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婆婆去世
转眼间,又到了立冬时节。
早上起来,草上已有了的霜冻,东北方向的洼地上,茅草已发黄变老,芦苇花在寒风中摇曳,将雪一般的花絮洒向广袤的沙地。
茅草收割的季节到了,平时无人涉足的洼地开始变得热闹起来。人们弓着身子,割麦似的将成片的茅草割倒、捆牢,挑回家里。
昨天,长生看中了一片茂密的草地,今天一大早,小娟叫上养父和长生一起赶着牛车来到洼地。遇到这种路程远,又需要牛车的活,小娟总会和养父合伙,使他不至于太累。
临近中午,他们将割好的茅草装上牛车,正准备回家,却见嘉依急匆匆地赶来。
“姆妈,你赶快回去吧,奶奶说不出话来了。”女孩气喘吁吁地说道。
“小娟,出门时听你说亲家好多了,我就担心是回光返照,但又不敢明说。”阿土说道,这方面他比养女有经验。
“爹,你帮我把巧珠一家叫来,这里的活只能交给长生了。”女人拉起嘉依的手,一路跑着赶回家去。如婆婆所说,一帮儿女,死的死,走的走,最后时刻,要是连自己也不在身边陪伴,让她如何瞑目!
近来,婆婆的身体每况愈下,小娟一直侍奉左右,即便出门也不敢走远。种种迹象表明,她的日子真的不多了。今天早上,老人精神状态比以往都好,还吃了半小碗粥。小娟心下高兴,想着如果不抓紧把茅草割回来,长生看中的那片草就会被人割了去。盖草舍得用长的茅草,否则,不但费时,还容易漏雨。
赶到家里,见婆婆脸朝着门,一动不动地看着门外。三个孙子在子俊的带领下惶地站在床边。
谢天谢地,终于被赶上了!小娟看着婆婆,轻声问道:“姆妈,你怎么了?是不是又不舒服了?”
老人不说话,只是稍微转了一下眼珠。嘉依说得没错,她已经说不出话了。
小娟双膝跪在床前的踏脚板上,将手伸进被窝,握住婆婆的手。“姆妈,巧珠一家快到了,你可要挺住啊!”
老人手指动了一下,眼睛依然一动不动地望着门外。
不到半个时辰,松年带着妻儿赶来。
“姆妈,我们看你来了,我们一家都来了!可依、可栖,快叫外婆!”巧珠声泪俱下地说道。怀孕八个月的她身体臃肿,脸上长满了蝴蝶斑。
浑浊的泪水缓缓流向眼角。做母亲的只能用这种方式回应女儿。
不一会儿,小娟发现老人已经没有了脉搏,她让人拿来棉花,把它撕成絮状后放到鼻孔前,棉絮却纹丝不动──婆婆已没有呼吸了。
一帮年轻人彻底乱了套,就连小娟除了哭,也不晓得该怎么办。
好在张法及时赶来,他向女主人要了早已准备好的盘缠佛和路引图,拿到道地上烧了。
虽然没了生命迹象,但死者依然保持着刚才的姿势,侧脸望着门外。张法将其头放正,小娟则抹着她的眼皮说道:“姆妈,巧珍一时半会是回不来了,你放心去吧,回来后,她会去看你的。”
巧珠一边哭,一边责怪道:“世上难道还有比家、比亲人更重要的事吗?姐姐的心肠太硬了!”
办完婆婆的丧事,小娟把家搬到了合兴街上。即便老人生前没有嘱托,她也要离开那个伤心地。短短几年,两位亲人去世,肚子里的孩子流产。她觉得这间草舍就像当年公公的老宅,尽给家庭带来晦气,她希望搬家后来能摆脱霉运、迎来光明。
小娟把那块五亩左右的地送给了养父,又帮他把家搬到那里。这样一来,土地和家就连在了一起,不但干活方便,离钱塘江也远了。两块地加起来有十一亩,阿土即使再能干,也够他忙的了。
新来江北时,有八户人家住在一起,随着小娟和阿土的搬离,如今只剩下张法一家。鹤年是慢性子,虽然也想迁址,却迟迟没有动手,再后,终于禁不住父母的唠叨,把家搬到了松年的盐场附近。
几年过去了,鹤年依然奉行他的独身主义,过着懒散而自在的生活。水灾加上搬家再次捣空了父子俩的家底,使张法失去了催婚的资本和底气,这让鹤年的耳根清静了不少。只是母亲身体不好,时常要求医问药,好在即将临盆的大嫂三天两头过来照顾,给婆婆洗衣擦身、缝缝补补。老人因为经常能见到孙辈,精神状态倒比以前好了些。
搬来新居后,因为大哥大嫂照看母亲,倒使鹤年减轻了不少负担。过了年,他就二十六岁了,同龄人见了总要寻他开心,还时不时地夹带一些荤段子。
“光棍活神仙,一把雨伞到西天!”鹤年对调侃他的人说道,“你还笑得出来!放着好好的神仙不做,却要做为妻儿劳碌一生的凡夫俗子!”
在小娟的奔走和资助下,春节后,合兴街终于办起了学堂。先生姓张,年近五十,来自临平。子杰和子雄年纪太小,小娟只好把大的两个送去学堂。在她的劝说下,阿土的女儿梦瑶也进了学堂。本来,她还想让松年的大女儿可依去上学,但巧珠说学堂离家远,家里又出不起学费。小娟说学费包在她身上,路远可以住在她家。巧珠却说:不劳大嫂费心,我不想让孩子像她们大姨一样,肚子里有了点墨水,就满世界的跑,连亲人和家也不要了,以后老了,死的时候想见上一面都难。
话说到这个份上,小娟只好作罢。
小娟相信,巧珍不会如此薄情寡义,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她怎么可能不回来呢?即便没有收到信,也该回家过年的。大姑子四处漂泊,又没有告诉她固定的联系地址,不然,她一定会找上门去。
小娟一直惦记着巧珍的安危,觉得她一定遇什么麻烦。
过年前,小娟搬到了合兴街。
新造的草舍比以前高大、宽敞。主屋西侧依旧是三间用来堆放柴草和饲养牲畜的副房。
小娟不想种地,长生却说,住在街上买菜虽然方便,但挣钱不易,用一文少一文。耕地拉货肯定有空余时间,正好用来种地,稍微动动手,蔬菜、粮食、棉花就都有了。再说了,家里有这么多人畜粪,肥料也不用卖了。
小娟想,长生不但勤快,还处处精打细算,就高兴地答应了。趁着农闲,他们在屋后开了两亩地,又去牲畜市场买了一头青年骡子回来。一切准备就绪,两人作了分工:长生给人耕地,小娟跑运输。两个人都出门时,小娟便将将子雄托付给仙姑照看。子杰文静听话,就由嘉依带着去了学堂。
一天中,合兴街只有早晨大半个时辰才有市面。待日上三竿,街面就变得异常冷清。但这并不影响小娟的生意。她在门口挂上“苏氏耕地、运输货物”的牌匾,怕人们不识字,又在牌匾下方画上骡车和犁头。这两门生意通常要提前预约,所以她必须一早起来,等待顾主上门。需要耕地的通常是土地多、家境殷实的江司级别的家庭。
长生说话和气,待人热情,活也干得好,他的表现给雇主们留下了很好印象,几个月下来,婶婶莫雅凤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渐渐淡去。有明白人甚至说,王小娟何等的精明,她看中的人会差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