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小拜年
天降瑞雪爆竹响,辞旧迎新又一年。过年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着,雪花飞舞,这就是——浓浓的年味儿。
四五点钟,巧珍在如雷贯耳的鞭炮声中醒来,那声音连成一片,一个接着一个,在空中回荡……
昨夜的一场大雪洋洋洒洒地落下,清新冷冽的空气扑面而来,屋顶上像涂了一层白白的,厚厚的蛋糕,地面上厚厚的积雪尚未融化,雪地里留下了过往路人的一串串的脚印,可这依旧阻挡不了从外打工的人,大包小包拿着东西回家过年的脚步。
大年初一,也叫“鸡日”,拜年是最重要的习俗。在北方,这一天一大早,人们就会早早地起床洗漱,巧珍也不例外。
她起了个大早,走进灶房,系上围裙,开始给孩子们做饺子,直到把面和好,包完饺子后才叫醒俊芳俊红准备起床吃饭。
“俊芳俊红,快起床吃饺子了!”巧珍满脸欣喜地看着被窝里俩人熟睡的模样。
“穿上新衣服吃饺子啦!”她们在母亲的声音中惊醒。
谁知,巧珍刚拿出来碗筷,准备用漏勺盛饺子的时候,却发现这瓷碗突然从中间一分为二,各烂了一半儿,咣哩咣当地掉在了地上,这声音听起来格外刺耳。
“这是什么寓意?大过年的,真晦气,她赶紧说了一声岁岁平安。”
于是,她拿起了笤帚轻轻地扫着。她想起了学斌,也不知道他今天吃饺子了吗?
这时,外面开始热闹起来,村里的人也会纷纷笑逐颜开,走出家门,开始迎春纳福。
在村门口,邻里街坊之间见了面,他们总会互相祝福,道声过年好,恭贺新年的声音在空中不绝于耳。
天色渐亮,登门拜年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独来独往,有的结伴而行,他们喜气洋洋前去给长辈拜年,说一些吉祥祝福的话语之后,就会收到长辈给的压岁钱。
那络绎不绝的拜年人,构成了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给,拿着。这过年了,也给你们两个压压岁,希望你们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巧珍给俊芳和俊红每人各发了1元钱。
“我们也祝福妈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姐妹二人接过妈妈发的压岁钱兴奋地说着。
外面,那些悠闲地老人凑到了一块儿开始推心置腹,他们乐呵呵地笑着,唠叨家常,叙述着过去一年的陈年往事。
中年男人也从外面干活回来了,穿着时髦的衣服,聚集在一起,叼着烟,畅谈着过去工作上的喜悦悲伤,描绘着未来大干一场的美好愿景。
抹着红嘴唇的小媳妇们,三五成群在聚集一起,也不再畏惧寒冷,天南海北地畅聊,所言之处,不时传来阵阵盈盈笑语。
小孩子们则穿着各式各样的新衣服,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更漂亮!
“俊红,早上吃饺子的时候,你在饺子里面吃到硬币了吗?”俊芳穿上了好看的衣服,兴致勃勃地来到了俊红面前。
“硬币?饺子里还有硬币?”俊红听到饺子里有硬币,显出一副吃惊的样子。
在春节过年吃饺子的时候,巧珍也会把硬币放到饺子里,是一种风俗。吃到硬币饺子寓意着,会在新的一年里财源广进,好运连连。
“包饺子的时候,妈妈特意放进去的,你不知道吗?”俊芳见妈妈在包饺子的时候,把两个伍分的硬币洗干净后放在了小碗里。
没有啊!我吃了一碗饺子,一个都没有吃到。”俊红惊讶地说着。
“我吃住了一个,另一个被妈妈吃住了。”俊芳在妹妹面前嘚瑟着,不由自主地偷偷乐呵。
明天就是大年初二了,巧珍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这一天,在农村也被称为“迎婿日”,她想起往年初二这天,她与学斌一起带着孩子们回娘家给自己爹娘拜年的情形。
她们会提前备上一份足够数量带着红胭脂的白面馒头;条件宽绰的还会另加一块猪肉礼条、附带着几样菜:海带,粉条,白菜之类的。
除了带这些礼物之外,她还会准备点红包,给弟弟家的小辈们发放。
可学斌还是没有回来,只好自己带孩子们去了。
“你们穿戴好了没有?天气不好,一会儿得早点出发,去你外公外婆家拜年。”巧珍准备着去爹娘那里拜年要带的礼物,见收拾的差不多了,赶紧喊起了俊芳俊红。
“哦,太好了!又可以挣压岁钱了!”她俩在屋里欢呼雀跃着。
“姐姐,你看我穿这衣服好看吗?我的脸洗干净了吗?”俊红觉得今天得把自己打扮得漂亮点,还要擦上大众牌的雪花膏,那味道真好闻,让自己香喷喷的。
“好看,好看。哎呀,你让开一下,让我把头发再重新绑一下。”俊芳也是生怕哪一点没有收拾好,又从上到下认真检查了一遍。
“走吧!两个小美女。我们先在路上走着,你爸爸回不来,到时让你三舅骑自行车提前接我们,与咱们汇合。”说罢,巧珍自己也赶紧换过衣服,拿上钥匙准备去锁门。
她们去往爹娘家的那条路上,成群结队多为步行,往来拜年者连续不断。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他们个个身穿洁净的衣裳,心中的喜悦之情,无不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太阳慢慢探出了脑袋,路上的积雪还未完全融化,路面上四处泥泞,屋檐上的雪慢慢地滴在泥土里。
那崎岖不平的山路,那凛冽刺骨的寒风,完全挡不住他们拜年的脚步。
他们深知,此时此刻,前方的亲人正站在高高的山坡上焦急地等待,他们默默地在站在村头,正朝着儿女回家的方向不时张望;他们知道,亲人们早已备好满满的一桌美味佳肴正在等待着自己品尝!
那个时候,走亲拜友去拜年,距离远的骑自行车,距离近的主要靠步行。从唐家庄村到周山村,巧珍总会上午九点前风尘仆仆从家里出发,走到娘家的时候已经中午快12点了。
第一顿是饺子,第二顿饭是炒上平时不舍得吃的肉菜,再变着花样摆上几盘,下午四五点钟,吃罢二顿饭后高高兴兴返回。
那时拜年,不能行空,娘家需要还礼,多少就行,看自己心意。
每次离别,爹娘总是把大包小包的蔬菜,瓜果,粮食给自己留着,一袋一袋地装好。他们总说自己有,其实巧珍知道,是爹娘舍不得吃,走的时候,说啥都要让自己带上。
在爹娘的目光中,她走向回家的路,她不时的挥着手,让爹娘回去,只是那深邃的目光,一直通往她看不到的地方,才肯离去。
她的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惆怅,那是对爹娘的不舍。
她多想陪爹娘好好聊聊,哪怕住上一夜也好,可是,娘总会说,回家吧!出嫁的女儿拜节不能留下来住爹娘家,改天再来,巧珍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去。
这就是血浓于水的骨肉情,不管多远,常回家看看,这样的风俗民情也在这个小山村一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