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那个年代 24
林茜顿时坐不住了,她起来走到角落的两个麻布袋前,打开一看。
一个装着细小的红薯和鸡蛋大的土豆,一个装着一小袋掺着麦麸的小麦面,细看下里面还夹着细碎的小石子。
看她脸色难看的很,林天佑反倒过来安慰她:“没事的,这粮食多挑几遍就能吃!时候也不早了,我送你回去!”
“爷爷,不用送了,我明天晚上再过来!”林茜拿起小背篓,迈步朝外面走去,没等林天佑追上来,很快就消失在夜色中。
“茜茜一个人过来,也不知道路上怕不怕!”叶诗华站在林天佑后面,担忧不已。
“我看她倒是长大成熟了很多,和她爸的性格越来越像了,就认死理。”
林天佑为了宽叶诗华的心,继续说:“放心吧,刚才我看到茜茜衣服兜里带着小刀。”
叶诗华听后眼神一暗,“长大成熟都是被逼出来的啊!”
林天佑赶紧转移她的注意力,“我们快把这毛衣裤换上,东西收拾收拾,免得明天被人看见。”
叶诗华回过神来,立马说道:“我先帮你把膏药贴上。”
“嘶!”林天佑坐在炕上,药膏的药性足,贴在膝盖上后,马上就开始发烫,整条腿像是被泡在热水里,暖洋洋的非常舒服。
他眯着眼,接过一个烤熟的小红薯,扒皮后小口吃了起来,以前居然没发现这红薯还挺香甜的。
真好啊,一家人又在一起了。
叶诗华看着林茜拿过来的东西,心头说不出的滋味,也不知道这俩孩子是怎么把东西置换出来的。
毛衣裤非常贴身,穿在身上特别暖和,在屋子里随便走走都能微微出汗。
更别说老头子的药也有了,他总算能睡个好觉了,这些天他膝盖疼得睡不好吃不香,铁人也难熬啊!
“茜茜拿我们当小孩子哄呢,还有一小包大白兔!”叶诗华双眼一弯,眼角的笑纹自动浮现。
“还给你带了一包你在家常喝的茶,明早可以泡来喝。”
林天佑点点头,眼睛含笑的看着一直在唠唠叨叨的叶诗华,真好,茜茜她们来了,也带来了让他们活下去的勇气。
“呀,这两孩子居然还买了蛤蜊油,难怪说女孩子贴心,都是我们现在急需的,你也跟着我好好涂手抹脸,以后你这手还得拿笔教毛毛写着字呢!”
“行,一切都听诗华女士的指挥!”
林茜倒不怕走夜路,她带着帽子和口罩,别人也看不清她的脸,遇到坏人的话,兜里的刀和防狼喷雾会教他们做好人的。
回程的时间比去时用得少,因为已经熟悉的路线,只花了十几分钟就到家了。
敲了敲窗,里面的高筱安很快就过来开门。
林茜摸黑进屋,还没来得及说话就被高筱安灌了一杯红糖姜水。
母女俩躺在炕上又开始说悄悄话,“明天我还得去一趟,爷爷奶奶那里的棉被都成团了,不暖和,喝水的杯子和饭盒也都没有,粮食也少。总之,啥都缺!”
“明天我去,我们轮流!”高筱安急忙开口。
“不行!你去绝对不行。万一被人发现就说我年纪小,看老人可怜才偷偷给他们送吃的,你被人发现的话,性质可不一样!”
林茜语气严肃,“妈,你才是我们这一家在黑岭屯安家落户的最大底气,支援爷爷奶奶这事,你绝对不能参与进去!”
幸好高筱安也是个明白人,听劝。“好,我就在家里守着,明天我写封信给你爷爷奶奶,希望他们不要觉得我不孝顺。”
“不会的,今天奶奶还夸你能干呢!”
说了一些两老人的身体状况后,高筱安开电筒一看手表,快12点了!
于是督促林茜赶紧睡觉,没一会儿,两人就睡熟了。
第二天林茜在炕上醒来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怀里热烘烘的,喔,是毛毛牌小暖炉。
高筱安早就起床,在厨房里忙活了。
帮毛毛穿好衣服,用高筱安烧好的热水洗漱完了,三个人坐在桌子前,一人一碗麦乳精,就着吃饼干和麻花。
林茜学着毛毛把饼干在麦乳精里面泡一泡再拿出来,别说还挺好吃的。
在大队买的粮食已经在厨房里面了,但是高筱安和林茜——不会做,这年头发面蒸馒头可是个技术活。
得去村里再换些东西才行!林茜暗想,各种都要换点,这样把空间的东西拿出来才不会觉得突兀。
订做的柜子还没好,目前只能把衣服都放炕上,把吃的东西收箱子里。
林茜拿出一块军绿色的布和半斤红糖,打算送给王大爷一家。
没想到她们还没过去,大妮婶子就先过来院子前面喊筱安妹子了。
“我给你送点东西来!”大妮婶子左手提着一只风干的野鸡,右手拿着一小篮鸡蛋,背后还背着一罐大酱和一坛酸菜。
她的两个儿子王中强和王中兴跟在后面,一人拿着一根扁担挑着大捆柴火走进来。
“拿着,都是自家的东西,不值钱,你们要觉得好吃,吃完了再上我家拿!”大妮婶子不容高筱安拒绝,直接把东西往屋门口一放。
又指挥王中强和王中兴把柴火卸下来,整齐的堆在柴火房里。
“愣着干嘛,大兴去帮你婶子挑水去!”于是两个小伙在亲娘的指挥下,一个开始挑水,一个开始劈柴。
林茜默默地回屋里又拿出一块藏蓝色的布,两块布,半斤红糖,别说乡下,在城里也算是挺拿得出手的礼物了。
不说别的,她和高筱安是真的喜欢王大爷家的家风,尊老爱幼可不是一句空话,王奶奶治疗脚用的药材可不算是个小支出。
有些人家的儿子和媳妇对老人的态度相差太远了,能帮忙干活带小孩那就是亲爹亲妈,得病吃白饭那就是个老不死的。
大妮婶子夫妻俩人对高筱安的感激不是装出来的,是真的谢谢她出手治疗王奶奶。
这样的人家才值得来往,对老人和小孩的态度,就是一个家庭家风正不正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