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新年1
转眼就进了腊月。
李氏裁缝铺的定做的衣服慢慢变得越来越厚。
李昔给大姐和二姐分别画了一身衣服,让伙计做出来,千里迢迢的寄过去。
李沅是王妃,李昔送给她的衣服是团金绣牡丹花的正红色大氅,李瑜不喜欢鲜艳的颜色,她送给二姐的衣服正是银色狐狸暗纹的雪白大氅。
李瑜送给李沅的礼物,可废了不少功夫,她撰写了一本西夏各个地域适宜生长农作物的书籍,还有一本干旱地区如何兴修水利的书籍,李沅给二妹的回礼是金元宝,希望她在官场上与人多相处。
李昔也收到了两个姐姐的新年礼物。知道她爱美,大姐送的西夏纹样的金耳坠和金手镯,二姐送了一套洛阳新出的胭脂水粉香膏珍珠霜。
两个姐姐礼物的价值,远超做一件衣服的成本,看来自己这个妹妹就算是做了掌柜,还总是在占姐姐的便宜。
李昔给罗劭也备了一件描金的黑色大氅寄了回去。
罗劭则实实在在用红纸给她包了一打银票,派人骑快马给她送到苏州。
李昔摸着红纸喃喃的说道,
“压岁钱么,罗将军还真是实在。”
她也给红叶包了一个红包,大老远把人家丫头叫到苏州帮她的忙,她心里多少有点过意不去。
李昔也按舅舅,舅母,弟弟妹妹的风格分别给他们置了一身衣服,只不过苏州没有北方冷,没有送他们大氅,而是送的过年的冬衣。
腊月二十一,林诗茵敲开李昔的门。
“走啊,小昔,陪我买年货去。”
“舅母……这种事,不应该管家陪你去吗?”
林诗茵大大方方的拉着她走出门外,
“今天我给管家放假了,你快跟我去!”
李昔拗不过舅母,只好上了她的马车,留下红叶看家。
李昔刚来苏州的时候精打细算,琢磨出不少省钱的法子,而一直生活在深宅大院里的舅母对她买东西的思路感到很新奇。
“小昔,你太会过日子了!舅母也要拜你为先生了。”
李昔走在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平静的说,
“我自小在宫里,也不曾有过风光奢侈的生活。
“我抚的琴还是我二姐打出来的,音色全靠我们姐妹的耳朵,一根弦一根弦的调。
“我父皇……甚至都不肯请名师给我打一把琴。”
林诗茵心疼李昔,抚摸着她的脑袋。
“舅母的娘家认识江南有名的工匠,我请他给你打一把。”
李昔感觉受宠若惊,连忙拒绝,
“不用这么麻烦,我只是可惜,姐姐给我打的琴,被叛军烧掉了。”
林诗茵用怜爱的眼神望着她,
“你们三姐妹都是聪明智慧的姑娘,能在乱世中活下来让舅母见到你,是我的幸运。”
林诗茵的爱与关怀正在一点一点弥补李昔多年来缺失的亲情,就像一只兔子被人偷光了的树洞,正在一点点填补回来。
李昔从小年夜开始总是在厉府待着。
她有时陪舅母喝喝茶,聊聊天,有时陪弟弟妹妹玩,还有的时候……被舅舅叫进书房,厉士安一句话也不说,就是盯着她看,然后再把她放出去。
这比骂李昔一顿都让她害怕……
她偶尔也会在厉家碰见江枫。
两个人见面只是浅浅的打个招呼分开了。
舅舅对这个学生的学业很上心,上心到李昔怀疑江枫会不会是舅舅的私生子。
这个江枫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出手相助陌生的柳婆婆,帮未曾见过面的李昔去查看租房书契,温文尔雅,不苟言笑,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家人在身边,无拘无束,来去自如。
但他总莫名带给李昔一种疏离感,这种疏离感,
很像……她二姐。
远在洛阳的李瑜在炉火旁打了个喷嚏。
腊月二十八。
闽越,榕城府正在举行宴会。
刘宁煜坐上席。
秦海棠就坐在刘宁煜的侧手边。
闽越知府许阶和榕城太守一左一右分别在两边。
宴席结束后,秦海棠准备上马车离开,刘宁煜说道,
“秦将军可否有空同我在街上走一走。”
海棠有些意外,自她受伤,刘宁煜就一直陪在床前,现在两个人一起上街走走,算什么呢?
刘宁煜上街买了一些民间的小玩意儿,
“以后在宫里就见不到这些了……”
“那王爷多买点带回去。”
“海棠你过来!”
海棠看见刘宁煜站在一家卖首饰的店铺门口,便跟了过去。
“怎么了王爷”
刘宁煜拉着秦海棠在铺子里左挑挑,右捡捡,然后拿起一根步摇,
“海棠,你说师父带这个会不会好看”
原来是给李昔挑的礼物。
“李姑娘貌美,自然是带什么都好看。”
刘宁煜又拿起一支梅花簪子,
“海棠你试试这个”
“我吗?我平时不打扮的”
刘宁煜温柔的注视她,
“海棠你也是女孩子啊!”
秦海棠勉强收下了刘宁煜的礼物。
“海棠除夕去哪里过”
“军营,和我父兄一起过。”
“我可以和你们一起吗?”
海棠本想拒绝,她怕父兄和其他将士看见宁王会不自在。
“抱歉,殿下,我要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
“没关系的,过年本来就是和家里人一起,我一个外人也不方便。”
海棠总感觉刘宁煜这话更像是在绑架她了。
她最后还是同意了。
来到军营,秦海棠也没有说透刘宁煜的身份,只说带了一个朋友来一起过年。
刘宁煜上次来军营里穿着华贵,这次穿的便衣,除了在主帐喝过酒的副将和在榕城被抓过的计平山,没人认得出来。
计平山也很有眼力劲,没有暴露宁王的身份。
他们在篝火旁烤肉,烤鱼,说起自己的家乡。
秦松柏一边往嘴里塞肉,一边问刘宁煜,
“海棠带来的这位小友怎么不说话你老家是哪里的”
秦海棠瞪了他哥一眼,
刘宁煜还是老老实实回答了秦松柏的问题,
“我老家……是汉阳的,我们那里在江边,是鱼米之乡。”
原来文帝在汉阳发的家,怪不得有充足的粮草起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