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初唐小闲人 > 第144章 炒茶

第144章 炒茶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茶是汉人历史上最重要的饮料作物。

    饮茶、艺茶始于中国西南。

    战国以前,饮茶和茶业主要在巴蜀和汉中的部分地区。

    秦朝统一中国以后,饮茶和种茶由巴蜀首先东传到荆湖与关中地区。

    老秦人曾将茶用作草药治疗疾病。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在《食论》中也提到:“苦荼久食,益意思。”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荼的味道苦涩,但饮后能使人深思熟虑、开拓思维。”

    《食论》之中的苦荼,指的便是茶。

    所以李让的问题一出,陈一和王二口中就像是报菜名一样将关中有着茶园种植的地方给报了一遍。

    李让点点头,继续吩咐道:“王一,你先回府,找老张支应一些银钱,带人去买点茶叶回来,记得要嫩芽,不要老叶子。”

    王一没问李让要茶叶干什么,领命之后便迅速朝村子里小跑而去。

    茶树属于四季常青的苗木,其中又以春芽与秋芽为佳。

    这个时节,刚好还能赶上秋芽的最后一茬。

    当然,李让要制作茶叶也不是单纯的为了装逼。

    今日他本可以说些漂亮话,将金城哄个心花怒放,但他没有,而是选择将她的茶道贬得一文不值,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茶叶这种东西推广出去做准备。

    至于为何要推广茶叶,则是因为昨日宴会之时李让用香水在江南的代理权从宋国公萧禹手上换来了一条西域的商道。

    西域的商道那是什么?

    丝绸之路!

    纵观汉人历史,说白了就是靠着三样东西在混,首先肯定是精美的丝绸,其次便是茶叶和瓷器。

    而一条丝绸之路,就是汉人倾销这三样东西的大动脉。

    这样的一条商道,李让肯定要好好的经营。

    但光是售卖去丝路尽头的国度售卖丝绸,未免太过于单调。

    所以李让就想到了茶叶,就算今日没有金城表演茶道之事,茶叶李让也是要弄出来的。

    而炒茶的工艺,李让刚好会上那么一点点。

    绿茶靠炒,红茶用烘。

    但不管是绿茶还是红茶,放在大唐对于大唐的茶道技艺来说都是降维打击。

    别看那些酸腐文人煮茶汤,又是文化又是真味又是精髓的,可着劲儿的忽悠别人去喝他们煮出来的泔水茶汤。

    历史上的炒茶工艺成熟以后,他们抛弃茶汤抛弃得比谁都快。

    而李让选择去东宫表演茶道,说白了就是故技重施而已。

    茶叶的利润比起香水和肥皂只高不低,如果做独门生意,他一个没有根基和底蕴的空头侯府根本守不住这么大的财富。

    去东宫扯虎皮做大旗才是守住财富的正确打开方式。

    究其核心,终究脱不开利益二字。

    装逼?

    顺带而已!

    陈一的速度比李让想象中的还要快上许多。

    中午安排给他的任务,下午他就带着一车茶叶回到了府中。

    茶叶这种东西放不了太久,所以李让不得不征用厨房临时加班。

    众所周知,每当李让亲临厨房的时候,就是新品问世的时候。

    所以即便是晚上,围观的人依旧非常的多。

    管家周行看着面前满满几大箩筐的茶叶,一脸狐疑的问道:“侯爷,您这是要吃茶吗?”

    这么多茶叶摆在面前,周行能想到的也就是用来吃了。

    毕竟,茶叶也算是一种蔬菜。

    至于做茶汤,根本用不了这么多。

    李让摇摇头,淡淡的回道:“是用来吃,不过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吃。”

    李让一边说着,一边指挥着厨娘将茶叶摊在竹篾编出来的帘子上。

    初冬季节的茶叶,即便再怎么嫩,也早已色泽碧绿,不如第一茬那般嫩黄。

    至于水分,更是少得可怜。

    不过李让打算做的是绿茶,倒也不用太在意茶叶的老嫩,对水分的要求也不高。

    摊平之后,李让指挥着厨娘将其中烂掉的,尤其是捂久了开始发酵的茶叶甄别出来。

    随即找来一个绸布做成的筛子,抓了一把茶叶放在绸布上慢慢的揉捻起来。

    “看好了,我只做一遍,以后这些工作就交给你们来做。”

    李让提醒了几个厨娘一句,便开始聚精会神的工作起来。

    绿茶,是所有的茶叶种类之中工序最简单的,晾干,发酵,炒制,揉捻,风干,一共五个步骤。

    这个季节的茶叶连晒干这个步骤都可以省略,因为晒干的主要目的是去除茶叶表面的水渍,而不是茶叶本身蕴含的水分。

    如果是做红茶,就还需要多出晒青,杀青,烘干,晾晒,定型之类的乱七八糟的步骤。

    而且红茶对于茶叶的品质也有要求,所以红茶以后再弄。

    先把绿茶弄出来大捞一笔再说。

    第一步揉捻的目的是为了让茶叶更好的发酵,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所以李让只是随便示意了一下,几个厨娘就已经能够上手了。

    很快,摊了一地的茶叶就变成一地焉了吧唧的叶子条。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发酵。

    李让指挥着厨娘们在茶叶上盖上一大块麻布,今夜的工作就算是完成了。

    在一群下人们不解的目光中,李让大手一挥,宣布解散。

    翌日

    李让难得的起了个大早,因为茶叶发酵的时间不宜过长,时间长了,茶叶就烂了。

    来到厨房,六个厨娘已经严阵以待,只等李让来传授他们新的知识了。

    李让先是检查了一下茶叶的发酵程度。

    还不错,闻着已经有淡淡的茶香了,拿去晒晒说不定还能晒出白茶。

    但李让不是一个喜欢半途而废的人。

    所以,李让大手一挥,开始将六个厨娘指挥得团团转。

    炒茶的大铁锅已经到位,本来炒茶的灶台该是斜面的,但时间上来不及,就只能用家里的灶台将就一下。

    一截老树桩点着,一簇幽幽的火苗燃起。

    炒茶的火不易过大,李让在后世的时候可是专门去一个家中有茶园的同事家里进修过炒茶技艺的,如今做起来,只能用轻车熟路几个字来形容。

    锅壁微微发烫,但还不到烫手淡淡程度就能下茶。

    一次性不用下太多,一两斤的样子足以。

    李让以手作铲,轻轻的翻动着锅中的茶叶,不多时,厨房里陡然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

    熟悉的味道。

    李让满脸陶醉,发自内心的感到开心,不是因为他炒茶一次就成功了,而是因为这个世界又多了一种他熟悉的东西。

    手掌感受不到潮意,就是茶叶出锅的时候。

    紧接着就是揉捻的程序,这一次揉捻比第一次要难一些,因为还要给茶叶定型。

    其实不定直接风干也可以的,就是外形比较丑,所以为了接下来的装逼时刻,李让还是将茶叶揉成了细长的长条。

    李让亲手操作过一次,便将舞台留给了府中的六个厨娘,他负责在一边指导。

    茶叶这种东西,不仅是汉人爱喝,草原上的汉子更是要靠着这东西补充维生素和治疗便秘。

    所以以后侯府每年茶叶的出货量必定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早点把别人教会,早点挣钱,挺好。

    李让将炒好的茶叶放到通风处,找了两个围观的下人扇风进行人为风干,指导了六个厨娘一阵,给他们画了一阵大饼,吩咐她们好好练习,以后有敞亮前途等着她们。

    随后就出了府门来到张二叔家里。

    泡茶最好的工具自然是瓷器。

    但大唐初期的瓷器工艺还远不如五代宋元那么成熟,成套的更是少之又少,一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所以茶杯茶盏李让只能用琉璃杯琉璃盏代替。

    尽管这个时代的琉璃李让也看不上,气泡多,颜色也没那么透明。

    但至少比陶器或者青铜器具要好得多。

    至于来找张二叔,则是要他给自己雕刻一个茶盘。

    正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茶叶的高贵自然也需要一套好的茶具来衬托。

    且一定要多精美,用料一定要贵。

    前日宴席那些宾客送来的礼物之中有着不少珍贵木料,此时正好派上用场。

    将那些木料一股脑的塞给张二叔,告诉了他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制式,得到张二叔拍着胸脯的保证,李让兴冲冲的回家了。

    晚上,茶叶已经风干。

    迫不及待的找来一个瓷杯冲泡了一杯,滚烫的茶水烫得口腔生疼。

    但感受着舌尖上的苦涩和舌根处的回甘,李让却是差点热泪盈眶。

    就是这个味道。

    虽然比不上后世那些动辄成千上万一两的好茶,但比起在超市之中买回来的那些机炒茶却是丝毫不逊。

    就凭这个味道,李让有把握靠着这个东西将大唐周边的国家都刮下来一层油。

    只是一杯茶下肚,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李让一夜无眠。

    躺在床上,李让无语凝噎。

    忘了茶还有提醒脑的功能了。

    第二天一早,李让顶着一个黑眼圈出现在院子里的时候,月儿和娟儿都被他这副憔悴的模样吓傻了。

    不知不觉,三天时间一晃而过。

    李让要的茶盘,张家二叔也给李让送来了。

    手艺当然没得挑,就是这颜色,这包浆,古香古色的样子怎么看都不是新做出来的。

    李让好奇的问了一句:“二叔,你用桐油擦拭过?”

    张二叔闻言,脸色顿时变了,低声道:“二娃子,这可是叔叔吃饭的秘密,你可千万不要说出去。”

    李让点头应下,既然是张家二叔吃饭的秘方,李让也不会去到处乱说。

    万事俱备,接下来是装逼时刻。

    李让收拾好东西,便马不停蹄的朝长安而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