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宋:重生赵构,一统河山 > 第77章 李纲入朝献十议

第77章 李纲入朝献十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李纲,字伯纪,其父李夔,最高官至龙图阁待制。政和二年李纲中进士,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因为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改为起居郎。

    宣和七年,李纲任太常少卿,金军南下侵宋,李纲坚决主张抵抗。当时朝中的宰臣没有胆子率领军队抵抗金军,宋钦宗破格提拔李纲为兵部侍郎,后又升任尚书右丞,让其负责保卫东京。

    李纲不负众望,率领宋军取得了第一次开封保卫战的胜利,李纲本人也因此名声大噪。金军虽然撤退,但是在宋朝的北部边境仍在攻打宋朝城池,李纲被人排挤出中枢率军支援北境。

    宋军在河北、河东战败,朝中主和派主政,李纲请辞,于是被一贬再贬至宁江。金军再一次南侵,宋钦宗意识到求和的错误,再一次启用李纲。此时的李纲刚到长沙,正要赶往宁江,接到宋钦宗的圣旨,于是赶紧率领长沙的勤王军北上。

    然而,金军攻破开封的速度太快了,李纲从长沙刚出发,开封就已经失守了。康王即位后,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诏令他赶赴朝廷。李纲这才赶紧北上,在江宁还帮助当地官员平定了一场叛乱。

    李纲在从开封赶赴大名府的途中收到了一个包裹,看了包裹中的书信和奏折,李纲怒不可遏,拍案而起。

    要问李纲为何如此愤怒,自是李纲性格刚直,这包裹内容也着实气人。包裹不是别人,正是御史中丞颜岐派人送来的。

    这颜岐也是有意思,你去皇帝那里打报告就算了,还把奏折的副本发给当事人,妄图劝导李纲不要入朝为相。

    奏折当中,无非历数金人对李纲的厌恶,李纲为相势必惹怒金人。赵钧早看过这些奏折,颜岐也当面向其表达了李纲为相的害处,赵钧自是拒绝了颜岐的主张。

    李纲被颜岐恶心一把,对颜岐自然心生不满,然而李纲当然也不会因为颜岐的阻止而停下脚步。

    大名府南门,李纲的车马队伍将近,汪伯彦、黄潜善率领百官出城迎接。李纲看到众官员于城门处迎接,赶紧早早下车。

    赵钧本想亲自出城迎接,大臣们却一致反对,言君臣有别,李纲并无大功,天子亲自出迎,其礼太过。

    汪伯彦等看到李纲,赶紧上前相迎:“李相舟车劳顿,一路辛苦!”

    李纲也赶紧深鞠一躬:“有劳诸位出迎,李某惭愧!”

    众人寒暄、谦让一番,李纲与众大臣中相熟之人又一一见过。

    “李相,请入城。”

    “请”

    汪伯彦、黄潜善一左一右,李纲居中,其他官员紧随其后进入大名府。

    汪伯彦将李纲引到安排好的府邸,尔后又设宴招待李纲,为其接风洗尘。待一切安排妥当,李纲换了官服,在几个近臣的带领下直赴宫阙。

    李纲一进城,赵钧就收到了消息,一直很期待见到李纲。

    “官家,李相公到了!”

    “哦,快请!”赵钧蹭的一下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朝着大殿的门口就迎了出去。

    李纲此时在近诗的引领下正朝着大殿走来,一抬头看见不远处大殿门口台阶之上的赵钧,李纲赶紧三步并作两步小跑着奔赵钧而来。

    即到赵钧跟前,李纲匍匐跪倒:“老臣来迟,望官家恕罪。”

    赵钧赶紧上前,搀扶起李纲:“李相快快请起,朕盼卿如盼甘霖,如今得见,心中总算有了依靠,国家危难,还望李相助我!”

    赵钧手拉李纲进入殿内,两人寒暄过后,李纲向赵钧讲述了这一路所见的如今东南的情况。汇报完毕,待赵钧询问治国之策时,李纲忽然再次跪在赵钧跟前,接连叩首。

    赵钧一看,心中一惊:“李相公,这是何意?”

    李纲说到:“金人无道,以诈谋取胜。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之所推戴,内修外攘,还二圣而抚万邦,责在陛下与宰相。臣自视阙然,不足以负陛下委任之意,乞收回成命。&34;

    赵钧心中纳闷,还没正式上任就辞职,什么套路,赶紧安慰到:&34;朕知卿忠义智略久矣,欲使敌国畏服,四方安宁,非相卿不可,卿其勿辞。&34;

    李纲接着说道:“臣在道,颜岐尝封示论臣章,谓臣为金人所恶,不当为相。如臣愚蠢,但知有赵氏,不知有金人,宜为所恶。然谓臣材不足以任宰相则可,谓为金人所恶不当为相则不可。若为赵氏之臣而金人喜之,反可为相,则卖国以与人者,皆为忠臣矣。愿乞身以归田里。”

    听到这里赵钧一下明白了,看来是对颜岐不满。赵钧也早就看这个颜岐不爽了,凡事都是先考虑金人的态度,是打心里害怕金国的一个大臣。

    赵钧蹲下去,扶起正匍匐于地的李纲:“朝中畏惧金人者不在少数,宜缓图之,朕答应你,一定全力支持你。如今朝纲混乱,四方兵连祸结,军国大事如何决断,还望李相教我!”

    李纲从袖中拿出一个奏本,躬身呈上:“臣愚陋无取,赖陛下知遇,然今日扶颠持危,图中兴之功,在陛下而不在臣。臣孤立寡与,望察管仲害霸之言,留神于君子小人之间,使得以尽志毕虑,虽死无憾。昔唐明皇欲相姚崇,崇以十事要说,皆中一时之病。今臣亦以十事仰干天听,陛下度其可行者,赐之施行,臣乃敢受命。”

    一曰议国事。谓中国之御四裔,能守而后可战,能战而后可和,而靖康之末皆失之。今欲战则不足,欲和则不可,莫若先自治,专以守为策,俟吾政事修,士气振,然后可议大举。

    二曰议巡幸。谓车驾不可不一到京师,见宗庙,以慰都人之心,度未可居,则为巡幸之计。以天下形势而观。长安为上,襄阳次之,建康又次之,皆当诏有司预为之备。

    三日议赦令。谓祖宗登极赦令,皆有常式。前日赦书,乃以张邦昌伪赦为法,如赦恶逆及罪废官尽复官职,皆泛滥不可行,宜悉改正以法。

    四曰议僣逆。谓张邦昌为国大臣,不能临难死节,而挟金人之势易姓改号,宜正典刑,垂戒万世。

    五曰议伪命。谓国家更大变,鲜仗节死义之士,而受伪官以屈膝于其庭者,不可胜数。昔肃宗平贼,污为伪者以六等定罪,宜仿之以励士风。

    六曰议战。谓军政久废,士气怯惰,宜一新纪律,信赏必罚,以作其气。

    七曰议守。谓敌情狡狯,势必复来,宜于沿河、江、淮措置控御,以扼其冲。

    八曰议本政。谓政出多门,纪纲紊乱,宜一归之于中书,则朝廷尊。

    九曰议久任。谓靖康间进退大臣太速,功效蔑著,宜慎择而久任之,以责成功。

    十曰议修德。谓上始膺天命,宜益修孝悌恭俭,以负四海之望,而致中兴。

    “臣一路走来,苦思中兴良策,故由此十议,然智虑浅薄,多有不周,还望陛下裁夺,臣先行告退。”

    李纲退下之后,赵钧召集汪伯彦、黄潜善等几位近臣,一则商议李纲提出的治国纲领,二则是商议如何处置颜岐,以此来平息李纲的愤怒。

    数日后,颜岐外放亳州,另一个反对李纲入主中枢的大臣范宗尹也主动外放,朝臣反对李纲的声音随之被压了下去,李纲正式成为宰相。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