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明王遇险
“小明王”登基为帝后,只是空有一个皇帝的名头,实际上没有任何的实权,朝中大权均由刘福通掌握。如同东汉末年的曹操一样,他立汉献帝为皇帝,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系红巾军之所以将“小明王”立为皇帝,也是其内部多方权力角逐的结果。红巾军以秘密宗教起家,而“小明王”韩林儿的老爹韩山童是北派白莲教会首,是红巾军的灵魂人物,所以将“小明王”立为皇帝,具有一定的宗教合法性。
在“小明王”称帝之初,朝中大权一开始掌握在丞相杜遵道手中。而刘福通自认为功劳最大,对此很是不服,便暗地里埋伏刀斧手,杀掉了杜遵道。然后,刘福通自封为丞相,不久又改作太保,牢牢地把握了东系红巾军的军政大权。
尽管刘福通大权在握,但是其并没有很高的政治智商,也没有很高的军事谋略。领兵在外的大将们不满刘福通的专擅跋扈,再加上与刘福通在教中是同等辈分,所以不太听刘福通的调令。因此,这就导致东系红巾军尽管兵力众多,但是军令不一,难成大事。
有时红巾军攻占了一个地方,但是由于军心不齐,不久又被元军收复了。有的红巾军部队由于上级指挥失误,导致突进元军势力范围太远太深,从而孤立无援,最后完全被敌人消灭了。而有的将领因为打了败仗,担心受到处分,便索性投了元军,翻脸攻打红巾军。
在一番折腾之下,红巾军的有生力量被元军消磨地七七八八,剩余的部队又被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两支元军打垮了。曾经不可一世的东系红巾军只剩下在山东的一小支部队,作为安丰的掩护。
等到益都被扩廓帖木儿包围之后,刘福通亲率剩余部队进行救援,但是不敌元军锋芒,大败而归。后来,在益都陷落之后,安丰再无遮挡,就像一个待宰的羔羊一样,等待着他人进行收割。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遣大将吕珍进攻安丰,意图趁火打劫。然而,面对安丰城坚固的城防,吕珍久攻不下,只得长久围困。这可就苦了安丰城中的红巾军,在粮食吃完之后,他们只能吃草根和树皮,到后面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人间惨剧。
刘福通眼见情势危急,便顾不上自己的面子,急忙派人到朱元璋处请求救援。等到信使到了应天城中,朱元璋也犯了难,到底救还是不救,不救于心不忍,救了之后也不知如何安置“小明王”。
谋士刘基也极力劝阻朱元璋救援,他认为当下主力部队不宜外出,以防被陈友谅钻了空子。而且,如果将“小明王”救出来,那么“君君臣臣”这顶帽子就将压制朱元璋,还不如让吕珍解决掉这个名字的皇帝,从此一了百了。
在经历激烈的心理斗争之后,朱元璋还是决定出兵救援。一方面,同为红巾军,见死不救,有违道义;另一方面,如果安丰失守,那么应天城将会失去北部的屏障,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
于是,朱元璋点起小股兵马,北上救援安丰。在到达安丰城外二十里后,朱元璋派遣死士潜入安丰城,与刘福通进行联络,双方约定里应外合。当夜,刘福通在朱元璋的接应下,冒着大雨护卫 “小明王”从安丰城突围而出。
为了体现对“小明王”的尊重,朱元璋摆设銮驾迎接“小明王”来到自己军中,然后护送“小明王”去往滁州。而且,为了更好地照顾“小明王”的起居生活,朱元璋在滁州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还替换了“小明王”的左右侍从,加强对“小明王”的日夜防护,以防歹人有可乘之机。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此时的“小明王”名为皇帝,实际上不过是换了一个牢笼,也换了一个牢头,从刘福通换成了朱元璋,成为了朱元璋手中一面号令红巾军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