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道衍和尚想法很多
过了年初一,大明朝的假期就结束了。
朱元璋不愧是工作狂,一连几天除了上朝议事,就是批改奏章,好像完全忘了朱雄英这个失而复得的皇孙。
朱雄英也不急躁,朱元璋不召他,他也不主动露面,每天猫在自己偏殿,门都不出。
这么一来,朱允炆有点心慌了,他打算在借机会,让朱雄英献出他的火器,可现在两个人根本就不见面,毫无开口的机会。
他本来打算直接去找到朱元璋把这个事情说出来,可又被黄子澄拦住了:“这是直接说给陛下,陛下会认为太孙过于针对皇长孙了。”
就这么一直过了十来天,大年初一奉天殿上的事情好像就被淡忘了,朝堂之上一切照旧。
终于还是有人忍不住了。
这天一大早,门外传来了太监张成的声音。
“皇长孙?我进来了?”
朱雄英一听是太监的声音,顿时脸上浮现出笑意,看来朱老头还是忍不住了,回道:“进来,进来。”
“参见皇长孙……”
朱雄英拦住要行礼的张成,然后就奔门口走去,一边走一边说:“皇爷爷在乾清宫还是奉天殿?”
张成:“咳。皇长孙,那个,陛下没有召见你。”
朱雄英一脸疑问,“那你来干啥?”
张成对着门外说了一声:“进来吧。”
门口进来了两个端着一大堆奏折的小太监。
朱雄英看着那两座小山一样的奏折,抬手摸了摸嘴唇,猜不透朱元璋是什么意思。
难不成就这么把大位让出来了?啥也不说,直接让我批奏折,这是什么套路?考验考验我?
乱猜,不如直接问:“皇爷爷这是?”
张成赶忙说道:“奴婢只是奉命把这些奏折给您送过来,再多的奴婢就不知道了,也不敢知道。”
朱雄英想想也对,朱元璋手底下的太监,确实不敢多说话,开国功臣说杀就杀,太监哪敢瞎张嘴。
“那就有劳了,放那吧。”
张成行礼后带着两个小太监走了,朱雄英一脸好奇的拿起一本奏折,想看看朱元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一连看了好几本,越看心里越不爽:“卧槽!这群读书人,我是真给你们脸了!不动你们,真以为老子沙鹰见不了读书人的血?”
没错,给他送来的奏折,全是参他的,内容都差不多,基本就是:有违礼法,不顾纲常,不臣之心超然若揭,若不严惩,恐生祸乱。
“我还以为你们忘了这事了呢,合着你们忘的只是对我的恐惧!”
此时的朱雄英倒是有些后悔了,当日在大殿上,手段还是过于温和了!
只杀了两个想要砍了自己的禁军兵士,让那些大臣真的以为自己是善男信女了!
可现在总不能找到他们家一个一个的都杀掉吧?毕竟自己真的接手了朝政,还是要用到这些人的。
杀鸡儆猴,是最好的手段。
朱雄英想到这里,索性坐到了书案边上,一本一本的仔细翻看,找个看着不顺眼的,就把他当成儆猴的鸡!
北平,燕王府内。
燕王朱棣拿着一封书信,给了一边的和尚,这和尚一身黑袍,法号道衍。
“大师,这事你怎么看?”
道衍和尚接过书信,一字一行的看完,又将书信收好,放在身边的茶几之上。
手捻佛珠,好一会才开口道:“此事倒是颇为蹊跷。可根据信中所言,此人定是雄英皇孙无疑了。”
朱棣点点头,认同道:“如果不是大哥血脉,定不会如此相像,又有御赐玉佩,这事算是无疑了。”
语气中满是不甘。
道衍哈哈一笑,安慰道:“殿下,何必为此事烦心呢?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大师,此话怎讲?”
“皇长孙此刻现身,如果不是为了储位而来,还会有别的可能?而鹬蚌相争……”
燕王朱棣摸了摸自己的下巴,试探的问道:“大师的意思是,本来的死局,因为雄英的回来,或许有破局的可能?”
道衍和尚微微一笑,并未说话。
燕王朱棣,昂头看天,半晌,低下头有些丧气的说道:“雄英自幼便亲近于我,如果他能继承大统,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
道衍和尚听后,摇摇头,叹气道:“殿下果真不想做一做渔翁?”
朱棣摇摇头,说道:“父皇铁了心要大统传于大哥一脉。”
说着手指在茶几之上划了一个圆圈,说道:“我早已在这圈外了!”
道衍和尚并不放弃,继续说道:“可殿下想过没有,如今藩王重兵在握,那是陛下的意思,可等大位易主之后,这兵权很有可能就变成了催命的符咒啊!”
燕王朱棣摇头苦笑,“大师所言,我都知道,可如今储位已定,就算雄英侄儿回来了,那又能如何?
储君之位,兹事体大,当初父皇在我和太孙之间抉择,已然作出选择,雄英这次回来,怕是掀不起什么浪花。又哪里会让我做了那个渔翁?”
道衍和尚畅然一笑,说道:“看来争储失败,于殿下来说打击还是过重了。”
道衍和尚说罢,就朝门口走去,此时朱玉快步走来,急声道:“殿下,紧急军报!”
燕王朱棣闻言,沉声道:“说!”
朱玉:“侦骑来报,小股北元骑兵已越过长城,目标有可能是宣府。”
燕王朱棣又问道:“有多少人马?”
朱玉回道:“目前所见不过三股骑兵,每股不过千人。”
燕王朱棣:“这是冬天粮食吃完了,又想来抢了?”
朱玉回道:“对方只有轻骑,未带辎重,想必是如此。”
燕王朱棣:“八百里加急,速报兵部,归拢兵马,随时准备出战!”
……
老爷们,求评价!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