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两江总督陆建瀛
咸丰三年(1853年)3月的一天黄昏,夕阳如火,将长江江面映射得一片血红。
一叶孤舟划过这片血红的江面,飞快地向下游驶去。
船头上站立着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迎面而来的疾风,将他的衣衫吹得呼呼作响。他脸色沉重,眉头紧锁,似乎有重重心事。
“陆大人,外面风大,您还是到船舱来歇息吧。”身边一名幕僚打扮的人劝道。
他摆摆手,不说一句话。
这位老人叫陆建瀛,时任两江总督。他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时年61岁。他是嘉庆年间的进士,道光三年(1823年)首任翰林院编修,此后历任直隶天津道、按察使、布政使,云南巡抚、云贵总督、江苏巡抚等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转任两江总督,成为清朝最繁华富庶的两江地区的最高军政民长官。
陆建瀛是一位务实能干、又颇有创新精神的官员。他在淮南推行盐务改革,在江苏推行漕运改革,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惜的是,他运气不够好,遇到了战乱时代,被迫以书生带兵,上了战场。
就在头一年(咸丰二年)底,由于洪秀全率领的太平军大举进攻湖广一带,兵锋直指军事重镇武昌。朝廷一纸圣旨,将陆建瀛任命为钦差大臣,命令他率部北上,在长江沿线设置防线,防止太平军取得武昌后,沿江而下直取江宁(今江苏南京)。
陆建瀛不敢怠慢,率部北上后,在湖北武穴老鼠峡和江西九江一带设下重重防线。
“我这防线固若金汤,如同铜墙铁壁,长毛(清廷对太平间的蔑称)再厉害,也难免碰得头破血流。”陆建瀛对自己的防线很有信心。
果然,如同朝廷所预料的那样,太平军很快就攻克了武昌。不久,洪秀全率领太平军50余万人马、1万余艘船只,从武昌出发,水路齐发,夹江而下。
太平军浩浩荡荡,锐不可当。九江一战,清军全线败北。陆建瀛自诩的防线,在太平军面前不堪一击,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陆大人,守不住了,我们还是逃吧。趁早回到江宁,还能重新建立防线。”他的幕僚姜百鹤提醒他。
陆建瀛犹豫着。他并非不想逃,而是不敢逃。清廷向来对败军之将都很严厉,搞不好便会人头落地,甚至还会牵连家族。陆建瀛并不怕死,却怕连累家族。
然而,兵败如山倒。当败军如洪水一般涌过来的时候,陆建瀛就算不想逃,也被裹挟在败军之中,逃离了防线。
在败军之中,陆建瀛派人趁乱抢夺了一艘船只,一路沿江而下,向东逃去。他丝毫不敢在沿途稍有停留,生怕发生什么变故。
一日,他们的船只来到安庆城外,稍微停船休息片刻。安庆是安徽的省会城市,这时候还掌控在清军手里。安徽巡抚蒋文庆得知陆建瀛乘坐的船只来了,派人来到船上,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城一避。
“多谢蒋大人盛情相邀,无奈军务紧急,不敢逗留,改日请蒋大人莅临江宁一聚。”陆建瀛委托来人表达对蒋大人的感谢之情后,命人扬帆出发,直奔江宁。
又奔波数日,陆建瀛直到在水天一色中望到那道熟悉的江宁城墙时,心里才稍微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