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科考中
三月九日,会试开考。
一大早,自己的新任大舅哥俞慎就来叫上冯颐,二人同去考场。
因为冯颐不同意颜氏的李代桃僵之计,所以颜氏还在生气也没有出来送送冯颐,只有俞素秋为冯颐打点好了考试用的蜡烛点心等杂物。
会试和乡试一样也是分为三场,前两场考八股文和对四书五经的理解掌握,后一场考策问。这前两场倒是没什么问题。
但第三场考策问的时候,那策问题目却引起了众举子的大哗!
只见那由衙役拿着四处巡回让考生看清题目的木板上赫然写着:圣人敬而远之,何也?
圣人敬而远之的当然是鬼神!《论语》中也清楚的写着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个题目平时来说也没什么别的意思,可在这种国家抡才大典上问鬼神之事,就有点太不尊重考生了。
果然,当即就有考生站起来对着考场上的几名考官大声疾呼:“尔等尸位素餐之辈,国家抡才大典就是要你们过问鬼神之事的吗?”
随后又转过头对着众举子们煽动起来:“诸君,国家养士三百年,正需要我等勠力同心,共伐无道!”
可惜,考棚里的众举子应者寥寥。有些还缩了缩脖子,一副此事于己无关的样子。
而堂上的考官们此时也反应了过来,当即就有一个身穿云燕补子的四品文官站了出来,对着左右大喝:“来呀,将这扰乱考场的狂悖之徒打将出去!”
很快,周围的衙役就上前抓起那举子就走。门外也传出打板子的啪啪声,还有一阵阵痛苦哀嚎。
在座的众举子更是一个个噤若寒蝉,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那当前站出来的四品文官则是冷冷扫了众人一眼,口中说道:“考试继续!”
冯颐也急忙收回目光,开始认真思索起来。
这考场上的策问一般都是问些治国理政的问题,然后让考生随意发散自己的思维,说出自己的想法。而这其中讲的好的,自然就会被录取。
可为什么今年的策问会不谈治国,突然谈起鬼神之事呢?
冯颐自然不相信是那上边的那几个主考官敢如此大胆来出这种题,出这个题目的人要么是一品大员,要么就是皇宫里的那位。
可朝廷对鬼神之事不是一直都睁只眼闭只眼吗?怎么今科突然重视起来了呢!
前面说过,冯颐穿越过来的这个聊斋世界,人们对鬼狐之事早已习以为常,娶狐女等妖物为妻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
但朝廷与民间不同,皇帝自称天子,乃是代天巡狩天下万民,所以这些官员大臣自有皇朝人道气运庇护,对这种鬼神之事自然是不怎么感兴趣。
可这次考试问及鬼神,难道是朝廷方面有人要对世上的妖鬼之物下手了!
冯颐心中细细思索,恍惚间已经有了思路。于是开始下笔如飞的写了起来。
写作思路大概意思就是鬼神虽有旁门左道的邪术,但邪不胜正,朝廷无需害怕,也不必敬而远之。圣人讲敬而远之乃是因为古代天地间的变化不同,而今我朝廷有人道气运庇护,何须担心这些有的没得。
写完之后冯颐检查了一遍,又改了几个错别字,满意的点点头,然后就开始交卷了。
至于考中考不中则就全靠天意了!
走出考场大门,发现大舅哥俞慎早已先一步交卷出场,正在等自己呢!
冯颐连忙迎了上去,二人结伴回家。
走在路上,冯颐也从大舅哥的口中知道了一些之前那考场闹事的举子的八卦。
原来那举子是山东人,家里唯有一个老父还健在。据他同乡学子所说,这个举子最看不惯不平事,遇事也总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所以这次科考考场上,他才会直接大怒站起来闹事。
“唉,可惜了呀”
说到这里,俞慎也是扼腕叹息。
“那举子虽然被打了板子丢了半条命,但毕竟是科举考场上,所有人都不想闹出人命,所以最后人是没事了。但大宗师却已经下令,要革去他的功名,且永不录用!”
冯颐能做的也只是跟着长叹!
回到家中,颜氏虽然没去成,但还是让冯颐默写了自己考场上的经义文章,开始给他分析起来。
“相公你的时文和试帖写的还不错,可这策问是怎么回事?”
冯颐无奈,只好将考场上的闹剧讲了一遍。
“如此说来,那山东举子还是个性格坚毅的人?”
“是啊,只是可惜这个世道容不下这种人啊!”
………
接下来就是等待发榜了,冯颐自然就没什么事干了,平日里最大的乐趣也只是在家里和自己的两个妻子玩玩游戏。
期间,冯颐还又特意上门拜访了一下王府,见了自己的表姑王夫人。表姑还是一昧的与冯颐亲近,听闻冯颐参加科考,还特意在京都的大报国寺买了个护身符给冯颐,预祝他今年高中。
而自己的表弟王元丰呢?还是那么傻,总是做些糊涂事。但冯颐上次用的蘑菇,确实应该是起效果了呀!怎么就不行呢?
也许,晚上或许自己可以元神出窍去城隍庙翻翻本地生死簿,找找原因!
于是当天晚上,冯颐就来到了京城本地的城隍庙里!
京城又名顺天府,辖下两个县城分别为宛平和大兴。大舅哥的家和大舅哥给冯颐的小院子都在宛平县里,而城隍庙则坐落在隔壁大兴县里。
京城的城隍庙同样也是个都城隍庙,内里同样安放了十殿阎罗的雕像,以及各类文武判官和牛马、甘柳、范谢等等将军,同样也可直通幽冥。
只是这京城都城隍庙就比冯颐的洛阳城都隍庙要装饰的豪华气派的多了,占地面积更是几倍有余,据说还是直接根据一处古刹改建而来。
冯颐不由暗自感叹,这京城都城隍不愧是天下第一等的城隍,只看其城隍庙,就能感知其权势之盛。
果然,进到内里,这里如预想中那般鬼影憧憧,各类阴差或小吏穿梭其中,有的押着刚死的鬼去接受审判,也有的正拿着锁链脚步匆匆正要去拿鬼。
冯颐进去后表明身份并说明来意,很快就有小吏引领着见到了京城的都城隍。
只见这京城的都城隍,一张国字脸,还一身正气,倒像是个刚正不阿的。
据闻,这京城的都城隍本是大梁开国时的一位姓徐的将军,却因病早死。于是当时的太祖就祷告上天,把他封为了京城的都城隍,让他死后也能与国同休。
而他也确实与国同休了,距他当上京城的都城隍以来,已经将近三百多年了,而这京城内外,乃至整个直隶都在他的治理下井井有条,倒是没发生过什么骇人之事!
这位徐姓都城隍对冯颐的到来倒是没什么恶感,当然也没什么好意就是了。毕竟人家和自己同样乃是都城隍,本身平级。又因为人皇册封权势极大,不怕这些阴司官员,更不惧冯颐这种目前靠着家里亲戚上位的!
听闻冯颐只是来查阅京城的生死簿的,京城都城隍只以为他是有什么公务,也就同意了,接着还叫来一位小吏带着冯颐过去。
“大人,您这边请!”
那小吏热心的在前边引路,小心翼翼的接待着。
毕竟这京城都城隍不怕冯颐,不代表下面的阴差小吏不怕呀!谁让人有个不得了的舅公做着五都巡环史,专门负责核查附近五省之事呢?京城当也在核查之列,治不了都城隍难道还治不了你一个小吏?
“大人,你瞧,这就是我们京城的生死簿了,您要查谁的名字,直接和小人说就行了!”
这小吏殷勤的为冯颐介绍着!一般来说,生死簿只有掌管印玺的城隍能直接勾画,而掌管簿籍的小吏虽然能看,但也就只能看了!
所以,京城的都城隍才会放心大胆的让小吏带着冯颐前来查询这些东西。毕竟你看了你也动不了!
“那你就帮我查查王元丰这个名字如何”
“王元丰?”
这小吏得了命令,迅速翻动生死簿,很快就找到了冯颐表弟王元丰的相关内容。
冯颐接过来一看,心中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当初司文郎那能让小儿聪慧的蘑菇用在王元丰身上却不起作用了。
原来事情还是出在王太常身上!
只因为王太常少年时曾经在家救过一只为躲雷劫而逃窜的狐狸。
当时那狐狸正在渡成仙天劫,可惜自身功德法力都不够抵挡天劫,因而苦苦求生垂死挣扎。结果刚巧遇到了正在读书的王太常,就躲在其身后用王太常的功德之力帮助其渡过了雷劫。
可这狐狸虽然渡过了雷劫,但助妖渡过天劫的因果却让王太常在不知不觉间沾染上了。
还好的是那狐狸渡过雷劫后,也算是位列仙班,就一直暗中帮助王太常,才使他无灾无难顺顺利利的做到了七品御史。
但因果之事又岂是那么容易了结的,因此他的儿子王元丰就遭了天罚,投胎时王元丰的三魂七魄少了三魂仅剩七魄,所以才一直呆呆傻傻!
司文郎的蘑菇固然能让小儿聪慧,但对王元丰这少了三魂之人当然是毫无作用。
冯颐又想到什么,问那小吏:“这位……”
“大人,在下姓褚,衣者褚!大人您想怎么叫都行!”
姓褚,这个姓氏倒是少见!
“好,那我就叫你褚文吏,不知你这里可否能查到那王元丰之妻小翠的信息?”
那褚姓文吏连忙又翻动生死簿,但这次却发现并没有小翠的任何信息。
冯颐隐隐约约明白了,结合之前王夫人和冯颐对原著的了解来看,这小翠应该就是那成了仙的狐精的女儿,难怪原著中小翠竟然敢戏言自己是玉皇大帝的女儿。
如今看来,她怎么也得是个仙子一类的角色。所以她得姓名才脱离了这生死簿,不再受地府管辖。
既然冯颐已经查到了自己想查的东西,也不再逗留,起身就想要走,这褚文吏也连忙出门相送。
只是,当走到门口的时候,这褚姓文吏却欲言又止的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冯颐看出了他的犹豫,又想到他刚才帮自己办事也算是尽心尽力,就开口询问道:“你莫非有什么难事想要我帮忙?”
褚姓文吏犹犹豫豫的还是说了:“在下有个表弟,生前曾与顺天府的陈生要好。我那表弟投胎之前曾要我帮忙照拂陈生,只是我一直公务繁忙,没有顾得上这件事。
听闻大人能凡间行走,还望大人帮忙给那陈生传个口信,让他有什么事尽管来城隍庙给我烧纸!”
冯颐却一脸惊讶,刚才还在纳闷这褚姓少见,一时之间还想不起来在哪听过,现在听这褚姓文吏说起,才想起来,原来这褚姓文吏竟然是聊斋原篇《褚生》中的人物。
《褚生》中的主角陈生,冯颐去年乡试之时就已经见过了,还交谈甚欢(前文二十三章)。
原著中的主角正是这褚姓文吏的表弟褚生玉陈生,那褚生为了报答吕先生和陈生的恩情,不仅帮助陈生获得了举人身份,还求在地府掌管簿籍的表兄让他投胎到了无子的吕先生家里,还了他二人恩情。
“你说的表弟可是在阜成门外吕先生门下学习的山东褚生?”
“大人怎么会认识我那表弟!”
这回轮到那褚姓文吏惊讶了。
冯颐就说了一下去年顺天府乡试时和陈生结识的经历。
“唉!既然大人已经知道了,我也就不瞒大人了!”
随后,那褚姓文吏就唉声叹气的讲起了褚生的经历。
“原是我那表弟本身就是个痴儿,死了也久久不愿投胎,苦苦哀求我,非要我给他些时日来报答陈生与吕先生的恩情。
后来得知陈生要考乡试,更是去求当时巡查阳间的桓侯用自己前世功德换了陈生一个举人功名!”
怪不得,去年桓侯巡查阳间,那褚生和陈生敢光明正大的作弊,原来事有起因!
不过,既然知晓了这件事,冯颐当然就不准备袖手旁观!再说自己去年就与那陈生有了点交情,这种顺手的小事当然要帮。
于是冯颐应下此事,在那褚姓文吏的连连谢声中离开了这京城的都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