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处决
紫禁城文华殿。
此时夕阳的余晖显得更加耀眼。
当成化帝的身影消失在殿门之后。
朱祐极一个人端坐在龙椅上,望着手里一个个大大的字,陷入沉思。
一旁的内官监掌印太监梁芳说道:
“主子,为何一直盯着这个字呢?”
朱祐极扫了众人一眼,笑道:“这不是一个字,而是父皇教本宫的治世名言。
一个“忍”字,道出多少帝王的心酸呐。
比如本宫极为推崇的汉文帝,刚刚登基时,不也是忍的写照。
本宫现在虽然不像汉文帝那么险恶,但也要面对这些如狼似虎的文官集团,不得不小心呐!”
梁芳劝慰道:“主子也不必太过忧虑,从古至今,但凡是有作为的帝王或者统治者。
过的都是不怎么样,而且史书中,肯定都有一些缺点,毕竟得得罪一些利益群体!”
太子朱祐极对着梁芳点头道:
“本宫不得不说,许多人活了一辈子,自诩为英才,结果还不如梁大伴看的透彻呀!”
“主子过奖了!”
就在这时,三位权势滔天的大太监——都督汪直、刘瑾和梁芳——相互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梁芳靠近朱祐极耳边,轻声汇报:
“主子,近日三皇子殿下频繁派出内侍李广出宫,以采购必需品为名!”
朱祐极的眉头微皱,语气中透露出一丝不悦:
“哦?这个弟弟真是越来越不安分了。
你可知道他出宫去了哪里?”
梁芳在朱祐极耳边低语了几句,朱祐极的眼神渐渐变得凌厉起来。
然后转头对梁芳说道:
“你继续盯紧老三,本宫要看看他究竟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汪直拱手领命,沉声道:
“主子,既然三皇子如此不安分,且又深受文人集团的支持,何不趁此机会将他除去?”
朱祐极轻啜一口香茶,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
“你是说……让本宫效仿唐太宗?”
汪直点头附和道:“正是。
唐太宗当年为了稳固帝位,不惜弑兄篡位。
主子如今手握大明大部分兵力,又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何必忌惮他人非议?”
朱祐极的目光在龙椅的扶手上摩挲着,仿佛在权衡利弊。
他知道,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到大明的未来。
但他也深知,作为未来的帝王,他必须学会忍耐和决断。
这个“忍”字,不仅是他父皇的教诲,更是他成为真正帝王的必经之路。
在这华美的紫禁城中,岁月的沙漏已经静静倒转了十数个春秋。
监国大权的重量,如同巨石压在胸口,让人喘不过气来。
此刻,即使天际的星辰示意主子让他消逝,直接登上那至尊之位,也似乎成为了无法抗拒的命运。
或者,担忧这样的跃升会玷污他神圣的名声,那么他只需微微点头。
自会有人为他清扫道路,事后只需找一个无名的替死鬼来承担这一切。
神宫监掌印太监刘瑾,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他附和道:
“汪直的想法,与奴婢的想法不谋而合。
看看那些文人,他们如今敢于闯入宫廷,谁知道未来他们会做出何等惊天动地之举?
我们不如先行一步,掌握住主动权!”
朱祐极的目光在刘瑾、汪直以及另一位权臣之间游移。
他们三人的眼神中都充满了期待,仿佛他已经是他们未来的帝王。然而,朱祐极却轻轻地摇了摇头。
“不是本宫不愿意,只是父皇的意愿如同巨石般压在我的心头。
他不希望我们兄弟之间骨肉相残,这是他唯一的心愿。
本宫怎能违背他的意愿呢?”
朱祐极的声音虽然低沉,但却充满了坚定。
见朱祐极如此坚决,三人只好无奈地放弃。
朱祐极再次开口,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期待:
“本宫并非孤身一人。
有你们在,本宫何惧那老三?
若他日后能安心做一个藩王,那便罢了。
但若他执迷不悟,那也别怪本宫不客气了!”
在朱祐极的心中,对于他的弟弟朱祐樘,他确实不忍下手。
而且朱祐樘不是昏君,只是能力平庸和亲近文人罢了,但他的儿子,那位历史上的武宗朱厚照,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朱厚照在明朝中期亲自上战场,顶着巨大的压力,成为了明朝最后一个亲自上战场的皇帝。
然而,对于朱厚照的死亡,无论是国榷还是明实录,记载都极为模糊。
这不禁让朱祐极想到了土木堡之变。
当年明太宗朱棣五征漠北,兵力都有明确记载,可土木堡之变,却是兵力不详或者不统一。
无论是国榷、明实录,还是那被修改无数次的明史,都对此事记载各不相同。
至于后世网络上流传的五十万大军,在朱祐极看来,这简直是一个笑话。
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相信这种说法,越深入了解史书上的明朝历史,就越明白,明朝文官的自我吹嘘能力。
“报……”
金黄色的光芒与宫殿的琉璃瓦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一名身着华丽宦官服饰的内侍,弓着背,迈着细碎的小步,小心翼翼地走进了大殿。
他低垂着头,跪在光滑的地面上,声音微颤:
“太子爷,午门的羽林卫指挥使万达,有紧急事情询问。
是关于那些闯宫的文人士子,请问该如何处置?”
朱祐极端坐在御座上,眉宇间透露着一丝深沉,轻轻放下手中的茶杯,眼神扫过众太监,沉声问道:
“你们觉得,对于这些闯宫的文人士子,应该如何处理?”
众太监相视一眼,神宫监掌印太监刘瑾上前一步,低声说:
“主子,依奴婢之见,这些文人士子都是受孔子之道影响颇深,他们才会被内阁刘健利用。
既然他们如此痴迷于此,对我们来说便没有太大的用处,杀了便是!”
刘瑾出身民间,从小见惯了贪官污吏,所以他的话里带着对文臣的不满,朱祐极不会全信。
朱祐极目光如炬,他看向御马监掌印太监汪直和梁芳,两人微微点头,表示赞同刘瑾的意见。
汪直更是补充道:
“主子,您知道奴婢并不讨厌文人,但那些闯宫的文人士子,大多是京城的落榜举子或是无所事事的酸儒。
他们嘴上尊孔子,实际行为却令人不齿,像这样的人,留着也的确是无用!”
朱祐极深吸一口气,他深知汪直的为人。
这些年来,汪直一直忠诚于他,对于真正有才华的文人如兵部尚书王越等人,汪直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这一点,朱祐极心中十分清楚。
他从御案上拿起一份圣旨,缓缓展开,沉声说道:
“其实,本宫的想法与你们相差无几。
这些所谓的粮食蛀虫,本宫也恨之入骨。
但父皇曾经教导过本宫,如今还不是对文人大动干戈的时候。
这份圣旨上写着,将此次闯宫的为首之人分为三等。
一等人:那些组织和鼓动文人士子,主动杀害皇城卫的文人,他们必须受到死刑的惩罚。
二等人:附和组织者,手上有伤皇城卫的,但没有杀人,他们将被禁止参加下次科举。
三等人:只是跟随而来闹事,没有伤害过皇城侍卫的,记下名字备案后,提醒一番便可放走!”
众太监听完朱祐极的话,脸上露出钦佩之色,纷纷拱手称赞:
“陛下英明无比,实乃国家之福!”
朱祐极笑道:“呵呵,父皇的确英明,上次平叛带回来的蒙古人,和蒙古将领,都还没处决。
就把他们跟这批文人放在一起,明日让羽林卫押解到白虎大街,放到刑台上,一并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