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封妃第章 中毒
明宣望着落座上首的太子,不过小小年纪,芝兰玉树,蓬勃生长。
也不知道,今天过后,他是否还能这般生机。
因着国库空虚,元康帝抠门的众所周知。相比起后宫嫔妃,对前朝下手更狠。而到了每年的万寿节,更是皇上的发财日。
头一年,大家还摸不准皇帝的脉,只是按照先帝时期的习惯,进献奇珍异宝,天降祥瑞等等。直到去年元康帝亲信现在的吏部尚书送了白银一万两做贺礼,惹得元康帝喜笑颜开,大家这才明悟。
大家都是聪明人,到了今年,大家也不用去搜罗奇珍异宝,直接把银票献上就好了。只是需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落后同僚,引得陛下不快,又不能过度,引来陛下抄家。
连后宫嫔妃也都很知趣准备了银票。
元康帝笑容满面的和明宣说:“爱妃,朕敬你一杯。今早宴上,你父亲送了一份竹纸秘方,说是你祖父的功劳。有你们这样的忠心之士,是真的荣幸。”
这是明宣上个世界得到的,比这个世界的造纸术更便捷些。也是明宣思索再三,拿这个为苏家加码,为此,还在造纸坊泡了好些天。
苏家的造纸坊,是当年祖母从林家嫁到苏家的陪嫁,成为苏家最稳定的经济来源,如今,将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对一个缺钱的皇帝,这可送到他心坎去了。
明宣起身谢恩,“当不得皇上夸赞,这是父亲他做臣子的本分。”
“爱妃不必谦虚,这声赞,你当得。”
太后也道:“皇上,苏卿家忠心为国,安嫔也怀了龙裔。趁着日子好,皇上不如给安嫔升一升位份。”
元康帝沉吟道:“既然如此,便升安嫔为妃吧,封号为熹。”
太后开口赞道:“有功安人曰熹,正正好。苏家此举能让天下学子用上更廉价的纸张,想来会有更多的人读书识字,是社稷之功。”
明宣再次拜倒谢恩:“谢皇上,谢太后,臣妾和父亲今后必定更加恪尽职守。”
嫔妃们心里五味杂陈,说不羡慕是不可能的,但是她们有这么个方子,想来也未必舍得献出去。
殿中继续觥筹交错,言笑晏晏。
直到一声尖利的声音打破这满室喧闹。
“太子殿下!太子殿下中毒了!”
众人望去,年幼的太子虚弱的倒在案桌上,嘴角有道血迹,昏迷不醒。
“快!传太医!李德顺!”元康帝手中酒杯滑落,惊恐的怒吼道。
元康帝快步走到太子身边,抱住那个小身子,浑身颤抖,手指颤抖着去试他的呼吸。
在发现还有呼吸时,松了大口气,看着孩子惨白的脸色,紫青的唇色,怒吼道:“太医呢?还没到?”
不多时,值班的太医急急涌入,正想跪下请安。
“别多礼了,快过来看看太子!”元康帝吼道。
一众太医将太子团团围住。
看到太子的情况,太医的面色凝重,待轮流把脉后,却齐齐跪地:“臣等无能,看不出太子中了什么毒,只能试着用绿豆水催吐。”
元康帝暴怒,踹倒为首的太医:“庸医,全都是庸医!李德顺,把他们都推出去砍了!”
“皇上,太子现在危在旦夕,怎么现在发作太医。去,快拿绿豆水来。”太后也十分着急,但还稳得住,对这群太医斥责:“你们还不快些想法子,太医院的御医都到了吗?”
太医们死里逃生,瘫软在地,“回娘娘,还有些太医不值班,已经派人去请了。”
此时,一队人马涌入,原来是禁军背着太医跑来。
这批太医人更多,医术也比之前的好,但却得出两种结论。
一个是太医院院使宋太医,说是得了紫金散。
另一个就是明宣推荐的章太医,他认为是桃颜罪。
元康帝似乎更相信宋太医,可原书中,宋太医因为没治好太子被砍头,太医院被贵妃手下江太医领导。
见元康帝要用宋太医,明宣插嘴道:“两位太医没有验证方法吗?用错了药可不是说笑的。”
章太医被点醒,朝元康帝作揖道:“中了桃颜罪的人再喝下牛乳,就会呈现醉酒状态,满面桃花。”
席中正好有牛乳,章太医验过无毒才给太子喂下。
不一会,太子脸上染上桃粉色,正是桃颜罪。
“章太医,太子就交给你了,务必尽力。”元康帝哑着嗓音道。
“是,臣定当尽心竭力。”
不多时,在章太医的施救下太子吐出毒血,面色也缓和了许多。
中毒有解,元康帝松下神来,也有心情来查太子中毒一事。
事关太子,徐宫正不敢轻忽,很快就和李德顺揪出了下毒之人。
竟是明宣身边的秋菊。
她和传菜小宫女交谈,趁小宫女不注意时在太子的杏仁豆腐上下毒。
被徐宫正压着跪在殿上的秋菊,头发和衣裳凌乱,垂着头,看不清神色。
“熹妃,你还有什么话要说?”面对秋菊的指认,元康帝看明宣的眼神仿若一个死人。
明宣却在青竹的搀扶下,稳稳的跪着道:“回皇上,臣妾冤枉,秋菊虽是分到我宫中的人,但她背后另有指使。”
“娘娘,奴婢是不会听你的话,冤枉贵妃娘娘的!”秋菊空洞的眼神里带着玉石俱焚的恨意。
“我有说是贵妃娘娘吗?难道你背后的主子不是宁嫔吗?”明宣冷眼看向默默无闻的宁嫔。
宁嫔慌乱无措的说:“皇上,臣妾冤枉,臣妾怎么可能给太子下毒?”
“是啊,皇上,熹妃怕不是在攀附旁人,好迷惑皇上。”贵妃也在一旁敲边鼓。
太后比皇帝更清楚后宫女人互相插棋子的行为,冷声道:“你说秋菊背后是宁嫔,可有证据?”
“还请太后娘娘去我父亲家中,请一证人,她是秋菊的妹妹。”明宣回道:“同时也是宁嫔父亲刘义培养的美人。”
“刘义?”元康帝虽不动声色,但众人都噤若寒蝉。
“几个月前,臣妾去信父亲,想要他帮们调查秋菊是否可靠,后来查到了秋菊和宁嫔同样出身沁水县。”
贵妃笑了:“出身同属一地算什么证据?这宫里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