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理想主义
十一月中旬,周边的大棚菜陆续下来,菜贩子们闻风而至。
有二八大扛,有平板车,有三轮车,还有牛车,最牛的是大货车。
第一辆大货车停在十里村,去年花家大棚拒绝的菜贩子今年又来了。
王村长直接就去喊了花方方,他们谈价格不行,底气不足。
花方方上,就是不一样。
没有余地,没跟你多要,没有讲价的空间。
大货车的老板不高,一米六五左右,一笑起来就跟阿弥陀佛一样,小眼睛就看不见了。
上来就递烟,一人一根。
花方方不抽烟。
张利来把烟收起来,看着这小兄弟,有点犯愁,对方可能不记得他了,他可记得对方呀。
去年这村里大棚他来了可不止一趟,对方咬得死死的,就是不卖给他。
他就奇了怪了,今年还不死心,早早就盯着这片了,果然今年种的多了。
可怎么还是这个小兄弟出面呢,他不好说话呀。
“小兄弟怎么称呼呀?”
“俺姓花。”
“花老弟啊,咱这做买卖,得谈,你不能一口价呀。”
“嗯,对,俺家干买卖实在惯了,给的就是底价,那现在多要点?”
“菠菜一毛五,那就两毛五吧,怎么样?”
张利来……,寒风中凌乱。
这事没成,他还想再抻抻,一斤少一分钱,一车就不是小数。
“大哥,要不,您去别的村转转?”
花方方好心的给个建议。
……
一个小时之后,两人又碰面了,在旁边的村子。
……
又碰面了。
张利来都要疯了,怎么他去哪个村子都能碰上这小老弟呢。
这些村民们怎么回事呀。
在第三个村子,花方方叹气。
“大哥,俺这样说吧,这一片种大棚的都是跟着俺家学的,统一价格,童叟无欺。”
“您先去大棚瞅一眼,现摘现装车,这个天
新鲜的菜,只要不是京城,你去了周边哪儿都得哄抢。”
“为啥不是京城?”
“您要想在京城也行,俺家在市里卖!”
张利来闭嘴了,最后老实的称称,装车点钱。
“花老弟,真一分钱也不能便宜了?”
“大哥,真不行,你知道种这大棚多费事吗?从早到晚,天天在里面干活,就没有干完的时候……”
这菜是真好,张利来亲眼看着摘的,肯定是能挣钱的。
村民们不敢谈价是怕买家跑了不买了咋整,花方方就没有这个顾虑。
做成了第一次就行了,以后他也不用每次来人买都过来了。
乡亲们数完钱非得留他吃饭,那可不行,他得赶回去,家里还有老多事等着他呢。
乡亲们的担心和顾虑很快就打消了,来买的人很多。
双方拉扯,讨价还价,他们只要统一战线,也不怕对方不买。
除非所有的买家也跟乡亲们一样,一致对外,可他们做不到。
花家提到的国营单位供应这块,刘能带人尝试了。
好的国营单位都有食堂,他们就拿着菜一家一家的问。
人家看到菜都很欣喜,冬天的京城蔬菜供应从南方过来的新鲜菜源很有限。
能在当地找到菜源,这是意外之喜。
单位想买,刘能也想卖,可价钱真不好谈。
所有人的认知里面,都是我们量大,你价格肯定要让步。
第一年大棚蔬菜根本不愁销路的前提下,让刘能降价卖,他肯定不干。
不仅是降价的问题,还得表示表示。
刘能跑了几天,就找到了刘金。
“金子,你行呀,这茶叶跟花家一样的?”
“嘿嘿,尝出来了?怎么样,好喝不?”
“好喝。”
坐在热炕上,嗑着瓜子喝着茶水,不知道还以为在花家呢。
刘金这小子是啥啥都跟花家学。
“金子呀,叔这几天在外面跑,真是不容易啊。花家给指了一条路,咱不得试试呀,可真不好干。”
刘金就笑眯眯的听着,不打断不插嘴。
“你小子给叔分析一下,花家为啥只零卖?”
“叔,我不是一直给饭店供白菜吗,去年就跟圆圆说过,她嫌麻烦。”
“就因为怕麻烦?”
“嗯,叔,我怎么觉得这条路是圆圆特意指给你的呢?”
刘能……
两人聊了挺长时间,刘能问啥,刘金知道就说了。
给了非常诚意的建议那就是,如果能理想主义拿下这块,就干。
理想主义这个词当然是花圆圆说的,就是纯粹的公事公办。
跟零卖一样,一分价钱一分货。
刘金还是给几家老客户提供白菜萝卜,新鲜菜也是愿意要他就卖,价格不让步。
零卖对他真的没有压力。
除了累点,天天半夜就得摘菜装菜,天还没亮就出发,别的毛病都没有。
刘能跟刘金谈了以后也佛系了,花家不搞的哪那么好弄呀,也没直接放弃,就走理想主义路线。
后面还谈成了几家,合作还算愉快。
后来事情的发展还挺戏剧的,刘能带人打过交道的单位,找到了他们村买菜,不是大批量买,是少量买。
单位有招待的时候,来买新鲜菜。
第一年跟着花家种大棚的村民们,就没有不挣钱的。
种的多的多挣,在自家院里种的少挣。
有了去年暴雪大棚坍塌的教训,乡亲们伺候的特别精心。
比花家精心,花圆圆一向不主张种地太精细,他们本就是雇人,地里的活你要想干永远干不完的。
只要产量大差不差就行。
·
养娃日常
花圆圆从怀了宝宝以后,就在考虑教育问题。
想了很多场景,怎么养孩子。
就像她跟郝栎提过的,她是计划当一个温柔妈妈的。
郝栎要当白脸,她自己是红脸。
可实际情况是,她必须要当白脸。
家里的实际情况,她知道,这孩子肯定是宠的不行。
宠孩子,她不反对,宠和教并不矛盾。
冬瓜和西瓜小的时候,天气好的时候,近了在自家院子里、工作间,远点的去周边的地里,村里道上转悠。
除了吃喝睡觉,醒着的时候,花圆圆愿意带着孩子们出去溜达,杨静带着小花生跟着一块。
她定下了规矩,她不去的时候,就老爹和公公带着去。
村里的这路第二年就由花家出钱,修成了柏油路,推着竹编的婴儿车满村里溜达。
俩瓜一岁之前的婴儿车,是躺着的。
一岁以后就变成坐着的,有单座的两个,双座的一个。
会走了以后,俩瓜先自己走,走累了就坐车。
一岁左右的时候,花圆圆就发现了问题,俩瓜的胃口被人为的喂大了。
别的娃这么大,如果吃多了可能消化不好。
这俩瓜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好似吃多少鼓鼓肚子就消化了。
吃得多,拉得也多。
花圆圆每天关注俩娃的便便,只能感慨,幸亏发现的早。
她就是上午和下午各抽了两个小时,去大棚里忙忙活活,这才几天就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