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恒星之死
地球号的舷窗外,漂浮着一颗漆黑的恒星,它已经停止了发光发热,半径是太阳的200倍以上。
内部的核聚变已经完全熄灭,看样子最终解体的可能性非常大。
陆平之所以选择这里,一个是因为距离合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玛士撒拉星的存在。
不论是它的前身超巨星,还是现世次巨星,他们都诞生的非常早。
略去它的前身,作为次巨星的主序恒星时,也至少诞生于121亿年之前。
这可比太阳系要古老多了。
鉴于宇宙大爆炸后产生的第一代恒星,只存在了几亿年时间,很难孕育出星际文明。
而且之后就进行了超新星爆发,即便孕育出什么生物,也多半随着超新星爆发灭亡了。
这个星团之内,除了古老的玛士撒拉以外,还有已知最古老的白矮星psr b1620-26,以及它的行星。
这些星体都是已知最古老的星体,如果他们曾经孕育出过智慧物种,无疑就是最早的一批星际文明。
而它们所属的m4球状星团,也是离太阳系最近的球状星团。其核心引力范围超过140光年,距离地球7200光年。
玛士撒拉星则位于m4星团的最边缘地带。
这个星团内部的星体都十分的古老,而且拥有至少40颗变星。
变星是指亮度与电磁辐射不稳定的,经常变化并且伴随着其他物理变化的恒星。
按光变的起源和特征,通常将变星分为三大类:食变星、脉冲星和爆发星。
食变星是双星系统中的一个子星。从外部观察时,处于稳定运行的子星与伴星,会呈周期性相互屏蔽对方一部分对外辐射。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双星系统的亮度会出现起伏。
另外两种类型都是自身光变的变星。也就是说,它们发出的辐射能随时间而自主改变。
脉冲变星是自身周期地膨胀和收缩,致使它们的亮度和大小都有脉动。
爆发变星中包括新星、超新星等。突然爆发出辐射能的变星,亮度的突然增大只会持续很短时间,随后又缓慢变暗。
这些变星都非主序恒星,相比起稳定的恒星,他们更具有研究价值。
变星的演变时间比之主序恒星的演变快了不知多少倍,它的研究对于认识恒星从量变到质变的环节和过程,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这些对于三级文明来说意义都不大,陆平来这里是为了探查代理人老巢的。顺便考察一下这个古老的星团,到底存不存在智慧物种。
陆平将舰队停泊在玛士撒拉的外太空,一部分飞船开始解体,朝着m4星团内部飞去。
这些飞船将会把m4所有的天体扫描一遍,然后收集他们的物理参数,最后归纳在一起,输入搜星软件。
这项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无非就是需要耗费一些时间而已。好在m4星团的星体都比较集中,按照后土的预计,大概一个月就能探查完毕。
而这段时间,陆平则是把目光放在了眼前已经死亡的玛士撒拉上面。
这颗恒星在内部的核燃料反应完以后,由于自身质量的大量损失,其引力不足以维持原本的形态,所以体积才会膨胀到如此变态的地步。
它的周围没有任何行星,以前可能有,要么被它膨胀时吞掉了,要么就是挣脱了它的引力逃逸了。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在它长达百亿年的演化中,孕育出了星际文明。
这个文明在玛士撒拉彻底死亡之前,带着自己的母星球迁徙了。这种可能性虽然不大,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
玛士撒拉目前的情况,也是太阳死亡之后的一种结局。不过眼前它的情况有一点不太正常。
恒星死亡后的结局,通常分为三种,成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
具体会变成哪一种,主要由该恒星的质量决定。
当一颗质量不超过太阳质量144倍的恒星死亡时,就会变成一颗白矮星,这就是著名的钱德拉塞卡极限。白矮星完全冷却之后,就会变成一颗黑矮星。
如果一颗恒星的质量为15-3倍太阳质量,那么,它死亡之后就会变成一颗中子星。这个极限值就被称为奥本海默极限。中子星还会继续演化,不过最终也会变成一颗黑矮星。
如果一颗恒星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3倍,那么,当它死亡时就会塌缩成为一个黑洞,这就是史瓦西黑洞。按照霍金的理论,由于能量辐射,黑洞最终也会消失。
对于一颗恒星来说,无论最终会走向哪一种结局,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眼前的玛士撒拉按照这三种理论来看,前世发生了超新星爆发,形成新的恒星以后,最后死亡应该演变成一颗白矮星。
在成为白矮星之前,由于引力的变化,会将核心之外的物质全部喷洒出去,只留下一个电子简并态的炭核。
这个炭核就是白矮星,经过亿万年的冷却,最终变成黑矮星。
可是玛士撒拉的表面物质仍然还在,并没有喷洒出去。那它是如何违背物理法则,保持现有的形态呢?
这一点引起了陆平的兴趣。
反正一个月时间闲着也是无聊,陆平打算派出一些探测器,对这个异常的死亡恒星实地探查一番。
按照陆平的猜想,这个黑炭一般的巨大恒星,核心应该还是一颗白矮星。
其外围的物质,应该是核聚变的终极产物碳元素构成。其中可能夹杂着极少的聚变元素,可能也会含有一些微量的重元素,但是已经不具备核反应的条件。
几艘水滴探测器脱离了舰队,在外太空加速到绝对亚光速,然后就一头扎入了大黑球的表面。
凭借着超强的自稳特性,强大的动能直接就在恒星表面撞击出一个洞口。
水滴的速度丝毫不减,这些外围物质的密度非常小,根本无法阻拦水滴。
这颗恒星如今的半径长达百万公里,而其核心的白矮星半径应该只有几千公里。
几秒钟之后,水滴强大的动能,终于来到了核心的边缘位置。白矮星致密的的结构,变态的密度终于使水滴停止了前进。
白矮星体积虽小,但是其密度达到了每立方厘米数十万克甚至百万克。是水密度数十上百万倍。
当年张友亮等人,想在小花待产的白矮星开个孔,为此制造了数十万枚反物质炸弹才成功。
而水滴现在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