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与现实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个涉及历史观、方法论和政治立场的问题。它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主张历史没有规律性,否认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历史虚无主义在学术领域、思想界和网络上都有表现,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值得关注。
1 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
历史虚无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否定历史规律性,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而否认本质。它片面强调地理、气候、文化传统等环境性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忽视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观上倾向于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而非广大人民群众和阶级斗争的产物。
2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
(1)对历史事件的歪曲和否定:历史虚无主义常常以否定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客观性为手段,抹黑历史人物,颠覆历史真相。例如,有些人试图否定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宣扬所谓“抗日神剧”现象。
(2)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持怀疑态度: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没有规律可循,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在这种观点下,历史成为一种随意编造的故事,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3)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否定: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于否定民族文化的历史价值,贬低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种观点认为,民族文化是封建迷信、陈旧保守的象征,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3 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意图:
历史虚无主义往往隐藏着一定政治意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观点试图通过否定历史,达到否定现实政治秩序的目的。
4 我国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
(1)加强历史教育:通过普及历史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历史素养,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
(2)强化历史研究:加强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研究,还历史以真相,为人民群众提供真实、全面的历史资料。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4)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值得警惕。我们应该以真实、全面的历史教育为基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
……
历史现实主义是一种关注历史真实、客观反映历史现象的文学创作方法和思潮。它强调以现实主义的立场和态度对待历史,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以下是对历史现实主义的概述、特点及其代表作品的分析。
1 历史现实主义的概述:
历史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和思潮,兴起于20世纪中期。它反对历史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主张以客观、真实的视角看待历史。历史现实主义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性,通过文学作品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2 历史现实主义的特点:
(1)客观性:历史现实主义强调客观地反映历史现象,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2)现实关怀:历史现实主义关注历史事件对社会现实的影响,以及历史背景中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3)人性探索:历史现实主义注重挖掘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展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4)批判性:历史现实主义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现象进行批判,揭示其中的矛盾、冲突和不公。
3 历史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分析:
(1)苏联作家米哈尔·布尔加科夫的《白卫》:该作品以俄国革命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小镇医生的故事,反映了革命时期社会的现实矛盾和人性困境。
(2)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该作品以古巴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老渔夫与大马林鱼的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斗争,体现了历史现实主义的人性关怀。
(3)中国作家茅盾的《子夜》:该作品以1930年代的中国为背景,描绘了上海滩的众生相,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矛盾和阶级斗争。
(4)中国作家莫言的《红高粱》:该作品以20世纪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展现了历史的残酷和乡村生活的现实困境。
总之,历史现实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创作方法和思潮,它关注历史的真实面貌,挖掘人性的复杂性,通过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现象的批判,呈现出历史的多样性和现实关怀。历史现实主义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泛的读者,为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