郡有开矿需求,那孤可调拨五万出来,把这些人直接送进矿山即可。

    剩下的便留着继续修路。

    如今黔中郡各府之间,主道虽通,但地方各县各镇,道路依旧残破不堪,急需休整。

    等他们修完路,随时也可拉去矿山。

    还有西川郡那边,也有六万多的俘虏,同样也在修路、修城。

    这些也是可用人力。

    有这些人在,别说矿山每年死一千人了,就是死一万人,也不在话下。”

    先前西南、西川二战,陆渊都取得了大胜,前后俘获的夷人士兵,加起来超过十八万。

    以他在黔中地区实施的政策,本就是打算给当地夷人减丁,自然不可能将这些战俘释放回去。

    而直接杀了,又太过浪费。

    毕竟怎么说也是一个成年,或者将近成年的男丁,对如今这种年代来说,可都是宝贵的劳动力。

    因此思来想去之下,他便直接当做免费苦力,到处修建工程了。

    其中修建道路,只是其中一项。

    后面他打算用这些俘虏去修建水利,去修建城墙,去屯田种粮……

    如今黔中、西川二郡,都是百废待兴。尤其是黔中郡,更是一片荒土。

    想要将这二郡开发出来,所需耗费的人力,根本难以计数。

    其中一些艰难处,更是得用人命去填。

    既然都是要死人,那与其死能够成为基本盘的楚人,还不如干脆将这些战俘废物利用。

    用他们的辛劳血水,来铸就黔中、西川的繁荣昌盛。

    崔长青既然要开矿,那正好将多余的一部分战俘调拨出来,用他们来为楚国开源,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

    这也算有所价值了,不是浪费粮食。

    “若能如此,那黔中矿事,便无忧了。”

    崔长青听到陆渊的话,不由大喜,心中算是松下一口气。

    而此项议题解决,他又说起了下一个开源之法。

    “除了正常的税赋、以及开矿之外,在藩国贡赋之上,我大楚也可获得不少收益。

    赤黎、昆海、剑川三国,都为我大楚藩国,为我臣子。

    我楚国之内,地方郡、府、县,都要收税上缴朝廷。

    南海外藩,都还没臣服楚国,亦每年需缴纳三百万两银子、两百万石粮食的贡赋。

    而西南三国,既已臣服,那自然要按例贡赋。

    以臣之见,大王可设下定制,西南三国,按其现有府县人口,以一府缴纳十万到三十万不等的供银,让他们每年进献,以资国用。

    如此,西南三国十五府之地,每年单是贡赋,便能收取二三百万两银子。以后等他们发展起来,甚至达到四五百万两银子,也不在话下。

    这也是一大收入。

    以上开源节流之法,便是臣等集思广益之后,所得方略。

    依以上国策执行,三年之后,便可节流二百万两银子开支,开源一千万两银子收入以上,前后便可抹平账目一千两百万两银子。

    也就是说,到了神武九年,楚国年收,便能达到四百万两银子的结余。

    而到了六年之后,也就是神武十二年,楚国开源,预计更是可达两千万两银子,达到年收一千二百万两银子的结余。

    有此财收,别说如今三十八万两千的兵马了。

    即便再征二十万战兵,大楚财政也能支撑。

    而若真能拥兵六十万,那我大楚军力,便可真正媲美周、梁、宁等大国,成为真正的霸主之国。

    届时挥军东向,沿江而下,攻灭宁国,一统扬州,也指日可待。”

    崔长青面色带着些红晕,语气极为兴奋的说着。

    虽然六年之后,他早已不在人世。

    但只要一想到这等伟业,是在自己手中慢慢实现。心中抱负,也将随之完成。

    那股子激动,就遏制不住。

    便连陆渊,在听到六年之后,楚国竟能年结余一千二百万两银子后,也是心神震动。

    因为这代表着,等楚国潜力完全开发出来后,一年年收便可达到四千二百万两银子。

    这等收入,已经完全不下于据拥江东五郡三十八府的宁国了。

    因为根据皇城外司的探报,从金陵那些公卿透露出的口风来看,如今宁国一年收入,也不过五千二百余两银子。

    比起崔长青此时所描绘的,六年后楚国一年四千二百万两银子,也就差了一千万两银子而已了。

    这个差距并不大。

    如何不让他感到振奋?

    ‘而且六年之后,孙兄必然先天,我的第二句黄巾力士分身,也能炼制出来。到时楚国就能多出两尊先天战力,再加上六十万兵马。

    届时或许真能如崔长青所言,直接挥师东向,攻略宁国,一统扬州。’

    陆渊心中这般想着,随后见崔长青,还有其他重臣那期望未来,与有荣焉的模样,也忍不住哈哈大笑。

    “崔卿说的不错,有此国力,何愁宁国,不灭扬州不统!”

    豪迈之言,顿时在室内回荡。

    旁边众臣受此感染,也纷纷道:“大王如此圣明,定可攻灭宁国,一统天下。臣等为大楚贺!为大王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