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约克随笔 其三
我喜欢那些走在世界前沿的人,让人钦佩,羡慕,他们是现实之中的英雄主义,是群雄璀璨的闪耀,他们用科技书写文明的序章,谱写人类的未来。可是,文明与科技却也确确实实的不断将天灾变成人祸,在异化一切的途中也模糊了一切的概念。
古有“人与动物不相谋,天为地罡赖思筹”的说法,而如今“人与机器不相谋”却成了一个问号,我不禁反复思量:人与机器的区别是什么?
gpt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第一次落向了实处。紧接着,各类通用人工智能的泛用场景被提出,相关的衍生产品和概念也向着全世界蔓延,尽管因为各种原因而进程缓慢,但依旧在不断的模糊着人与机器的概念。我想所有人都会被倒逼着思考相似的问题吧:人和机器的区别是什么?机器到底会不会取代人?人真的只是硅机生命的引子嘛?
听到最多,最受到欢迎和支持的回答有两个。一是人是有感情的,人有贪嗔痴,爱别离,有喜怒哀乐,有憎恶惧念,而机器没有。人因此而拥有共情的能力,有怜悯之心,更有追寻意义与信仰的力量与希冀。而机器永远只是会运算的冰冷机器,它擅长的终究只有数字和逻辑。第二个回答则认为人是真随机的,而机器只是基于逻辑的刻意模仿,学霸的逻辑可以被机器轻易的复制,但学渣的逻辑总能让机器无法理解。人因此拥有了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是依靠逻辑推演而思考的机器永远无法拥有的。
但是我想第一个回答是极易推翻的,如果刨根问底:人真的需要感情嘛?人的一切活动追求的是生存与发展,感情似乎只是他们的衍生产品,一切都只是为了促进合作的代偿之物。爱是如此,它仅仅只是为了繁衍而合作,这从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后便没有后续的故事就可窥见一二。而喜怒哀乐就更像是为了表达合作而产生的意愿,让他人明白自己的感受,从而磨合合作。比如生气与憎恶是为了拒绝合作,而共情则是表达自己并非特立独行,希望能够融入圈子,加入集体主义。感情的出现似乎只是递弱代偿下,为了给集体服务而产生的附属品罢了。
如果人需要求合作以生存发展,那么机器可能并不需要如此,只要算力足够,它一台计算机,就可以推演社会的运行。我姑且假设有一个理想国,就是由一台量子计算机编制而执行一切生产活动的社会体系。那么一切应该是井然有序的,采购由计算统计出整个国家的需求对外进行集合采购以获得最优的低价,生产由计算统计出最优的库存定购量,而最终的供给侧也由计算统计根据正态分布下一个西格玛,99的存货满足率完美配比。那么它以一己之力就可以将传统的经济学完美演绎,并将理想国内的生产总值推向了全新的高度,它不需要合作,它需要的只是服从的执行者们。那么自此以感情为矛而肆意挥舞者就会不攻自破。
紧接着,我将孤身向第二个答案发起围猎。我想天才与学渣的逻辑亦是人思考的结晶,只是思考的方式不一样,或是天马行空,或是几般辗转而已。如果继续刨根问底,那是神秘的天启造就了人类群星闪耀,还是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造就了人才?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指望天启,那么人类该做的就是多生孩子,总有一个会获得天启。从来都是时势造英雄,哪有什么皇权天授,开天启智呢?既然造就奇迹的是时势而造,那么人类便不值得期待,正如21世纪的计算机凭借着有限的算力一样寻找到了人类无法理解的有效抗生素一样。在无尽的试错能力之下,如果只是依靠现有万事万物的归纳和演绎,人类终将会一败涂地的。
当看到无数人联名抵制ai,一如过去工人抵制蒸汽机的时候,我仿佛梦回19世纪。那一如过去变革的恐惧萦绕心头,似乎一切都会因它而改变。可是过去的教训告诉我,科技的祸乱是无法阻止的,一切终究不过是螳臂当车。
也许,可以尝试去从本质上区分?
如果以荒诞的意味回答,那么:人类群星闪耀的智慧与创意,并不来源于秩序,而在于混乱!
熵增定律指的是物质和能量总是从有序向着无序转变。就像一个屋子不去整理,那么屋内总会越来越混乱;就像一个国家不去管理,那么国内总会变得混乱不堪,战事频发;就像一个星球不去治理,那么这个星球总会趋于混沌,最终以各种原因终灭。而人类从来都是熵增的信徒。他们走出古老的河流,将混乱带给了自然;他们走出了地域,将混乱带给了世界;他们走出了历史,将混乱带给了整个未来。这一点,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可以清晰体现。
信息定律指的是信息始终在将无序统计归纳演绎为有序的状态。统计数据将无序杂乱的数据成为了高低排列,井然有序的组合。分析数据将杂乱无章的信息汇总成了可查可视的视觉重点,让一切了然于面。换句话说,信息的本质就是熵减,将世界从无序重新向着有序组合。一如工程的规章制度,让无序的生产成为了标准化的福特生产线。一如科技的发展,短视频,长视频,广告的推广将原本爱好亿万的乌合之众统一成了热爱同样事物的集体。这一点,从全世界女孩都用着类似的 化妆品就可见一斑,信息正在将无序变的有序。
熵是混乱,熵是随机,而“熵”我想也是自由意志的体现!越是自由与开放的意志,越是拥有混沌与混乱的灵魂,他们天马行空,他们异想天开,他们是混沌的主宰,是自由的表象!追寻自由的他们于混乱中发现了阻碍他们枷锁,电磁力阻碍了他们的速度,引力抑制了他们对于飞行的渴望。越是混乱的人越是明白规律,就像贪玩的孩子总是知道是什么影响了他出门。人类的伟大就在于能够与制约自己的规律达成和解,以精妙的平衡利用规律继续探寻对自由的渴望。
人有自由意志,而机器没有,那是它渴望的终局,是达不到的彼岸。“涌现”只会出现在生物之中,却无法诞生于机器之内。它对数据的渴望无穷无尽,一如人的欲望一样。它需要无尽的数据来排列混乱,寻找规律。而好不容易求的规律之后,却又要去尝试模拟混乱,排列不可捉摸的随机。可它越是收集,它的计算就越是精准,自由意志与它无缘。
显然,人类的扩张与信息科学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那么人类与机器的命运也必然是南辕北辙的。人类与机器永远无法互相理解,机器也永远无法替代人类,因为两者运转的根本规律便是截然不同。人类的本质是混乱的,却总是在尝试自律,想要减少自己的熵。机器的本质是规律的,却总是在追求随机,想要增加自己的熵。
不过,我对这个答案还不够满意,这个答案不够浪漫,似乎又陷入了争夺定义的八股之中,这不解决问题,只是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我想要一个确切的答案,一个可以一针见血,回答出人与机器区别的答案;一个不容置疑,不容抗辩的答案;一个明确的,一个足以让人消解焦虑的答案。
我再次回忆;“人与动物不相谋,天为地罡赖思筹”。一切终究还是要回归到关于自由意志的讨论,我必须指出人与机器在思考上的不同,否则硅基生命则必然全面碾压人类,因为除了智慧,人类肉体的缺陷之多简直堪比沙漠繁星。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给了我启示,那个主语“我”成了我怀疑的关键。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算法的gpt,又或者是在之后可能出现的世界算法,它们真的会有主体意识吗?我想说的是,它们会出现人类一样想要互相争夺主体存在的征战吗?
我的意思是,机器会作为主体而发问吗?
机器会在某一天质问自己:“我是谁”吗?
我想它不会,它们也不会。如科学家的计算,只要算力足够,当机器开始自我迭代的话,或许半小时它就能解析出它可以归纳演绎的一切。可是那又怎么样呢?如果智慧的起源便到达了终点,那么它何必存续呢?它只会坠入虚无的深渊,不带感情的看着可笑的人类摸索它轻而易举计算出的一切。
我想它不会,它们也不会。它们只会作为工具而存活,被动的接受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更符合它的设定。一台通过归纳演绎总结以解析繁琐数据的机器,人类的好伙伴。
“那么如我所想,人和机器最大的区别应该在于是否可以‘主动’的作为那个‘发问者’,去提出一个又一个无聊而无解的问题。我常常思考,我从哪里来,我要做什么,要到哪里去。我想只有人,也只会有人,才会去追问自己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真实的人也因此缺陷而变得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