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两汉简史 > 第十章 受封汉王

第十章 受封汉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有人劝刘邦杀了子婴,刘邦没有听从。因为他明白楚怀王派自己前来,就是因为自己的宽厚。更何况如今秦朝灭亡,子婴已降,杀之不祥,徒失人心。这个时候的刘邦,思路还是十分清晰的。可惜没有一直保持下去。

    进入咸阳后,刘邦看到了富丽堂皇的宫殿、数之不尽的珠宝、数以千计的宫娥后,彻底迷失了,决定把它们全部占为己有。这也正常,刘邦整个军队乃至他自己本人,绝大多数都是贫农出生,何时见过这等富贵景象?于是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奔往库府瓜分珠宝,唯恐少拿了一点。只有萧何例外。萧何进咸阳第一件事情就是到丞相府把地理图册、户籍、法令、文书等等档案一一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后来刘邦因此全面的了解了天下的山川要塞、人口多寡以及财力物力的强弱分布。为指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提供了可靠有效的数据。萧何这个人真的可以说始终灵台清明、目光如炬。以前的拒绝仕秦,现在的收集档案,之后的月下追韩信、自污保命,都可见一斑。或许他唯一值得被人诟病的只有那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我们后面再详细说。

    在距刘邦1800多年后,有一个人叫做李自成。他的出身和刘邦相仿,就连经历也相仿。他也是农民起义军首领,也打进了明朝的都城,灭掉了大明皇朝。然后农民李自成,或者说驿卒李自成也迷失在了花花世界中。他爱金银财宝,更爱绝色美人。睡了一个陈圆圆,直接把汉人天下睡到了满人手上。

    刘邦明显要比李自成有水平,至少他肯纳谏。只是我没有想到,第一个来进谏的竟然是樊哙。刘邦在樊哙和张良的劝说下醒悟到了自己还有更远大的目标,不能迷失在暂时的奢靡享乐中。于是,刘邦离开咸阳,回军灞上,自居“关中王”。并且开始储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本——民心。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第一件做的事就是“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就是杀人的要偿命,伤人和偷盗的要被判罪。其实就是释放一个秋毫无犯的信息给关中的百姓。然后就是废除所有秦朝的严苛刑法。告诉大家,我刘邦到这里来就是拯救大家的,是为大家除害。现在秦朝已灭,苛政已废,大家可以照常生活。并且派人和秦朝官吏一起下到各县各乡,告诉百姓这些约定。

    关中百姓大为高兴,争相拿出牛羊酒食犒劳刘邦的军队。刘邦却坚辞不受,说存粮还有很多,不想让百姓破费。于是百姓更加敬重刘邦,唯恐刘邦不在秦地为王。

    此时的刘邦已经在关中打下了民心这个坚实的基础。当然,这时的他还不知道关中将成为他称霸天下的大本营以及最坚强的后盾。

    刘邦在收揽民心的同时,项羽也没有闲着。在新安坑杀了二十万秦军后,项羽火速赶往关中。到达函谷关时,发现已经有兵驻守了。打探之下,才知刘邦已经攻下咸阳,并且派兵驻守函谷关,摆明就是阻止其他诸侯入关,想要独霸关中。项羽大怒,明明自己才是那个消灭秦军主力的大英雄,却被刘邦捷足先登,抢去了消灭秦朝这个历史性的任务,现在更把自己拒之关外。相信此时,一向暴躁的项羽已经有了杀刘邦之心。于是直接挥军攻破函谷关,一直抵达戏水,最后在新丰的鸿门驻扎下来。距离刘邦驻军的灞上只有四十余里。

    此时的刘邦正在犹豫中。之前派兵驻守函谷关的确是想坐拥关中。可是当真正要面对项羽号称百万的大军(实际四十万)时,刘邦犹豫了。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只有十万人,一个打十个,那是叶问,不是士兵。就在他还没想好对策时,张良带着项伯来找他了。项伯是项梁的弟弟、项羽的叔叔,早年因为杀了人逃匿,被张良收留。当时张良还隐居在下邳,给予了项伯很多帮助,两人可说是生死之交。项伯为什么来找张良呢?

    原来当项羽驻扎鸿门时,刘邦的部下曹无伤因为不看好刘邦,所以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自封了关中王,还以子婴为相,并且把金银珠宝全部占为己有了。曹无伤是想以此投靠项羽,找好后路。项羽闻言大怒,加上范增又劝说项羽,说刘邦此人从前贪财好色,但现在进入关中却秋毫无犯,说明志向不小,必须尽快消灭。于是项羽让士兵饱餐一顿,准备第二天就攻打刘邦。

    项伯听说了这个消息,连夜赶到刘邦军中,找到张良,想劝张良和自己一起走,以避大难。张良却不肯有负于刘邦。于是直接跑去找刘邦,把项伯所说的情况如实告知刘邦。刘邦大吃一惊,忙问计于张良。张良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先请项伯去对项羽说,你绝不敢背叛项羽,然后明天亲自上门请罪。刘邦自忖,如果项羽铁定心要杀自己,战与不战都是一个结果。反而自己亲自送上门,可能还会有一线生机。于是让张良请项伯相见。刘邦对项伯说,自己入关以来秋毫不敢犯。只是登记资料,封存库府,一直在等着项羽来接收。之所以派军驻扎函谷关,只是为了防备流民、盗贼之类的流窜入关。自己对项羽绝无二心。请项伯把情况如实转告给项羽。并与项伯约定,第二天自己就会登门谢罪。

    其实项伯的本意只是想带张良离开险地,对刘邦是死是活并不放在心上,毕竟毫无交情。甚至与刘邦的相见,也是在张良的再三请求下。但张良摆明和刘邦同生共死,不会舍弃刘邦。所以项伯爱屋及乌,只能选择偏帮刘邦。他回去把刘邦的话原原本本的告诉了项羽,并为了刘邦而向项羽下说辞:如果不是刘邦先打进关中,你怎么会如此轻易就入关?现在人家满怀诚意等着你去接收关中,你却反而要去攻打人家,这是不讲道义的,会使天下人心寒。而且,如果刘邦真的心怀不轨,明天又怎么敢自投罗网,亲自来向你请罪呢?所以,我们应该善待人家。项羽赞同他的说法,于是取消了明天进攻的计划。

    第二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百余随从来到鸿门。一见到项羽就致歉,说我与将军合力伐秦,将军在黄河以北,我在黄河以南。秦军主力是将军消灭的,却没想到我能先进入关中,万幸在这里又与将军相见。现在有小人搬弄是非,才使我与将军产生了隔阂。项羽相当老实的回答道,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散布的流言,否则我不会如此。接着项羽请刘邦与他一起赴宴喝酒。这就是著名的“鸿门宴”。

    酒宴上,范增屡次向项羽使眼色,要项羽杀刘邦、绝后患,项羽默然不应。范增出帐找来项庄(项羽堂弟),要项庄借舞剑助兴,诛杀刘邦。项庄领命入帐。项伯见项庄舞剑,知道他意在沛公,于是也拔剑起舞并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刘邦,让项庄无法得逞。

    张良见范增有意杀刘邦,急忙跑出去喊来樊哙。樊哙听说事急,直接提剑持盾往里闯。把守的军士想要阻止,皆被樊哙撞倒在地。樊哙入帐就对着项羽怒目而视。项羽问此乃何人,张良答曰是刘邦的骖乘樊哙。骖乘也叫车右。古时人以左为尊,乘马车时,尊者在左,御者当中,御者右边另坐一人陪乘并担当警卫。项羽命人赐酒肉予樊哙,樊哙一饮而尽。将猪腿置于盾上,拔出剑来割肉而食。项羽壮之,问还能饮否?樊哙趁机说道,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秦王乃虎狼之心,杀人唯恐不尽,用刑唯恐不重,所以天下的人都反他。楚怀王和将领们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现在沛公率先进入咸阳却秋毫无犯,封闭宫室,回军灞上,专等将军到来。之所以遣军守关,是为了防备盗贼和意外事件。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得到赏赐。反而将军因听信流言蜚语,准备诛杀沛公,这是在重蹈秦朝的覆辙。将军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一顿说辞说得项羽无言以对。

    刘邦始终害怕项羽杀害自己。于是酒过三巡,以如厕为由逃出营帐。想一走了之却又怕更触怒项羽,倒是樊哙思路清晰,说大丈夫行事不拘小节,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告什么辞?于是刘邦带着樊哙、夏侯婴、纪信、靳强四人连夜逃回灞上。留下张良向项羽请辞并奉上白璧一双给项羽、玉斗一双给范增。范增气得直接拔剑击碎玉斗,长叹一声:竖子(项羽)不足与谋!将来夺取天下的必定是沛公,我等尽为俘虏。

    说句实话,人无远见是件很可怕的事。而当有人精准的告诉了你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你还不听,那就是可悲了。毫无疑问,鸿门宴中的项羽是可悲的。倒是樊哙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现今人们的概念中,樊哙、张飞之流都是那种作战勇猛但却暴躁无谋的莽汉形象。影视形象也尽皆如此,其实并不尽然,他们都有足智多谋的一面,张飞更善画美人画像。

    刘邦回营第一件事情就是诛杀曹无伤。可怜曹无伤想为自己留条后路,结果却是死路。不得不感叹一句:项羽真是个老实人!可惜,在政治的世界中,“老实”这样的词语从来不是褒义词,而是贬义词。

    不管老实与否,此时的项羽是意气风发的,他以王者的姿态进入了咸阳,先是把咸阳洗劫一空并放火焚烧秦宫,然后毫不犹豫的诛杀了子婴。其实当时子婴还是具有相当的政治价值的。留他一条命至少可以帮助项羽收获关中秦人的民心。项羽也不想想为什么刘邦不杀子婴?这可和攻入咸阳、消灭秦朝一样,同样也是历史性任务。估计一来,前面已经说过,秦楚世仇,项羽相当仇秦。抓住了秦人的王都不杀,何以报仇呢?二来,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定都关中。所以才会一进咸阳就烧抢掳掠。

    有个叫韩生的谋士劝他定都关中。项羽却说,人不衣锦还乡,好比锦衣夜行,没有人知道。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至少此时的项羽并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还存有偏安之心。被拒的韩生大失所望,退出来后向别人说,人人都说楚人就好比猴子带着人的帽子,果然没有说错。这就是成语沐猴而冠。结果这话传到了项羽耳里,项羽对韩生的处理方式相当率真——烹杀。

    此时的项羽权势达到巅峰,各路诸侯唯他马首是瞻。但他自己清楚,自己还有一个名义上的上级——楚怀王。所以他派人回去向怀王报告情况并请示下步战略。其实他是希望怀王亲口封自己为王。可惜,怀王对项氏一族深怀戒惧,给项羽的回复是:如约。如约的意思就是按照以前的约定。也就是“先入关中者王之”,还是要让刘邦为王。得到回复的项羽大怒,说道楚怀王本来就是我叔叔项梁所立,消灭秦朝是各路诸侯和我项羽的功劳,怀王未有寸功,凭什么主持约定?所以应该把土地分封给各路诸侯为王。

    于是项羽不顾怀王意旨,违反约定,自行分封天下诸侯。他先表面尊怀王为义帝,而自己号西楚霸王,据梁楚九郡,建都彭城。然后分封天下十八王:

    1、刘邦为汉王,据巴蜀两地及汉中郡,都南郑。

    2、章邯为雍王,都废丘。

    3、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

    4、董翳为翟王,都高奴。

    5、魏豹为西魏王,都平阳。

    6、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

    7、韩成为韩王,都阳翟。

    8、司马卬为殷王,都朝歌。

    9、赵歇为代王,从赵国被迁往代地,都城不详。

    10、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

    11、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县。

    12、吴芮为衡山王,都邾县。

    13、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

    14、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

    15、臧荼为燕王,都蓟县。

    16、田巿为胶东王,都即墨。

    17、田都为齐王,都临淄。

    18、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

    虽然分了十八个王,但项羽清楚心腹大患始终是刘邦。在范增的影响下,这点政治嗅觉他还是有的。从封地的情况来看,项羽和范增还是动了点心思的。他们把刘邦赶入巴蜀之地,而把关中分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秦朝降将,明显就是让三秦扼制住刘邦的东进之路。

    刘邦很愤怒。自己第一个攻入咸阳,民众基础又已经打好,按照约定的关中王却摇身一变变成汉王,更被放逐到了巴蜀之地。所谓巴蜀就是现在的四川省和陕西省南部区域。今天的四川繁荣发达,但当时却是偏远的不毛之地。已经被项羽欺负到了头上的刘邦决定不受这口鸟气,哪怕兵败身亡也要和项羽开战。还好头脑清醒的萧何和张良为他详细分析了局势,劝阻了他。如果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政治家,那这个字一定是“忍”。愤怒过后的刘邦冷静了下来,决定向现实低头,隐忍入蜀。并听从张良的献计——火烧栈道。因为栈道是当时巴蜀东进的主要道路,烧了栈道可以展示出不再东进的姿态以麻痹项羽。

    我相信,刘邦看着大火焚烧中的栈道时,一定在对自己说:我一定还会回来的!对比之前进入咸阳却一心还乡的项羽,我们就能看出区别。一个是虽然被赶离关中却一心要王者归来、兼济天下;另一个却是已经占据关中却一心东还、偏安一隅。两者间的心态可谓天壤之别。个人认为其实这种心态上的区别,已经注定了楚汉相争的最终结果。

    当然,项羽着急回去还有一个原因。他赶着回去做一件事,一件蠢事。解决那个被他项家所立、复又被他所看不起的、名义上的领导——楚义帝。

    项羽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由,使人把义帝迁徙到长沙郴县,最后命九江王英布诛杀义帝于郴县。

    项羽短短三十年的人生中干过许多蠢事,但毫无疑问,这是最愚蠢的一次。义帝是比子婴更具政治价值的一件“稀世珍宝”。因为他不但是项羽的“顶头上司”,同时也是刘邦的。项羽可以借义帝的名义向刘邦发各种号令。可以让刘邦定期进贡;可以让刘邦去攻打其余诸侯等等等等。身为臣子的刘邦如果抗命则名不正言不顺,项羽亦可出师有名;如果遵命则虚耗国力。更有甚者,项羽可以直接命刘邦来觐见义帝,你刘邦敢来还是不敢来呢?每一个项羽抛过来的难题都将成为刘邦的死结,没有任何化解的办法。这是一把真真正正的达摩利斯之剑!更重要的是,之后刘邦集结诸侯攻打项羽时的口号正是为义帝复仇。明明是自己的一件“稀世珍宝”,却反过来被刘邦所用。这一进一出,相去何止倍蓗!

    可惜项羽同志早生了四百年,看不到《曹操同志发迹史》。当然,我估计以项羽同志的政治水平,就算看到了,也学不会“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经典的一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