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遇蚁
上回说到众回至勐伦,众悽悽惨扎下营寨,埋锅做饭。
众人饭后未多长时间,便有军令传来,让众将齐集中军帐商议军务。
单说孙宁父子和承宗刚吃毕晚饭,未休片刻,就有卒来报,说富察将军半时辰后在中军帐召集众将官商议军务。
孙寿看那小军离去了,便言道:“这富察大将军,定是损失惨重,应该是想要退兵了。”
承宗道:“我看,非也,应是进兵,搜集粮草,然后把敌人打怕了,打服了,才会退兵”。
两人各抒己见,争论不已,孙宁见两人面红耳赤,便言道:“等会,去到那中军帐。切不可多言,一切待明日再作理会,”两人闻得孙宁言语,便不再争执。
半时辰后,中军帐。
富察和各将校议论纷纷,半天亦无结果,最后那富察将军只得命各自回营帐休整,而他自己暗地里派出斥候五十自去打探消息,他只想再立一军功,好回去炫耀一番。
且不说他心中那小九九。
但说那五十斥候去不两三天,便又归来,但仅有两斥候狼狈不堪回来,言道:“其他斥候皆亦死亡殆尽,他们是侥幸逃回”。
听那两斥候细讲,才知道他们一行五十人一出大寨,便奔那勐养而去。
众斥候不过半天,便至那大寨,发觉地上有大队人马经过的蹄印,因水流退去不久,地皮还很是湿软,蹄印明显是大队军马践踏的痕迹,便四散隐伏起来。
顺蹄印慢慢搜寻。
不过片刻,竟探到有敌方探马二三十小军,正在大寨深处一偏僻小屋正歇息。
自有领头者派那身手灵敏之人打探,不一刻,哨探来报,对方根本就不是探马,而是三十游骑兵,似有什么任务而来。
众斥候闻得,心中大喜,在这战场,双方斥候犬牙交错,战机稍纵即逝。便组织了一下人马,定了计谋,想要打个埋伏,把这三十游骑兵一并吃下。
众位,可能会认为斥候也好,探马也罢,不过就是一侦察兵,怎能和重力部队游骑兵硬碰硬呢,在下给你说道说道,
因为战前而派出的斥候,过的就是刀头舔血的生活,有的甚至还会扮演成周围的平民来掩藏身份。某些斥候潜入城中,攻城时举火为乱、内开城门的事儿也多半离不开这些斥候。
甚至部队都没准备动,一些斥候就得千里迢迢的打探情况。他们属于战争中“间”的成分,有极大的谍报性质。像明朝夜不收,就负责长期从事着对蒙古人的监视行为。
外围斥候更像军队的耳目,他们紧随大军行动,施行战场隔离,掩护大军运动。
古代战场的直接侦察手段几乎全靠这些外围斥候。他们需要撒开在荒野中与敌人的斥候对决,自己打探到情报的同时还要阻止别人得到情报。
大军往往还没有正式开打,斥候们就得血战无数场。这些被抓到的探子,几乎没有任何的好下场。
至于负责警戒的斥候,他们一般不会走出的很远,只作为撒布出去的暗哨使用,但这项工作也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古代黑灯瞎火,夜晚危险重重,往往部队或城池没事,这些警戒哨探却发生了问题。
话不多说,这帮斥候领头的人,因立功心切,便组织了人马,打个出其不意。决定把敌方吃定。
谁料两方刚一接触,发觉对方并非一般游骑兵,而是重装游骑兵,人马皆重盔厚甲,人家是故意为之,只想探查虚实,可开弓那有回头箭,如不开打,失了先招,游骑兵一旦过了伏击点,到处断壁残垣,从正面还未能看到藏身处,从其他方向。随便一看,就能看到众斥候隐藏之处,那就得不偿失了。
只见得那标游骑兵出得小屋,立戴好披挂,驰马而出,众斥候借断壁残垣掩护,有隐于墙上的,有隐于拐角处的,见那游骑兵出,众发一声喊,有射箭的,丢飞刀的,打飞蝗石的,不一而足。
那标游骑兵受众斥候埋伏,并未受到重创,因为全身重甲,并未伤及性命,见有人埋伏,立马组织反杀。
这一接触,虽奋勇拼杀,却象鸡蛋碰石头,片刻,本部斥候非死即伤,立死伤二十人。
见伏击不成,伤亡惨重,再逗留下去必死亡殆尽,那斥候领头之人一声口哨,众人齐集拼杀撤退。
侥幸逃命的三十人被这标骑兵撞散,四处追杀,众斥候无奈狼狈逃入一灌木林,这其中还包含重伤员五人,那标重骑兵见之,下马追击,众斥候只得边战边退,见傍有一更茂的密林,从外看,密林中暗无天日,黑幽幽的,下面杂草丛生,蚊虫聚集,众亦领教过蚊虫的厉害,但众人为了求生,只得贸然闯入。
那重骑兵见众斥候进入了这暗无天日的密林,竟然亦不再追杀,只在原地不断咒骂而已。
单说这帮斥候进入密林,见那标游骑兵并未离去,只得在密林中认准方向,向后撤退,想迂回大路。
谁也不妨,他们这一进密林,就犹如进入那鬼门关一般,一只脚已踏进了鬼门关半步了。
众人马刚进这片原始森林,森林中皆是那高大的阔叶林,树冠遮天蔽日,下面藤蔓盘根错节附木而上,林中无一丝阳光,阴暗无比,众人摸索着披荆斩棘前行。
行不半时,上面已有阳光落下,林中光明一片,阳光斑驳陆离。各种千姿百态的古木奇树映入眼帘,令众 目不暇接。
高耸入云的榕树,有的树干、树枝上发出的气生根从 半空扎到地里,渐渐变粗,成为支撑树冠的支柱根,形成了独木成林 的奇特景观。
有的根枝缠绕在其它的树上,越长越粗,越长越宽,最 后连接起来,把附着的树绞死,形成了独特的绞杀榕。
缅甸的森林为湿热林,众斥候走进湿热带原始森林,再想走出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特定的气候,会让林子里潜伏着各种奇异而危险的动物,据当地人讲没有野外生存经验的人倘若走进原始丛林,很难活过三个小时。这里尽管有着原始的美丽风景,看似是生物天堂,实则是人类禁地。
主要是丛林深处有很多致命的物种,多数人一辈子也没见过如此残暴的手段。比如蚊子:
原始森林的蚊子令人毛骨悚然。
大家可能感受过,在不同地区的蚊子咬的狠毒程度并不一样。原始森林中的蚊子你们可能没感受过,不过建议大家永远不要去感受。体质差的被几只蚊虫叮咬后,大概率就要住院了,在古代,那就命丧黄泉了。
加之热带雨林的气候湿润,那里简直就是蚊子的天堂,所以它们的体型要比一般的蚊子大得多。在这里仅仅蚊子的种类能达到三百多种,最恐怖的是他们绝大部分都携带着致命的病毒,甚至会在吸食血液后在破口处留下自己的唾液,这些唾液有没有致命病毒是未知的。
一旦被咬,轻的奇痒无比起脓包,重的可能因此感染疟疾而丧失生命。这标人马中那受重伤的几名小军就因被蚊虫多次叮咬而命丧黄泉。
另外一个是吸血蝙蝠
光听到这个名字,害怕蝙蝠的人后脑壳可能就会感觉一阵阵寒意,这种吸血蝙蝠自身不仅携带多种病毒,而且会神不知鬼不觉的袭击你,然后贪婪的吸你的血,就和蚊子一样来的时候感觉不到任何感觉,在吃饱喝足后就会拍拍屁股走人。
并且这种蝙蝠的唾液中会有一种抗凝血剂,一旦被它咬伤的猎物就会血流不止。它们在吸食血液之后一般都会找同伴将你的血液再分享给其他蝙蝠,所以你永远不知道疾病会在什么时候找上门。而且,这种蝙蝠咬伤人之后,人很容易感染狂犬病毒。
另外一个是子弹蚁。
这种蚂蚁可不是普通的蚂蚁,它可以说是蚂蚁家族毒性最强的,被它咬上一口就相当于被人打了一枪,能让人的整个胳膊在数个小时内动弹不得。
还有一个是流浪蜘蛛。
流浪蜘蛛是世界上毒性最可怕的蜘蛛之一,毒性大约能毒死一只老鼠。它的毒素中有很强大的神经毒素,一旦毒素进入人体会沿着血液迅速地侵入神经系统,造成心脏和呼吸系统的瘫痪,甚至能破坏脑部的血清。一旦被咬必须立马住院治疗,不及时救治就会导致死亡,最快救治也需要一个星期才能恢复。
另外森林中还有大量传播疾病的昆虫, 植物上总是爬满了咬人的蚂蚁。仅蚂蚁,蚂蚁种类有:红火蚁、宽节箭蚁、大齿猛蚁、行军蚁、收获蚁、织叶蚁、子弹蚁、猛蚁等等。任何一种蚂蚁成群结队而来,不死亦定会被扒一层皮,
地面潮湿的树叶层下经常是又滑又 软的泥浆和腐烂的木头。这有时就会产生让人望而却步的瘴气。
一团团的藤蔓和乱七八糟匍匐的植物使行走 变得更加困难,阴沉的惨淡阳光笼罩着这片奇异的森林。
有时,森林静谧得如同一切都沉睡在死亡的恐惧中。
话不多说,事无巨细。
单说这三十斥候在森林里奔波半天,却发觉迷了路,因为竟象鬼打墙一般,怎么走都未走出林子。
众疲劳之下,皆纷纷坐地休息,可未休息片刻,就见一人惊恐大叫,众循声看去,却见他全身被红火蚂蚁爬满全身,只见他痛苦大叫,众人近前忙七手八脚拍打,却发觉拍打无效,反倒应起众蚁报复性进攻。
不片刻,那蚁犹如千军万马,密密麻麻,铺天盖地而来,树上,草丛中,大地上皆是密密麻麻的蚂蚁。地上犹如染了金黄色一般,又似大地着了火一般,犹如那黄金洪流,直涌而来。
那全身爬满蚂蚁的人已经倒在地下,不见嘶喊声。未片刻,众蚂蚁一过,骇然只留下了一具白骨。
众斥候大骇。
那蚂蚁每咬一下,其疼痛感如受子弹打中一般,受撕裂痛感,众斥候耐着痛。
众边拍打边跑,不过片刻,那跑在后面的四斥候,本又受伤,在跑的时候,被枯枝绊了,一不小心跌倒,顷刻之间,皆纷纷被蚂蚁群淹没,俄尔,便是累累白骨。
众见此情况,哪还敢回望。慌不择路放飞而逃。
众斥候飞逃半天。
却仍没逃出丛林,反而向丛林深出而去。
不半时辰,无蚁群跟来,众斥候才纷纷歇下脚步,因为已无路可走了,眼前荊刺密布,灌木杂枝丝麻密封,上面的阳光皆被巨大落叶木树冠遮挡,森林中几乎已暗无天日。
那领头的斥候一点人马,那受伤的五人已是掉队了,想来应是凶多吉少了。
静下心来,众人观看四周,忽觉方向应是错了,因初进林子时,林木稀松,本想顺稀松地帶一路后撤,就可撤至大本营,奈被蚂蚁群追击,慌不择路,竟跑向了森林深处。
领头的斥候忙带众人返回,众人虽怕蚂蚁群,但森林中这么暗无天日,他们亦是害怕,两害相比,他们决定冒险返回,只为众人想道,无非再见到那蚂蚁群,众人加快脚步不就可脱身了吗!
众人吃过干粮,略作休息。
休息半刻后,众人二话不说,又沿旧路返回,幸喜一路行来,再亦不见蚂蚁群。可行不几时辰,众斥候方回到原地。就见除有那五人的白骨外,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动物骸骨。骨上皆无一丝血肉,想来应是被蚂蚁啃啃食殆尽,众皆胆寒欲绝,头皮发麻,忙绕路通过。
可不片刻,众发觉又迷路了,感觉怎么又回到了遇见蚁群之地。
众斥候在丛林中认不准方向,只得凭感觉往相反方向而行,尽往那稀疏林中走去,走不两时辰,天已黑透,众还是未找到出路,众人皆饥肠辘辘,疲劳不堪,众人不得不在一林下不长草处安歇。
不知众人在林下安歇,又有何事可表,敬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