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官僚短缺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进行全国统治有两大法宝,一是军队体系,一是官僚体系。军队利用暴力威慑百姓,官僚利用制度管理百姓,一文一武,缺一不可。
军队和官僚犹如马车的两个轮子,护卫马车持续前行。而朱元璋本身是从大头兵一步步爬上来的,身边有着一大帮支持自己的军中兄弟,所以在军队方面是比较放心的。
然而,官僚体系这块却是比较麻烦,王朝初立,百废待兴,急需大批官僚参与到新政权的建设之中。从朝廷到地方,从部、院、省、寺、府、监到州县,一共需要十几万的各级官僚。
而且,用官僚不像拉壮丁一样,不是有胳膊、腿就可以的了,需要有处理政务的脑子,还需要听话、忠心。因此,如何才能寻找到足够的官僚来辅佐自己治理天下,便成为朱元璋坐上龙椅后新的难题。
第一想到的是元朝的旧官僚。尽管这些人曾经处心积虑地想弄死朱元璋,但是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而且成王败寇,朱元璋对于这些人还是很宽宏大量的,没有直接把他们送到断头台。
但是,经过连番几十年的战乱,元朝的旧官僚所剩不多了。这些人中想来投奔朱元璋的,也早就投奔过来了。剩下的那些,要么是只会钻营的贪官污吏,要么是老朽昏庸的无能之辈。对于这些人,朱元璋是万万不能用的。
因此,尽管从元朝这个破败的朝廷淘到了一些可用的官僚,但是相比于新朝廷对于官员的需求,简直就是九牛一毛,根本解决不了缺官问题。
第二想到的是元朝的吏。与其他王朝不同,元朝是以吏治国。从元世祖忽必烈以后,元朝皇帝喜欢任用出身低微的吏为官,甚至位高权重的执政大官也由吏充当,在全国形成了一股以吏治代替官治的不良之风。
而朱元璋深知,相比于官治,吏治更容易腐败。因为面对繁冗的法令条文,一般人根本看不懂,所以这就给了擅长以舞文弄墨著称的吏徇私舞弊、上下其手的机会。
而且,一旦吏治代替官治这股不良风气盛行,那么将会导致严重的政治腐败,使得中央政府难以将政令推至全国,从而引发严重的政权危机。因此,在朱元璋这里,以吏为官这条路走不通。
第三是起用那些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尽管这些读书人没有做过官,但好歹是熟读四书五经,在读书写字方面要比寻常百姓强一些。但是,这些读书人对于在大明这个新朝廷做官,却是有很多顾虑。
一是担心大明这个新朝廷不长久,担心自己的官帽戴不了几天就没了。毕竟此时的新朝廷刚刚诞生,在北方边境还面临着北元残余势力的军事威胁,谁也不知道哪天蒙古铁骑会不会再次马踏中原。
二是担心朝廷中的好位置都被淮西这一帮人占了,担心即使自己进了朝廷之后受到排挤。当时盛传一首诗: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三是担心自己做官之后会因为过错而被朱元璋杀头。毕竟在朱元璋这里,可是盛行严刑峻法掉脑袋。相比人命如草芥的战场,朱元璋在官场砍的人头也毫不逊色。
所以,这就导致当时的读书人是比较畏惧在新朝廷当官的,即使朱元璋拿着刀威逼利诱了一些人出来做官,但是在数量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
第四是任用地方的地主做官,称为荐举。朱元璋从这些地主中挑选了一些人为官,将其命名为富户、耆民、孝弟力天、税户人才等。这些人中有一出来就在朝廷和地方做大官的,最多的一次到过三千七百人。
但是这些还不够,因为新到任的官员数量总是跟不上朱元璋砍官的速度,使得官僚的缺口总是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