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帝国领土扩张
话说马灵带着糜胜,山士奇,卞祥,杨志,荆忠,这几人带着三十万大军,从普洱方向,直接清扫了南沧一带。
每到一处,就留下几万大军,与当地土族姑娘结婚,也是把梁山之前在高丽的那一套玩的明明白白的了。
几人带着士兵从普洱方向进入掸国,直接灭了掸国王室与十万军队,然后在掸国的都城勃拉留下了五万大军,然后开始与当地土族姑娘结婚,然后就是一系列操作。
教他们说汉话,写汉字,让他们把姑娘嫁给我们的士兵,然后给嫁女儿的家庭发粮食,金银财宝,反正那些东西都不是自己的。
还把华夏帝国的税收政策给他们讲明白……
半年后,见五万士兵,都娶了至少三个土族姑娘,当地土族们都已经能用汉话交流了,马灵几人才带着二十五万大军离开了。
就这样,依样画葫芦,生搬硬套的,从掸国开始,到安南,半年时间,又留下五万大军。
然后从安南到高棉,在高棉又留下五万大军。
然后在暹罗又留下五万大军,
第四年,把剩下的七万大军都留在了榜葛刺这个地方。
榜葛刺这个地方再往前走,就是一个大国了。马灵几人现在也没有士兵可以带了。
所有的人都被留在一路征战过来的王国都城,马灵几人相信,有了这近三十万兄弟们在,每个人都娶上七八个土族姑娘,十年后,就是几百万汉人在这些地方,这些地方都会被汉化了。
三十万大军,最后都留下了。
马灵,糜胜,杨志,山士奇,卞祥,荆忠几人带着二十多个士兵,从榜葛刺一路顺着之前的路线,绕回来。
一路上看看之前留下的士兵们,与当地土族姑娘们都生了多少孩子。
当第6年回到安南与掸国,就看到一群群小孩子在说着汉话,四处跑了。
像掸国这里,留下五万大军士兵,现在他们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是三十多口人了,反正有官府给粮食养着,他们每天除了训练,就是负责造人。
现在掸国王都这里,华夏儿女已经上百万了。
话说卢俊义元帅带着手下的兄弟们,经过两年的清扫,大辽,金国的领土上,已经留下了三十万兄弟,在这里与一些大部落的姑娘们播种了,这些部落都有了汉人血脉,也开始说汉语了。
卢元帅让他们把一些小部落都集中起来,然后也派士兵们进入部落,教他们汉话,然后与部落的姑娘结婚,这些部落之前的男人,因为金国与大辽的战争,都死的没有几个了。
所以士兵们娶这些部落姑娘,非常顺利,部落需要男人,而士兵们刚好满足。
当第三年,卢元帅带着十万军队回到了华夏帝国。
他是第一个回来的元帅。
话说,史元帅分兵给司行方,袁朗等人带着五十万大军,杀入了蒙古大草原,那边依然是一个部落一块草场,城镇很少。
他们一路横扫,一路留下播种的士兵兄弟,最后直到五十万兄弟都留在了大草原上播种了,然后才返回了。
政策都一样,都是照搬梁山在高丽的那一套,兄弟们做的是越来越熟。给所有士兵都讲的很清楚,他们都是华夏帝国的英雄,一个人娶七八个土族姑娘是比较少的了,一个士兵才十几个儿子女儿,只能说明自己身体不行。
说白了,士兵们回到华夏能娶一个两个老婆就不错了。现在能在这些地方,娶七八个,甚至是更多,肯定也愿意留下了。
袁朗最后带着兄弟们十几个人原路返回,视察士兵们与土族融合的进度。
都是非常满意的,四年时间,一开始的士兵兄弟,都娶了七八个老婆了,有的士兵兄弟儿子女儿都十多个了。
我们高兴,部落的土族也高兴,士兵们也高兴,大家都各取所需了。
我们的军队没来之前,这里的部落经常战争,男人都被打光了,就留下一些老人,妇女,孩子,现在我们的军队来了,战争少了,还给他们部落带来了男人,也带来了安全,所以对于我们的士兵娶他们的姑娘,教他们说汉语,他们都非常认可了。
话说史元帅与杜元帅一路从迪化也进入了蒙古,不过他们人太少了,加上留在迪化五万士兵,又在迪化停留了半年时间。
等他们带着不到十万军队到达蒙古大草原,然后也把所有士兵都留在了蒙古大草原与当地土族姑娘进行播种后。一行二十多个人,就一路返回了,这一路上,就偶尔能遇到司行方等人留下的士兵。
一路下来,看的两位元帅与将军们都是眉开眼笑。
他们敢说,二十年后,等他们五十岁了,蒙古大草原上,将遍地都是华夏帝国的儿女。
当三大元帅再一次相会东京城时,已经十年时间过去了。
这十年,华夏帝国得到了长远稳定发展。
卢元帅带着的兄弟们都回来了,但士兵们只回来了十万,其他士兵都留在大辽那边成为播种机了。
史元帅与杜元帅二人更是只带着几十人回来,史元帅的士兵,基本上都留在蒙古大草原,而杜元帅的士兵基本上都留在了东南亚一带了。
兄弟们都回来了,看到自己家的孩子已经是大人了。
一个个的能文能武,可以说这些年,最辛苦的就是留下的兄弟们。像林冲,王寅,孙安等城卫军们了。
虽然留下的城卫军兄弟们有两万多人。
但是既要负责东京城的治安管理,又要负责大小将领们和出征兄弟们的孩子教育。
两万人轮流对孩子进行文化,武功方面的教导,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空闲时间。
阮一龙与阮一凤都是大人了,已经十八岁了。
梁山之前的小孩,现在二十多岁的都有5000多个了。
这一批年轻人,即将接过他们父辈的荣耀,继续为华夏帝国,进行领土扩张。
当然这些年轻人之间也有很多小团体,毕竟十几万小家伙,都在东京城这一个地方,有碰撞,有摩擦,是很正常的。
但他们也知道分寸,也都是小打小闹的,这些全都是城卫军的统领和下面的兄弟们进行调解与劝导。
所以说,出去征战的兄弟,虽然要跑很多地方,但都比较轻松。留下的才是最辛苦的。
我听了他们对于所占领的地方进行的政策,我感到非常满意。
我没有想到,他们会把梁山在高丽的操作推广到,他们征战的每一个地方。
现在如果我们的后辈子侄们要出征,就华夏帝国现在的形势,肯定也到不了多远。我想到这个问题。
于是在第二天的早朝上,我对着三大元帅进行了封赏,他们都是帝国的异姓王,卢俊义元帅为麒麟王,负责大辽方向。
史文恭元帅为猛虎王,负责西夏以西地区。
杜壆元帅为雄狮王,负责东南亚掸国方向。
然后下面的兄弟都是大将军,都给予了非常丰厚的赏赐。
等封赏完毕,我对着满朝文武道:“现在我华夏帝国的领土,已经非常辽阔,如果还是像之前一样,七绕八拐的路程,从我们东京出发,到逻,迪化都要半年时间,到高丽也要三个多月,道榜葛刺,要七八个月时间,这样如果以后行军非常不方便。”
“对于统治也非常麻烦,如果在那些地方,发生一些事情,等我们知道,然后再去到那里,都差不多一年时间了,反应太慢了。”
“所以我决定今年开始迁都,把帝都从东京迁到长安,然后从长安开始修路,以长安为中心,南北修一条直道,东西修一条直道。大家讨论一下,怎么样才能用最短的时间把这南北东西四条道路给贯通起来。”
雄狮王杜元帅道:“如果要从长安往西修一条直道,那就是从秦州往陇右都护府然后直通迪化,这条道,一路过去,就可以覆盖西夏,吐蕃之地。”
李助国师道:“如果真要想能最快的用兵,那四条道路肯定不够,陇右都护府这条道是能快速到达西夏与吐蕃之地,但大理,掸国,高棉这边还得一条直道。我们华夏帝国内部两广地区也得修一条,江南地区得一条,然后到大辽方向到金国到高丽那边得有一条,还有到蒙古大草原必须要有一条。”
我道:“如果以我们华夏帝国的国力,要修建这六条直道,能承受吗?”
吴用太傅站出来道:“天帝,我们不需要自己出钱,我们可以搞募捐,或者摊派。”
其他人也说可以让世家大户和官府出钱修路。只是要给他们一些好处。
我想着后世的高速公路,都是国营的,每隔一段距离就搞一个收费站。这样国家的税收就有了。但在这个时代不行啊,这个时代还没有那么多交通工具,只能是马车,牛车,人力。所以收费肯定是不可能了。
我听着他们说了很多,我对他们道:“这样吧!我们现在发通告下去,就说在全帝国内征集愿意出钱修路的世家大户,商人或者个人,如果有人出钱,修那一段路,就把那段路以他的名字或者家族命名,然后在帝都长安建立一个封功碑,把所有人的名字或者家族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的排列刻在上面,让后世子民都能永记心中。”
这话一出,李助等人就想到了,世家大户不是没有钱,他们可以说穷的只剩下钱了。
但他们要想流传千古,就必须要有名,现在修路,还以他们家族或者个人名字命名,还能在封功碑上刻名,让后世铭记,这是多少世家大户,梦寐以求的事啊!
这样一来,估计根本不需要朝廷出钱,几条直道就能修好了。
大家又商量了一下,再给所有捐钱的商人一个义商的名号,以后就是他们做生意的金字招牌。
对他们的税收也可以在原本税收的基础上,在下调百分之二十。
这样一来,所有的世家大户,商人都有一个非常大的动力了。
通告很快就在全帝国发布下去了。
经过半年的准备,帝都从东京搬到了长安,这里也是大秦帝国时期的帝都。
虽然这几百年上千年过去了,但长安的格局还在,而且地方也宽阔。
所以当大家从东京迁到长安,就发现,长安才是一个帝都该在的地方。
这里帝宫在最中央,长安城然后从四面八方散开,分为三个大圆环,一环扣一环围绕着皇宫。帝宫四周第一圈,都是当朝大臣国公,王爷们的府邸。第二环,就是那些士兵兄弟们的家人居住的府邸,第三环才是长安城百姓居住的地方,在外边还正在建设一些居住区……
我们来到长安城,然后就开始进入了帝宫。
帝宫修的面积很大,有一个小城墙包围着,有四个大门。平时只开正对长安街的大门。
其他三个门,一个是用来帝宫里面的人进出采购东西的,一个是帝宫里面帝子帝女与帝后这些家人或者那些要进入帝宫的王公大臣们不上朝的时候,进入的。
还有一个门,就是专门用来迎接一些外宾的。
布局都很合理,生活区,全部在东南方向。
议政殿在正东方,靠近长安街方向。
迎客殿就在北方,下人与侍女们都居住在西方。
经过半个月时间,大家才安定下来。
然后全帝国内部的修路热情是一波高过一波。
首先就是,从长安道两广地区的直道已经开始动工了。
那一路上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干的热火朝天。
接下来就是通往江南地区的直道也动工了。
然后陆陆续续的几条主要的直道都动工了。
由于世家大户们都太过于积极,都希望自己家族的名字能排在第一行列,都开始攀比着捐钱捐物!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世家大户是真的有钱,随随便便都能拿出几百万贯。
特别是沧州柴家,就是被赵匡胤给夺了皇位,然后给了一个丹书铁券的柴家,后周柴荣嫡派子孙,柴进,一家人就捐款2000万贯。
可以说,有这两千万贯,从长安到大理到高棉这条直道已经够了。
还有像京兆韦氏,琅琊王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弘农杨氏,河东裴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曲阜孔氏,陇西李氏这些大世家,每家都直接捐钱2000万贯,一点也不输给沧州柴家。
有着这样的大世家出钱,几条直道都开工了,家里的那些十七八岁以上的都被派出去帮着管理工人了。
还有许多世家与商人,看到修这几条直道,已经没他们什么事了,然后就自发的开始修一些城镇与城镇之间的直道,这样一来,也可以把自己的名字,或者家族的名字用来命名了。
这样一来,全帝国内部都开始了修路运动,基本上城镇与城镇之间,都有了一条直道。
人们慢慢的就发现,虽然一开始修路要拿出很多钱,但路修好后,是真的方便了。
就像,以前从东京道长安,如果是以前的道路,骑马赶路,也要半个月时间,现在好了,走直道,骑马六天时间就到了。整整节省了一半多的时间。商人们运送货物更快了,利润也更高了,修路捐的那些钱,估计也就一两年的利润就回来了。
当然其中获利最大的还是朝廷与那些大世家,大世家掌握的生意太多了,利润非常大,虽然之前为了修路,冠名,捐了几百万,几千万贯的钱,但现在对比一下,付出与收益,全都眉开眼笑了。
朝廷更是一分钱没出,几条直道就直通帝国的东西南北中了,以后对于地方官府的管理,交流,通商,用兵都是非常快捷便利的了。
五年时间,所有的直道都修通了。这五年,修路的工人们,都成为了一个小富之人了,每天100文工钱,这五年下来,大家存下来的钱也够买房娶媳妇了。
还是有钱好办事,如果不是有那么多世家与商人和个人的捐钱捐物,只是华夏帝国朝廷还真干不了这个事。
帝国的钱够修一条两条,但也修不了这么多条,现在帝国内部所有的城镇都有一条宽广的直道相连。有的实在是太远了,就把那个城市的路,与东南西北几天直道连接,这样去什么地方也方便了许多。
看到路修好了,但大家在赶马车与牛车的时候,还是比较拥挤,有时候也会堵半天,大家互不相让。
于是我就把后世的,靠左走路,这条规矩刻在所有道路的两边。这样一来,拥挤虽然没有杜绝,但也比之前好很多了。
由于现在交通便利了,像之前留在逻,迪化,掸国,安南,蒙古大草原还有大辽那边的一些士兵,就开始带着家人回家探亲访友了。一个一个,都是一大家子。
特别是之前留在逻城的王德发,他自己在逻城娶了十个老婆,这十多年下来,孩子就有三十五个。然后一大家子回到帝都长安,然后与长安的两个老婆三个孩子相聚。
一家人,38个孩子,大的已经二十三四岁了,都已经结婚了,小的还在地上爬。
华夏帝国的人口因为她们而增添了至少三千万新生人口。
加上这些年,华夏帝国内部轻徭役,薄赋税,鼓励生娃的政策,华夏帝国这些年的人口有了一个爆发式的增加。
单是现在长安城的人口就从刚迁都时的50万人口,到现在的200万人口,其中五岁以下的幼儿都有十万多人。
随着回帝国长安探亲访友的人越来越多,长安城外的建设也越来越快,一家几十口人来,总不能挤在那个只能住下一家十来口人的地方吧!
长安城的房价,地价,要不是有官府把控着,估计已经被炒到天际了吧!
想想,当年出征,上百万大军,最后回来的才多少,他们这些年在那些土族地方娶了多少老婆,生了多少孩子。
如果说要是他们都同时回来,估计长安城都挤不下。
还好他们之间也有很远的距离,所以也不会同时出现。
那些士兵现在回来看到自己的同伴,第一句话肯定是问:“你家有多少个娃儿了?”
这就让我们梁山之前的士兵了,他们由于留在东京城做了城卫军,没有出征,所以现在看到其他那些被特殊培训而执政的兄弟们,现在回来带着一群娃子,在他们面前走上走,都羡慕嫉妒的不得了。
不过他们这些年,也生了不少娃,就是老婆没有别人多,心里还是不太舒服。都是同一帮兄弟,就因为他们脑瓜子灵活一些,就多好几个老婆。
又是一次大朝会,我看着大家道:“我们帝国从建立来,到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这十多年,我们帝国得到了蓬勃发展,现在帝国的人口比大宋时期已经翻了翻,地盘也扩大了几倍,现在该放那些小家伙们出去征战一番了。不能让他们过的太逍遥自在,也必须要让他们所有人都经历生死流血的洗礼,否则,我们的帝国也会慢慢成为下一个大宋。”
卢俊义道:“如果要让他们出去征战,就要安排一个将军陪同。否则现在这些孩子,还是太嫩了。”
杜壆道:“我认为没有必要,他们已经有我们年轻时候的样子了,他们也会在战争中得到应有的成长。”
李助道:“他们这一批小家伙,人数是不是有点多了,个个都是刺头一样的,谁也不服谁,他们出征,谁带队,必须要选好了。”
我对他们道:“这样选,或者推荐,估计他们都不服,要不,我们在长安城举办一次帝国年轻人大比武,选出状元,榜眼,探花,或者搞一个武榜,把大家的战斗结果直接给从上往下排一个名次,这样他们也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不服,你就挑战。”
史文恭这个猛虎王爷出来道:“这样最好了,大家都是真刀真枪的打出来的,出来带队也名正言顺。”
于是大家又商量起比武的规矩,与比武的时间了。比武的年纪规定在15岁到25岁之间,24岁刚好是梁山第一批孩子现在最大年纪。
也就是说从梁山到现在已经过去24年了。
比武的裁判,就是三大元帅与六大军师,主持就是城卫军头领。时间就定到了1140年三月中旬开始,时间是一个月,四月中旬结束,然后进行排名武榜,两两进行比赛,不准使用暗器,毒药,但这两样在排名是会有加分。
商量好了,时间,规则,年纪,然后就是通告全帝国,现在道路直通,两个月时间,基本上就能传遍全帝国了,而比武时间是在明年的三月,到现在还有6个多月,全国各地要来的年轻人,完全来的及。
通告一发出去,然后就是开始准备比武场地,到时候谁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来参加,还会有多少人来观看,所以场地,至少得容纳几十万人。
当然这些都有下面的官员去负责了。
然后消息一出来,整个长安城那些整天在街上闲逛的年轻人,都跑没影了,都回去开始找人加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