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考试
这乡试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逢子、午、卯、酉年举行。考试分三场,每场三日,例定八月初九日为第一场,试以《论语》文一,《大学》、《中庸》文一,《孟子》文一;五言八韵诗一首。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五经文一。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策问五道。三场皆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
而赵子麟等人参加的正是八月初九的第一场。第一场考试,大多是形式严格,不论是从考生物品的检查到考生入场,还是考生考试过程中是否作弊的监督是几场考试中最为严格之处。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举人可于第二年进京参加中央举行的考试。举人名额,各省不等,大省有百余名,中、小省七、八十名或四、五十名,向有定数,不能任意增减,大抵按一省人口、物产、财赋等确定。
乡试考场一般设在省府所在的省城,具体地点是贡院内。贡院就是一个大院子,里面又分割出许多有序排列的小院子,小院子里每排再隔出进深四尺、宽三尺的考室,称为‘号舍’,每舍一名考生。号舍既是考试答题的地方,也是考生夜里住宿的地方。白天考试时,两块木板分置上下托槽上,搭出一副简易桌、凳;晚上则将上层的板拆下,与下层平拼成一张简易床铺。由于空间太小,考生晚上须曲膝而卧,民间戏称之为“鸽笼子”。
虽说这乡试的环境稍微有些辛苦,可是众多学子也是为着能够顺利进行会试从而一朝扬名,成为皇上钦点的状元而在此苦读。与之后的毕生追求相比这间小小的屋子算不了什么。
今年的考官是云水县县令骆大人和朝廷派来的翰林院主事。两人已经在考生进入考试院之前就商量好对策。
两位主考官坐在书院中,看着书院门口正在通过检察的书生。
历来最常见的一招就是夹带参考材料进考场。夹带,又叫“怀挟”。怀挟的手法也是五花八门,或藏于笔管,或置于砚底,或放于夹层鞋底……
之后通过检查的人将进入院内新置的沐浴房。沐浴时,考生要脱光自己的衣服,然后换上县令准备的统一服装,才能进入考场。
“这样严格的制度应该不会有人还想要犯规吧。”骆县令看着眼前书生意气的考生们。
“若是有人为了前途,说不定也会赌上一赌,骆兄只管和我一起看好戏。”翰林院主事曾参加了多场乡试会试的监考,对于这些书生的想法再是了解不过。若是学识不够,而选择走一步还能理解,有的学生本就成绩出色,甚至都会一时蒙蔽,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看着他们,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意气风发,恨不得能辅佐明君建功立业。”骆县令深有感触,如今朝堂上表面平和,实则暗流涌动,若是能借此机会,选择一批忠正之士来匡扶正道也未尝不是一件美事。
“是啊,只希望他们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莫要让这机会白白溜走。”
不一会,两人聊天间检查便已经通过了一堆人。两人假装无事四处转悠,实际上是看看众书生之间相互交流,有无谈吐非凡之人,有无意谋作弊之人。
赵子麟并未察觉到这些,心无旁骛的在桌上练字。骆县令早早的就注意到了他,此人并未像其他人一样,也不与他人交流,这等专心程度,定能有所收获。骆县令摸了摸胡须,等着瞧众书生到底谁能脱颖而出。
几天后考试终于结束,赵子麟正欲回去杜宅,看看杜蕴兮是否回来。赵子麟刚要从客栈出发时,张离生来寻他。
“赵兄这是去哪里?”
“我正打算回去,怎么,张兄有何要事?”赵子麟放下包裹。
“好不容易捱过去了,邀赵兄一同出游,好散一散最近这憋闷。”张离生生性不爱拘束,更别说这十几日了。
“可是我这”
“赵兄还可是什么呀,别总想着读书,跟我这闲暇之人多玩玩也是好的。”
还没等赵子麟说完,张离生便拉着他出门去了。只是这一去,张离生却遇见了自己后知后觉最为意难平之人。
赵子麟和张离生一路策马,男子本就容易坦诚,虽说赵子麟心机城府均在张离生之上,可是现在并未涉及到权谋之争,两人便也像寻常天地间兄弟一般相处,潇潇洒洒,快活不已。
两人到了一处茶水铺子,山中少见茶水铺,自然要留下歇歇脚的,不说他们,马儿也需要休息。
两人正在以茶代酒话言欢时,一辆马车停在旁边,一女子头戴竹帽,上面垂下一帏轻纱,女子的容貌若隐若现,露出的手腕可见肤色白皙,身子瘦弱。她走到茶水铺前,“老先生,我想要讨一碗水喝。”
这茶水铺只有一方桌子,赵子麟和张离生刚站起身打算离开,这女子却叫住了他们。
“两位公子不必客气,我稍微饮一杯便走,不在这打扰你们。”
张离生转过身,这女子看见张离生衣带飘飘,高于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怕说的就是他。自己从未见过这样如此飘逸潇洒俊美之人,看来蕴儿说的要多出去走动走动还是对的。
没错,这女子正是骆雪儿。今日遵母亲心愿,来这山中参拜,未曾想竟能见到他这样的男子。骆雪儿透过薄薄轻纱便已经将张离生的眉眼刻入心间。
“这位公子不必客气,我只是讨碗水喝,并不需要你们离开。”骆雪儿并不想让张离生就这样离开,自己还不知道他性甚名谁,虽说骆雪儿一向冷静理智,可是一生中能为自己争取的机会不多,杜蕴兮与她相处的那些时日教给她的,她都要一一尝试去做。
“小姐若是不嫌弃,可与我兄弟二人一同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