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真龙”出世
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大汉皇朝的缔造者,公元前256年出生,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
关于刘邦的出生日期和地点,历来一直有争议。另一种说法是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沛县人。
我很抱歉,我并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说法。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事情是没有答案的。烛影斧声中,宋太祖是否为宋太宗所弑?靖难成功后,建文帝究竟是生是死?这些都没有答案。而西汉作为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皇朝,距离我们比宋明更加遥远,也会有更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之后的篇幅中阐述到。其中具有意义的事或重大事件我会一一引证旁敲;而例如出生年月此类,我会收集资料仔细分析,将我偏向的答案直接写出,不再赘言。
刘邦的曾祖刘清曾是战国末期魏国的大夫,后来为了避难迁居到沛县,期间还改姓过金,之后又改了回来。刘邦的祖父刘仁据说小有家资,乐施好善。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把家产都散尽了。到了刘邦父亲刘太公(刘煓字执嘉)这一辈,只能从事农业生产了,说直白点,就是农民。
简单介绍下刘太公。因为他是封建社会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同时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做过皇帝就成为太上皇的(追封的不算)。刘邦还特地为他建了座新城,把以前的街坊邻舍都接来一起陪着他住。刘太公自己也是享福的命,在那个“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一口气当太上皇当到了八十五岁高龄,差点就比刘邦自己活得还要久。另外,他还是成语“分一杯羹”的主角——那杯羹。
刘邦一共四兄弟,他行三,字季。大哥刘伯,二哥刘仲,四弟刘交。那时人起名经常用伯仲叔季来命名。伯为长子,仲为次子,季为最小的幼子,其余皆称为叔,还有一个不太常见的孟,意思是庶出的长子。
刘邦的出生很有意思。他的母亲刘媪(媪和妪都是古代对老年妇女的称呼,有文献说刘邦母亲名王含始)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走得累了,就在湖边的一棵大树下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还在睡梦中与神仙相遇交合了。而太公久侯妻子不归,出门沿路找寻。等他找到妻子的时候,空中忽然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只见一条巨大的蛟龙罩在妻子身上。回家后,妻子就有了身孕,之后生了刘邦。
历史上许多皇帝出生的时候,都会有怪异的事情发生。《旧唐书》说李世民出生在武功别馆的时候,馆门外有两条龙在嬉戏,直到三天后才飞走。《明史》更玄,说朱元璋的母亲陈氏怀着朱元璋的时候,梦到神仙给了她一枚药丸。拿在手上,满手放光;含在嘴里,满口香气。生朱元璋的当夜,屋子里红光冲天,导致邻居以为起火了,跑来救火。各种怪诞奇说不胜枚举,还言之凿凿,更载于正史。孰可信,殊不可信矣。这并不能怪史官,古人就爱这一套更吃这一套。不但相信迷信更崇尚迷信。
于是在崇尚迷信下,刘邦的相貌就变成了如《史记》《汉书》等里面所说的隆准而龙颜,美须髯。然后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据说七十二这个数字在古代的阴阳五行论里对应的是“金木水火土”中的土,而土对应的颜色则是“赤”。于是刘邦就成了赤帝、也就是炎帝的化身了。当然,这中间自有其一套学说,演变也极为复杂。阴阳学也好,五行论也罢,在下才疏学浅,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所以只能大写一个服。
前面说了,刘家是农民家庭。秉承农家庭训,大哥和二哥都是安安分分的庄稼人,勤勤恳恳守着家里那几亩几分地。刘邦则恰恰相反,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经常被刘太公训斥,说他不如二哥刘仲(大哥刘伯早逝)。刘邦却满不在乎,依然故我。有许多人形容刘邦喜欢用无赖、流氓等词语。坦白的说,还是比较准确的,刘邦的身上具有相当重的痞气。但痞气不绝对就是缺点,当痞气配合他早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宽厚仁爱、豪爽义气的性格时,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正是这种魅力,使他在当地拥有了名望,结交了朋友,还有一个“外妇”曹氏。
其实就拿现代来说,只要你在社会上混过几天,多多少少会碰到几个表面看上去就像早期的刘邦一样特别仗义的人。喝酒寻欢时,就差在额头刻个斗大的“义”字;真正需要他们展现义气时,他们总能干出人干不出的事。之前有多义气凛然,现在就有多卑鄙无耻,这是一个完美的正比。有道是“仗义每多屠狗辈,欢场尽是义气鸡”。这句改编的诗句,刚出来的时候被奉为至理名言。可惜,随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后半句好像已经不那么准确了。
介绍下刘邦的一些同乡。因为其中许多都是后来汉朝的开国功臣。同时,也是刘邦的首批班底。
1、卢绾。以和刘邦的亲密度而论,无人可以出其右。卢绾家和刘邦家是邻居,两家关系极密切。更巧合的是,刘邦和卢绾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本来就属至交,又在同一天喜得贵子,乃至于当时的街坊邻里都提着羊肉和酒来向两家道贺。两人一起出生、一起长大、一起读书。可以说,从出生开始,卢绾就一直追随刘邦左右,直到刘邦登基、卢绾封王。可惜,关系铁到这种份上的两个发小,后来还是因为权力而相互猜忌、隔阂。最终,卢绾客死异乡。
2、萧何。出生年不详,刘邦同乡。为人勤奋上进、才思敏捷;生性节俭、从不奢侈,更善写文书,精通律令。而且性格随和,结交了许多朋友。最重要的一点:善于识人。这从刘邦和韩信身上都能看出。萧何早年为县里的主吏掾。所谓主吏掾,就是汉朝时候的功曹。掾就是副职官员的意思。而主吏指的是县令以下第一官吏。萧何这个主吏掾,由于能力出众人缘又好,县里大小事务都是他一手抓,包括人事、物资、组织、后勤等等,基本就相当于现在的县委副书记。由于同乡兼为父母官的缘故,萧何也是很早就结识了刘邦,并且很看重刘邦。有一次刘邦以县吏的身份去咸阳服徭役(徭役是秦朝灭亡的一大主因,后面我们还会说到)。所谓徭役,就是征召百姓为统治者从事无偿的劳动。虽然朝廷是无偿的,但是县里必须得表示表示,毕竟是以县吏的身份代表县里去的。而县里又不想出或者说出不起这钱(没有这个配额)。于是当时就有了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由官吏们出。你代表我们去服一年徭役,我们继续上班赚钱,当官捞钱。也不能让你这一整年,家里老小就喝西北风吧。于是大家形成了默契,每年有人做代表去服役了,统一赠送铜钱三百。轮到刘邦去了,其他人按照惯例,三百铜钱,唯独萧何送了五百铜钱。就为了多这两百铜钱,刘邦登基后,特地为萧何增加了两千户食邑。不得不佩服萧何的慧眼识人!萧何不但会识人,作为区区一个刀笔吏,还能认清大局。《史记》上记载着一个小故事:当时秦朝有个御史来县里考察职事,看中了萧何,准备征调萧何进朝廷任职。这是任谁都乐意的事情,毕竟从地方到了中央。但萧何不乐意。用他的话说,是不想离开这片土生土长的地方,想继续建设家乡,为家乡人民服务。现代的史家都普遍认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萧何不看好秦朝,觉得秦皇朝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了,害怕以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我不是萧何,不知道他当时怎么想的。但毫无疑问的是,他做了绝对明智绝对正确的抉择。如果当时萧何去了秦都咸阳,可能在咸阳城破之日,死于兵火战乱中。好一点的也就是苟全性命,回归故里,郁郁老死。总之无论如何,都无法与之后成为大汉皇朝开国第一人相媲美,简直天差地远。天堂和地狱,很多时候真的只是在一念之间。古代如是,现代亦如是。“以史为鉴”——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正是我写历史的三大主因之一。衷心的希望并祝福:每一位看我书的朋友都能和萧何一样,在人生重要的抉择中,一矢中的!
3、曹参。曹参也是刘邦同乡,也在县里当职。他的职务是狱掾。顾名思义,就是监管监狱的。他是萧何的下属。而刘邦之后做亭长的工作之一就是押解犯人。所以刘邦又是曹参的下属。曹参当狱掾的时候就已经在县里非常出名了,与刘邦、萧何、樊哙等都有深厚的交情。
4、樊哙。出生年不详(一说公元前242年),刘邦同乡。他的职业是屠夫,以宰狗卖肉为生。为人最为勇猛,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他和刘邦还有亲戚关系——连襟。所以他和刘邦相当亲厚。当然,也因着这层关系,后来差一点点就死在刘邦的手上。我们后面会讲到。他和刘邦、萧何、曹参都是同乡,大家也都有交情。只是萧何、曹参都是官吏,并且在当地百姓中有较好的名声,而樊哙和刘邦则相当于市井中的地痞(实际上也差不多)。
5、周勃。周勃的祖籍在卷县(今河南省原阳县)。和陈平可以算是半个老乡。而且张良刺秦的地点、著名的博浪沙就在此处。祖上的时候就已经迁来了沛县。所以,周勃也是沛县出生、沛县长大,刘邦的同乡好友之一。他是以编制养蚕的器具为生的。偶尔也会去人家的丧礼上吹奏挽歌之类的,赚个外快。刘邦死前说过一句话“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周勃也不负他所望,在刘邦死后,和陈平一起安定了刘氏天下。而且还把这份工作做出了“瘾”来,当作家族行业传了下去。到他的儿子周亚夫手上,又安了一次刘氏天下。我们一样后面讲。
6、夏侯婴。也是刘邦同乡。但他和刘邦的交情要比上述几位晚一点。他是厩司御,也就是县里的马夫,负责接送往来宾客。在刘邦当上亭长后,他每次送好宾客,回来路过泗水的时候都会找刘邦聊天,一聊就是大半天。交情就是这时候建立起来的。后来夏侯婴也做了县吏,与刘邦更加亲厚。有一次刘邦开玩笑时,失手误伤了夏侯婴,被人告发。由于当时刘邦是亭长,在秦朝法律里,官吏伤人是要被从重从严处罚的。所以刘邦再三强调没有伤害到夏侯婴。但告发者言之凿凿,还说亲眼目睹了全部过程。而夏侯婴为了保全刘邦,声明自己没有被伤害,结果挨了板子,要他说实话。夏侯婴依然不改口,最终保全了刘邦,并未受到惩处。而夏侯婴自己却因作伪证,被判关押了一年多,还挨了几百大板。在政治的世界里,人们所信奉的智慧叫做厚黑,但夏侯婴却拥有另一种智慧——厚道。也正是因为厚道,后来有一次在逃亡的路上,夏侯婴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救了刘邦的一双子女。也就是西汉第二位皇帝、汉惠帝刘盈以及刘邦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另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魏的大将夏侯惇、夏侯渊等都是夏侯婴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