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纳年税
腊月二十四。
也许是因为,昨天睡得太晚。
也许是因为,终于卸下了「必死局」带给自己的巨大心理压力。
这一天的早上。
赵凡比往常多睡了将近一个多时辰,才勉强睁开惺忪的睡眼。
即便此时的他,在来到这个世界后,从未见过什么「税吏」,也不知道什么是所谓的「运粮帮工」。
但此时的他,却并不为此担心。
也许,这是源于对「天机应劫符」的信心,对「老乞丐前辈」的信心。
……
“铁蛋 …… 早饭的时候,看你睡的很熟,就没有叫醒你 …… 厨房里给你留了菜粥和馍馍,一会别忘了去吃啊 ……”:从后院走出来的铁蛋娘,看见「铁蛋」已经站在了院子里,便提醒着嘱咐道。
“好的 ,娘 …… 我这就去吃了 ……”:刚刚用清水洗漱完的赵凡,舒活了一下筋骨,一脸轻松的回复道。
看到儿子「铁蛋」今早的状态,明显已经不似昨天那样,心事重重,铁蛋娘也总算放下心来,对着赵凡笑了笑,便又去忙其他事情了。
……
走进院子靠西南角的厨房,赵凡很熟练的拿起木桌上,那用竹条编制的「罩笼」。
一份朴实的古村美食,便呈现在了他的面前,一碗不算浓稠的米粥,旁边两个略微破损的粗瓷盘中,一个装着三个半的蒸面馍馍,另外一个,装着一小份煮熟的山间野菜。
对于这样的一顿早餐,虽然现在的赵凡能够将之视为「美味」,可是在半年前,他刚刚穿越过来时,那可是非常难以下咽的。
至于原因嘛,也很简单。
那就是铁蛋家的饭菜,通常是不使用「盐、醋、酱油」这样的调味剂的,其实也不是不使用,而是大多数时候没得可用。
要知道,在这个交通运力还不发达的时代,「盐、醋、酱油」这样的调味品,可不是普通的乡村老百姓家,能够吃的起的东西,不仅仅是铁蛋家如此,附近周围的村庄,乃至宋国国境下属的村庄,大致也都是这个情况。
可如果非要「刨根问底」的探究,为什么小小的「调味剂」在这个时代不能得到广泛的普及,那可就是一个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交通 …… 等,各方面的大问题了,可谓「一言难尽」。
总之,赵凡知道的是,在这个时代想要正常吃到「盐、醋、酱油」这类调味品,要么就去大城市,要么就在富贵人家,要么呢,自己家就住在调味料的原产地。
显然,这些条件「铁蛋家」都不具备,所以,赵凡只能慢慢习惯的去品味「食材本来的味道」了。
……
巳时三刻。
正当赵凡还在津津有味的,品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原生态早餐时。
家门外的村落小巷中,便传来了一阵阵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的吆喝声:“…… 官家来收年税喽 …… 各家带上税资,去村口大场上排队,缴纳年税…… 官家来收年税喽 …… 各家带上税资,去村口大场上排队,缴纳年税 …… 官家来收年税喽 …… 各家 ……”。
「…… 收税的税吏,果然来了!」:听到外面的村民吆喝声,赵凡内心暗道。
紧接着,他连忙加快了吃饭的速度,毕竟现在的他,对关于「运粮帮工」的事情还完全不了解,所以,必须尽快吃完,收拾完碗筷,去村口查看情况。
……
实际上,早在这几日之前,赵凡就曾在与「铁蛋爹」的一些闲聊中,得知了一部分关于村里「纳年税」的相关信息。
他们所居住的「贡义村」虽说也算偏僻,但理论上,还是统归在「定远城」周边村落的管辖范围内。
所以,每年的年底,会由「定远城」的朝廷机构,直接派出税吏来征收「年税」,而农户们缴纳年税的「税资」通常有两种形式:货币与纳粮。
第一种形式为「货币」,也就是缴纳「铜钱、白银、黄金」,这是官府与税吏们比较喜欢的「税资」形式,原因非常好理解,因为货币形式的「税资」携带方便,运输成本较低。
第二种形式为「纳粮」,也就是直接缴纳对应数量的粮食,通常以「升、斗」计量后,进而抵税,而这是税吏们相对抵触,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税资」形式。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许多乡村的农户,其实一辈子都不会离开他们所居住的村子,而这些农户,实际上又能够依靠,其生存环境所赋予他们的资源,实现耕种劳作,自给自足,并不需要用到「货币」这种东西。
但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大大小小的国家产生了,君主们开始利用自己手中的军队力量,告诉人们,其国家所辖内的所有土地,都是君王的土地,从而出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概念。
那么,既然农户们生存、耕种在「君王的土地」上,就需要给君王「缴税」,同时,君王也向农户们承诺,只要他们按时、足量的「缴税」,就能够为他们提供保护,使他们免受匪盗袭扰,免遭战争迫害,所以,这些受到国家管辖与保护的农户,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到「货币」,但一样需要交税,那如何去缴纳呢 ?只能用粮食抵扣,这便是「纳粮」的由来。
可是,赵凡很快就发现,所有的事情,其实并没有理想中的那么简单。
由于粮食的运输成本较高,并且,如果在运输过程中遇到极端天气,还会出现粮食「变质、发霉」的情况,这就是使得,除非国家因为特殊需要,进行大规模「征粮」,否则,在年税缴纳的过程中,税吏会非常抵触「纳粮」这种「税资」形式。
久而久之,由国家自上而下的,制定了一个规则,那便是「如果税资是纳粮的形式,那么农户需要缴纳的粮食,将要比规定数额要多,以此抵扣,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耗」。
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就很明白了:“假设,一家农户今年需要缴纳的税钱是三十文铜钱,按照该国的市价,三十文可以兑换一斗粮食,但如果农户直接缴纳粮食抵税,就需要缴纳比一斗多的粮食,可能是一斗两升,也有可能是一斗三升,至于到底多多少,由税吏根据所在村落,距离官府粮仓的远近而定 ……”。
在这样制度下,各地围绕「纳年税」这件事,便逐渐衍生出了另外一些现象:
比如,部分有钱人家,会利用年底的纳税期,用较低的价格收购农户家的粮食,囤积起来。
又比如,部分没钱的农户,在税吏到来之前,会想办法将手中的粮食,以更好的兑换比例,折换成「货币」,来缴纳年税 ……
实际上,像「大哥赵铁柱」这种青壮年农户进城帮工的现象,主要推动原因也是基于此,如果在不出意外的情况,进城帮工一年能够获得的「货币」收益,会比种粮食,所能够获得折算货币要多不少。
记得当时,当赵凡在「铁蛋爹」口中得知了这些信息后,感叹了好一阵子。
因为,原本「关于政策制度,对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这件事,对于还是高中生的赵凡来说,只是存在于「课本中」的东西,对它们的感受,只是停留在「词汇概念」这种肤浅的层面。
可是,当他来到的这个世界,生活的重心从「在课本中白首穷经」回归到了「耕田养殖,三餐四季」后,他开始对很多事情,有了更加具体的感受与理解,真切的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
巳时五刻
当赵凡收拾完碗筷,赶到村口「大场」的时候,这里已经陆陆续续,聚集了大约两三百人,而从村子的方向,似乎还有人零零散散的往这边赶来。
刚刚来到村子的税吏,远远看去,四五十岁的样子,穿着一身代表「税吏」身份的红蓝配色服饰,正在村长的协助下,指挥几个官兵在一棵大树下,布置收税的摊子。
而「大场」上聚集的老百姓们,一部分,是来交税的各家代表人,他们在即将形成的「征税摊位」前,按照要求排成一条长长队伍,其中,就包括铁蛋的父亲。
另一部分呢,是来看交税的,也就是来凑热闹的。
这也是久居都市生活的赵凡,穿越到这里生活后的一个特别的体会,那就是这里的许多乡民,很喜欢「看热闹」。
也许是因为,有本身有较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
也许是因为,生活中没有太多复杂的娱乐活动。
也许是因为,他们还保留着某种乡村人特有的淳朴与天真。
总之,只要村子里发生了新鲜事,来了新鲜人,但凡有个大事小情,就从不缺来围观与凑热闹的人。
……
而对于这个聚集的场合,为什么叫「大场」?一开始赵凡也不明白,只是后来才搞清楚,这个所谓的「大场」,其实就是一个经过些许修缮的「学校大操场」,只是「大场」这个称呼,在现代化的都市社会中,已经被渐渐淡忘了,可能只有部分偏远的山村,才会继续保留这个说法。
据说这「贡义村的大场」原本也是村里的农田,但为了满足村里的一些特定需求,村民们共同商议,将村口附近大概五六亩田全部推平,做成了「大场」,这里的面积可以轻松容纳几千人,平时为村里提供诸如:祭祀、集会、晾晒麦子、孩童嬉戏、饭后散步 …… 等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