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悲催的章怀太子
李世民冷冷瞥了武则天一眼道:“小天兄,劳烦给朕说说李弘和李贤的事情。”
任小天摊摊手道:“既然世民兄想知道,那我就给你说说他们吧。
先说李弘,其实李弘做太子之前李治已经有一个庶出的太子李忠了。
但是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时任礼部尚书、武则天的心腹许敬宗以李忠为庶出为由上疏劝谏李治改立武则天的长子李弘为太子,李治也因此废除了李忠改立了李弘。
李弘自幼身体羸弱,险些在幼年就夭折在襁褓之中,李治还因此为他修建了大西明寺来祈求佛祖保佑其平安健康的成长。
等到李弘长大之后,在诸多名师的悉心教导之下,他也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储君。
李弘为人宽仁孝义、心系百姓、注重治学,如果他真的能继位的话,正好能够弥补李治连年征战对百姓带来的伤害。
然而也正是他对人仁慈的特点得罪了他的母亲武则天。
当时李治两个女儿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因为她们的母亲萧淑妃牵连,被李治囚禁于冷宫之中,年近四十都不能嫁人。
李弘向李治上疏请求宽赦她们的罪过,准许他们出嫁。因为此事武则天对李弘感到非常的不满和愤怒,娘俩逐渐生出了嫌隙。
据我个人猜测,李弘之所以对母后不满还有另一件大事。
李治和武则天原本为李弘选定了司卫少卿杨思俭之女杨氏为太子妃,但是就在婚期即将来临的前夕,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居然贪图杨氏的美貌,将其强行奸污了。
李治大怒之下原本想将贺兰敏之处死,奈何武则天苦苦哀求称贺兰敏之是武士彟唯一的继承人,李治心软之下只能另选裴居道之女裴氏为太子妃。
好在裴氏贤惠,李治便也不再追究贺兰敏之一事了。
但是这种奇耻大辱换成哪个男人也忍受不了吧?更遑论是二人之下的太子了,他自此对母后的娘家人生出了极大的怨念。”
李世民森冷的看向武则天说道:“好胆!你们武家人真是不把朕的族人放在眼里啊!
原本朕是不打算杀你了,如今看来朕真的要食言了。”
武则天惶恐道:“冤枉啊太宗陛下,此事完全是子虚乌有啊。”
任小天拦住李世民道:“世民兄你别急,这事要等到咸亨二年才会发生呢。
我们完全可以将事情扼杀在摇篮之中,只需要提前将贺兰敏之这个禽兽杀了就没事了。
反正这个贺兰敏之也不是什么好鸟。
仗着姨妈和母亲受到李治的宠爱他不光强暴了杨氏,居然还和自己年迈的姥姥有些不清不楚,甚至还对李治的女儿太平公主动过歪心思。
像他这种禽兽早就该被千刀万剐,五马分尸,让他活这么大真是便宜他了。”
长孙皇后一时被贺兰敏之的事迹给震惊住了。
她不禁喃喃道:“世上竟有如此不知廉耻之人?二哥,此人万不可再留其于世上了!”
哪怕是隋唐时期民风开放,但是像贺兰敏之做出来的这些事也算是空前绝后了。
武则天哪怕是再疼爱自己这个外甥,此时也不敢再为他求情了。
要知道李世民可不是李治,武则天哪怕跪死在这儿也得不到李世民的原谅。
更何况没有把她牵连进去已经是李世民开恩了,再为贺兰敏之求情的话只怕是连她也无法活命了。
雍正见李世民的脸色愈发阴沉,赶紧对任小天说道:“小天,你还是先说李弘的事儿吧,贺兰敏之回头让李治杀了便是。”
任小天也察觉到气氛的凝重,他说道:“总之就是李弘和武则天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到了上元二年,也就是李治现在五年之后,李弘随李治和武则天出行洛阳之时突然暴病身亡。
关于李弘离奇身亡的原因,《唐会要》和《新唐书》中都说是被武则天用鸩酒毒杀的。”
眼看李世民又要发飙,任小天不敢停顿继续说道:“但是这种猜测也是捕风捉影,并没有真凭实据。
据我们后世史学家考证,李弘之死应该是由于他身体羸弱,加之感染了肺痨,病情加重之下才会突然暴亡的。
肺痨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肺结核,虽然在我们那儿已经不算是什么要命的疾病,但是在医学不发达的大唐绝对是无法治愈的绝症,李弘会因此而死倒也不算是意外了。”
武则天暗自松了一口气。
她的心情跟坐上过山车似的,一会冲入云霄,一会又坠入谷底。
好在是任小天最后的话算是把她给救回来了。
李世民脸色缓和道:“你们后世医术发达朕也早有耳闻,没想到肺痨这种恶疾你们也能治愈,真是让朕大开眼界。
小天兄,日后李弘若真患上了肺痨之疾的话,还要麻烦你出手拯救他了。”
任小天摆摆手道:“放心吧,到时候这事就交到我身上了。
我接着说武则天的第二位太子李贤吧。
说起来李贤的命运比李弘还要悲惨多了。
他的父亲李治和母亲武则天都做过皇帝。
他大哥李弘虽然早亡,但是死后却被追封为皇帝。
他的两个弟弟李显和李旦也都先后做过两次皇帝。
甚至就连他的妹妹太平公主也差点就成为第二位女帝。
只有他悲催的被贬成了庶人,虽然后来被平反了,但也都和死去的他没什么关系了。”
李泰抱着牛奶喝的正欢呢,听完任小天的话差点一口喷出来。
他这个未曾谋面的侄子李贤也未免太惨了些吧。
身边一大家子都是皇帝,换成是他的话,哪怕死后进了祖坟也抬不起头来啊。
李世民双手扶额道:“好了小天兄,你还是挑重点说吧。”
任小天讪笑道:“没问题没问题。
要说李贤天生聪慧机敏,而且极有才华。
李弘死后他继位太子,和众多学者联合批注了《后汉书》
《后汉书》原本极为晦涩,甚至可以说佶屈聱牙,经过李贤批注后简单易懂。
后世诸多文人学者都对李贤的批注非常赞赏。
这也能看得出来他深厚的文学和历史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